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uo5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为了摆脱目前“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借助教学改革的平台作用,通过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构建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到来与创新型国家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旨在解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适应性,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以及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创业能力就是创造事业的能力,凡是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员都是创业者。创办企业是创业的重要形式,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更高级表现形式。创新意识培养是贯穿创业教育始终的本质要求。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意见》的要求,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大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普遍面临着“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尴尬境界。从现实的角度上说,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背后往往是低水平就业,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高跳槽率。有人称这种状况为“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虽为戏言,却不无道理。这种现状的产生,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和创业能力缺乏有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环境下,如果只能做重复而又简单的事情,又缺乏独立开拓的创新能力,其市场待遇未必会超越农民工的水平。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稳固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2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分析
  2.1 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教学工作的推动,事倍功半
  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已经达成共识,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定误区,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把教务部门负责的教学工作排除在外。事实上,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满,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都是围绕课程展开的,在课堂里上课、在实训室进行实践实训、课后完成作业等,无一不是与教学有关。在此情况下,如果抛开教学工作来谈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当前,各高职院校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生创业园”,希望通过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
  学校的这种做法,是想借助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初衷是对的。然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因而仅仅是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2.2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平台
  正如上文所述,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展开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紧依托教学工作,利用教学各个环节所能提供的契机,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向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工作上及时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构建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充分加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一方面必须围绕教学工作进行,决不能舍本求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总之,教学改革在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中的平台地位必须得到建立与保证,否则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始终在高职教育的实际外徘徊。
  3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途径研究
  3.1 改革教师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力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寓创新创业教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依然还存在为数不少的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单调而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差,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在此情况下,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先于学生具备创新理念,并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观念,使學生在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3.2 构建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样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正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的大量而有效的训练,摆脱“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束缚,从实践中寻找创新的灵感,在实践中锻炼创业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了增强和提高,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缺乏专业、科学的设计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渗透。
  目前,就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通过两种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一,“走出去”,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在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真实情境的训练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其二,“请进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彻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3.3 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创业和创新的理念和创业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在资源有限的创业阶段有效识别和筛选创业机会。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并未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等方面不够明确。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散乱不一,课程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高职院校可以把创新创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围绕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开设了职业发展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市场开发、商务营销、职场礼仪等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大量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充分展现出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新思维特点以及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具体、生动、有说服力,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把创新创业课程归口于学工部门,其课程授课教师也多安排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人员)。相对而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缺乏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时,经常会捉襟见肘,只能够照本宣科,草草应付了事,课程效果极差,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就会成为空话。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安排上,一方面应尽量挑选专业实践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支持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应多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0年度课题(SCG431)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规划课题(SZYCXWT08)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吴微微,金瑾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3]张政文.面向全体 探索以創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彭文博,尹明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5]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6]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7]章兢.实践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其他文献
"学"在《论语》中属于一个基础性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但是对于"学"在《论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相对于"仁"、"礼"等方面,就显得薄弱很多。本文单独对"学"这一范畴在《论语》
【正】 “整体优化”或“全面优化”或“整体质量管理”原本是企业家的日常用语,用英文字母表示可以是TQ、TQC、TQM等。美国全国有不少工厂、公司或联合体由于认真研究了整体
商业活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综合性是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的方式和作用都发生了改变,不同的策划定位,商业特色和地方人文都影响着商业建筑的模式,
摘 要 高校在管理中经常涉及到自由裁量权,其合法性不容置疑,但其合理性问题值得警惕。在其实际运用中,对校规的任意曲解导致了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不当。本文首先引用案例提出自由裁量权在使用时的误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误用对学生的合法权利造成了哪些影响,探讨其造成误用的原因以及学校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原则,提出解决高校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的相应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高校 自主管理权 自由裁量权 使用  中图分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教务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加快教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务工作的人性化管理,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教务管理 素质培养 信息化 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教务管理工作是
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用户交互体验设计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交互设计中需要了解和遵循的一般原则,强调用户体验需要以人机工程、认知心理、用户体验设计
随着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人际关系需求,近年来,我国的通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今,各行各业都在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
基于GX-ARM9-2410EP开发板完整地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嵌入式Linux存储系统。介绍了该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硬件接口,详述了SD卡文件系统、嵌入式Linux下SD卡驱动程序、Linux设
【正】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顾名思义是对语言的社会学诸因素所作的研究,这门学科探讨语言在一个社团内部所起的维护社会职能的作用。我国当代著名的有代表性的语
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近代文明。就其与西学的关系而言,除民权学说、进化论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等对孙中山有重要影响外,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