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教育方式的功能和道德传递的效果在逐步减弱,青少年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也随之变化。为了应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我们申请并参与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工作,就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高尚道德境界与网络环境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可,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主题教育活动
联合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四五月份的围绕“五四运动”的征文活动;九月份的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到工厂、烈士纪念馆参观,调查水污染情况。
问卷调查及分析
研究问题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进行网络德育研究首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德育现状。2006年12月上旬,就我校在校高中生网络使用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得出了详尽的数据分析。调查的目的是分析我校高中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有何困惑和问题,为我校的道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择要例举一二。
1,触网途径与费用来源
数据调查显示,由“朋友或同学介绍”和“学校信息技术课”触网的比率很高,分别为36.92%和32.37%。由此可见,同学或朋友介绍是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网络德育的重心所在。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在本环节的作用仅次于第一项,说明学校的课程在德育过程中大有可为。不过该项在农村班的比例较多,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关于费用来源的调查显示,约有50%的学生认为在家中上网不需要缴纳费用,约有37%的学生上网费用是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约有4%的学生是通过挪用或谎报学校正常费用得到的,更有2%的学生是借钱来上网的。在这个问题上,各种类型的班级、各个年级无明显差别。这个数据要求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科学合理地在家中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上网,要限制孩子的花销,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
2,中学生对上网的态度和依赖程度
为了了解本课题的“群众基础”。我们设计了针对性的题目。因为尽管学生上网现象比较严重(媒体的炒作有负面影响),但学生内心是如何认识的我们并不知道。从调查结果来看,86.82%的学生认为应当正确引导,但这个数据并不值得乐观,因为还有6.09%的学生选择了“不加限制地随他们去上网”,这个比例远远高出我们的预期,也是中学网络德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家长对“中学生上网”的态度及其影响
这是课题的“群众基础”的另一方面:家长的态度和做法。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能够“适当指导”的家长占到了67.16%,“不管不问”和“坚决反对”的分别是15.52%和15.31%,比例基本相当。我们知道后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但二者的比例合计30.83%,说明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上网问题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是能“适当指导”的家长,“适当”到什么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积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面。
编辑校本教程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知情况和他们的网络生活,我们举办了“我与网络的故事”征文活动,明确要求写“真实”的故事。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的学生的真实网络生活,今后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征文共收到稿件1500多份。我们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对征文进行两轮筛选。首轮,每篇文章至少由两人分别打分,差距超过5分者,进一步讨论定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分的公正和选出来的文章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对优秀稿件评出特、一、二、三等奖,发给获奖证书。二轮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一步优中选优,最终选定了一批故事情节吸引人,同时文笔优美的佳作。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针对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和写作水平两方面进行点评,以期揭示文章的问题根源及其现实意义,为德育研究选出优秀案例,提供研究方法。为了方便使用,我们还对所选文章进行了分类,共划分为六大主题。至此,校本教程编辑完成。
学生在使用这本教程时,应首先体悟故事的现实针对性,它们无一不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已经遇到或极可能遇到的事情。然后可以看看点评,看和自己的观点是否一致。“亲密接触”给读者提出了两个小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心灵启迪”部分所留的空间里,大家可以将自己读后的感觉或认识写下来,将别人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转化,提高自己。“知识小屋”是给读者进一步拓展视野的。
这本教程现实性与文学性共存,既反映当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又文句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水准。在后期的课题实验中,教材的应用作为实验项目之一,效果良好。
结合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因为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德育实验期间,实验班的任教老师除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外,更注意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德育的渗透。
语文学科应该是最有利于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恰恰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提供了平台。例如,在学习了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之后,学生为文章中的母爱亲情所感动。语文教师在课后均安排学生写了同题作文,引领现代被娇惯的孩子们关注亲情、关注父母的辛苦付出,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行为。这对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选修教材《史记》第一单元“以国家利益为先”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蔺相如、晁错、侄都等人的鲜活事迹,教育学生顾全大局,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适时地将诸如增长率、物价、造价、利润、储蓄、规划等社会变革中敏感的市场经济变化内容融进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数学教师还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些数学思想在科学思想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习惯,使学生思维清晰,行为准确,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揭露西方社会腐败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英语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英语老师向学生开设谈心交流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就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这种方式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物理学发展领域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通过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揭示物理现象的实质,阐述物理知识的内在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老师还根据教材内容和榜样作用有意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作风;根据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主题教育活动
联合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四五月份的围绕“五四运动”的征文活动;九月份的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到工厂、烈士纪念馆参观,调查水污染情况。
问卷调查及分析
研究问题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进行网络德育研究首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德育现状。2006年12月上旬,就我校在校高中生网络使用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得出了详尽的数据分析。调查的目的是分析我校高中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有何困惑和问题,为我校的道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择要例举一二。
1,触网途径与费用来源
数据调查显示,由“朋友或同学介绍”和“学校信息技术课”触网的比率很高,分别为36.92%和32.37%。由此可见,同学或朋友介绍是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网络德育的重心所在。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在本环节的作用仅次于第一项,说明学校的课程在德育过程中大有可为。不过该项在农村班的比例较多,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关于费用来源的调查显示,约有50%的学生认为在家中上网不需要缴纳费用,约有37%的学生上网费用是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约有4%的学生是通过挪用或谎报学校正常费用得到的,更有2%的学生是借钱来上网的。在这个问题上,各种类型的班级、各个年级无明显差别。这个数据要求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科学合理地在家中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上网,要限制孩子的花销,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
2,中学生对上网的态度和依赖程度
为了了解本课题的“群众基础”。我们设计了针对性的题目。因为尽管学生上网现象比较严重(媒体的炒作有负面影响),但学生内心是如何认识的我们并不知道。从调查结果来看,86.82%的学生认为应当正确引导,但这个数据并不值得乐观,因为还有6.09%的学生选择了“不加限制地随他们去上网”,这个比例远远高出我们的预期,也是中学网络德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家长对“中学生上网”的态度及其影响
这是课题的“群众基础”的另一方面:家长的态度和做法。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能够“适当指导”的家长占到了67.16%,“不管不问”和“坚决反对”的分别是15.52%和15.31%,比例基本相当。我们知道后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但二者的比例合计30.83%,说明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上网问题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是能“适当指导”的家长,“适当”到什么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积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面。
编辑校本教程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知情况和他们的网络生活,我们举办了“我与网络的故事”征文活动,明确要求写“真实”的故事。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的学生的真实网络生活,今后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征文共收到稿件1500多份。我们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对征文进行两轮筛选。首轮,每篇文章至少由两人分别打分,差距超过5分者,进一步讨论定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分的公正和选出来的文章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对优秀稿件评出特、一、二、三等奖,发给获奖证书。二轮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一步优中选优,最终选定了一批故事情节吸引人,同时文笔优美的佳作。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针对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和写作水平两方面进行点评,以期揭示文章的问题根源及其现实意义,为德育研究选出优秀案例,提供研究方法。为了方便使用,我们还对所选文章进行了分类,共划分为六大主题。至此,校本教程编辑完成。
学生在使用这本教程时,应首先体悟故事的现实针对性,它们无一不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已经遇到或极可能遇到的事情。然后可以看看点评,看和自己的观点是否一致。“亲密接触”给读者提出了两个小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心灵启迪”部分所留的空间里,大家可以将自己读后的感觉或认识写下来,将别人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转化,提高自己。“知识小屋”是给读者进一步拓展视野的。
这本教程现实性与文学性共存,既反映当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又文句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水准。在后期的课题实验中,教材的应用作为实验项目之一,效果良好。
结合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因为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德育实验期间,实验班的任教老师除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外,更注意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德育的渗透。
语文学科应该是最有利于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恰恰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提供了平台。例如,在学习了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之后,学生为文章中的母爱亲情所感动。语文教师在课后均安排学生写了同题作文,引领现代被娇惯的孩子们关注亲情、关注父母的辛苦付出,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行为。这对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选修教材《史记》第一单元“以国家利益为先”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蔺相如、晁错、侄都等人的鲜活事迹,教育学生顾全大局,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适时地将诸如增长率、物价、造价、利润、储蓄、规划等社会变革中敏感的市场经济变化内容融进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数学教师还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些数学思想在科学思想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习惯,使学生思维清晰,行为准确,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揭露西方社会腐败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英语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英语老师向学生开设谈心交流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就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这种方式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物理学发展领域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通过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揭示物理现象的实质,阐述物理知识的内在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老师还根据教材内容和榜样作用有意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作风;根据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