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皮炎二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道2例进食香菇24 h后出现典型皮损的病例并总结其特点.例1女,56岁,因突起广泛性皮疹,稍痒就诊.体检:颈部、躯干、肢体见鞭打样条状鲜红色水肿性红斑块,起病前1d吃过香菇,诊断:香菇皮炎.例2男,60岁,躯干、四肢水肿性鞭打样红斑块、丘疹4d.起病2~3d前有食香菇史.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灶性角化不全,棘细胞内外水肿,真皮乳头高度水肿,纤维间隙明显增宽;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周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香菇皮炎.两例均给予泼尼松及抗组胺药物治疗3d和4d,皮疹消退。

其他文献
淀粉样变病(amyloidosis)又称β原纤维病(β-fibrillosis)[1],指特殊反应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导致所沉积的组织及器官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疾患[2].仅累及皮肤者称为皮肤淀粉样变病(cutaneous amyloidosi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一般认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是角质形成细胞变性后脱落到真皮乳头层导致淀粉样物质的形成[3],继发性多为其他
期刊
为推动我国皮肤外科及美容治疗学的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4月8-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全国皮肤美容外科学习班。届时将邀请皮肤美容外科领域知名专家(方方教授、李航教授等)就皮肤美容外科的基础及临床进行系统的讲座。学习内容涉及皮肤肿瘤、瘢痕与瘢痕疙瘩、皮肤老化、形体雕塑(吸脂及脂肪移植)、色素性皮肤病、
期刊
我们于2008年4月至2011年10月,用中药联合腧穴埋线加复方氨肽素三联疗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89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寻常性银屑病的诊断标准[1],均为泛发性、稳定期,具有典型的皮损;②患者年龄18~68岁,性别不限;③愿意参加本试验研究,并能遵从医嘱.排除标准:有外伤治疗禁忌证;有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近3个月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
期刊
三氯乙烯为无色、透明、易流动、不燃烧、易挥发、具有芳香味的有毒液体,是工业常用溶剂,被广泛用作金属表面处理剂、电镀、上漆前的清洁剂、金属脱脂剂和脂肪、油、石蜡的萃取剂.三氯乙烯还是医用麻醉剂,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在我国传统的三氯乙烯使用领域主要为电子、电镀清洗行业以及农药和制药中间体合成,近年来也开始用于新型制冷剂的合成.Schwartz等[1]于1947年首次描述三氯乙烯相关的皮炎:三氯乙烯是
期刊
患者男,22岁.因左腹部皮疹1个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2个月前劳累后感低热2d(具体体温不详),随后左上腹、左季肋部、左背部出现带状沿肋间神经分布的群集红斑、丘疱疹及水疱,伴阵发性轻微针刺样痛感.外院诊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200 mg每日2次、维生素B1 10 mg每日3次、维生素B12 500 μg每日3次口服,治疗约10d症状消失,皮损渐消退.患者来我院就诊前1个月,左腹部原带状疱疹皮损处
期刊
①真菌病研究的新进展:展示常见和少见真菌病的临床图片、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的新进展,3月31日至4月3日,I类学分10分;②皮肤组织病理新进展:详细讲解皮肤组织结构、组织发生及基本病变,各种常见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皮肤淋巴瘤等疾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并包括目前有关疾病的新进展、新内容。结合上课内容安排电脑彩色投影仪及多头显微镜读片、示教。
期刊
患者男,44岁。右侧鼻唇沟外侧赘生物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右侧鼻唇沟外侧1.5cm×1.5cm半球状隆起,中央呈火山口状。皮损上方2.0cm×1.5cm半月形隆起。组织病理:半球状隆起皮损示表皮不规则向下增生,皮损中央呈充满嗜酸性角质栓的火山口样改变,周边两侧上皮向上隆起成领圈状。上皮细胞团块内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增生上皮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病变下界基本清楚。半月形隆起皮损真皮中部较多形态、
期刊
2012年2月我科收治1例大面积外阴部Paget病(EMPD)患者,曾在外院行钬激光治疗3年,多次复发,后经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行3个皮瓣联合修复.但术后并发严重皮瓣下血肿,经2次开放创面止血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发生.一、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以阴囊湿疹样癌3年、钬激光治疗后复发半年于2012年2月18日入住我科.患者于3年前因阴囊Paget病在泌尿外科行钬激光治疗,术后10个月皮损复发,行第
期刊
患者男,79岁,右侧鼻翼结节5月余.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鼻翼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结节,无自觉症状.3个月前出现规律性午后低热,体温平均37.6℃,伴纳差、偶有黑便,无腹泻、腹痛及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在外院诊断为贫血,给予补铁及抗生素治疗,低热稍缓解.2周前结节生长加快,并在其周围出现一类似皮损,遂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帕金森病、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服用拜新同、拜阿司匹林、红源达、美多芭等
期刊
目的 探讨乳头汗管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4例乳头汗管瘤样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结果 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临床均表现为无症状的皮下肿块,女性患者皮损位于乳晕,男性患者位于右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可见上皮细胞呈小管、条索状,向周围硬化的间质内浸润,部分小管呈“逗点/蝌蚪”状,并见角囊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