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平面艺术设计思维与心态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lx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精神的溢出,是一个寻找、发现、感悟的过程。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往往就是其所选择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反射,或者说是其个人生活方式的沉淀,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模式的表达过程。
  关键词:设计 视角 思维 创新 心态
  
  设计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精神的溢出,是一个寻找、发现、感悟的过程。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往往就是他所选择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反射,或者说是他个人生活方式的沉淀,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模式的表达过程。
  
  一、平面设计思维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平面设计思维现状
  单视角思维普遍存在的现状。思维是设计的灵魂。“思维”相对来说主要在于心理范畴,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也是被运用的最多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这是人类思维模式中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这种思维方式是现在从事设计人员常用的方式。也正因如此,使得他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惯性的,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不懂变通,作品平平无奇、豪无新意。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现在缺乏内涵的设计作品简直是泛滥成灾,大同小异的广告数不胜数。模仿成为设计人员的惯用的手段,遇到问题时,习惯于寻找“先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没有换个角度或换个思路看问题、解决问题。模仿走向极端导致假冒伪劣猖獗,一些不知名的品牌借助模仿大品牌的包装来迷惑消费者达到销售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研究探讨的过程,没有挖掘自身的特点。如“脉动”这个饮料自上市以来以其独有的卖点和包装赢得消费者的亲睐。蓝色的包装瓶与极富动感的瓶贴设计将其运动型饮料的特征表现得恰倒好处,所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怡冠”这个品牌在包装上完全模仿“脉动”,包括字体、色调都差不多,极易混淆。很多消费者容易将“怡冠”当成 “脉动”,但喝了之后才知道搞错了。现在像这样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山寨品牌在设计上都效仿大品牌,山寨手机、山寨电脑等泛滥成灾,完全没有自身的特点可言。这也使得设计人员形成一种惰性,不愿去多思考,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造成恶性循环。
  (二)平面设计思维发展趋势
  从单视角思维到多视角思维,这是促使平面设计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哲学中的视角主义认为“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不存在权威性的选择方法”。视角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认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多向度的,即多视角的。
  一位哲学家曾用人们对立方体的认识来表现视角主义的思想。他说:“按照定义,立方体有六个面,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同时看到它们,这六个面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说‘这是一个立方体’时,它身上的东西实际上多于此时此地我可以看到的东西。”因此,必须把现实看作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系统,允许并提倡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解释、创造对象。一元性是惰性的需要,多义性才是智慧的信号。任何一种视角的感知都无权自封是唯一的真理,因为旧有的感知总涉及被新的感知所否定的可能性,今天的真理也蕴涵着被推翻而沦为明日黄花的危险。于是,没有独断论和怀疑论都认可的真理;真理是在生成中被规定的,是它自身的修正和超越。
  在艺术创作中,同一题材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还可以用不同于这两者的一切中间方式来处理。艺术家由于种族、气质、教育、文化的差异,在同一事物上感受到的印象也有差别,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从中辨认出一个鲜明的特征,对事物构成一个独特的观念。这观念一旦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就在艺术店堂中加进了一件新的杰作。如对现实生活中吝啬鬼的刻画,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吝啬鬼》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还有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同样是刻画吝啬鬼这个形象,但四位大师描写的角度揭示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做平面设计亦是如此,应当从多个向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设计发展的潮流,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来。
  
  二、创意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方法常常是倾向有逻辑的正面认识事物,这种传统的思维方法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难解决发生的新问题、新矛盾。这样以来就要求我们在思维方法上进行一次革命,打破传统单一的思维定式,寻求一种与常规的思维方法相悖的思维方式,即创意思维方式。
  创意思维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设计师在创意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意思维一般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形式。
  (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具有多维特征的,以多个可能思维指向,非单一思维程式,非确定性目标和多种可能思维结果为特征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取得一个或多个设想或猜想的思维模式、一种呈发散型的思维模式。以图形创意设计为例,在构思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物象的多向发想”的思维形式,对旧有的形象概念进行突破,即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发散式”想象,通过多向观摩、多维构思、纵横比较、最后产生和原图形有关联但本质不同的图形。这实际上是一个破坏与重建的思维过程,而这种重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不同于现有概念的独特性,跨时空的灵活性,梦幻般的伸展性。如由一片叶子想到一条船,由船想到水,由水又想到鱼,从鱼又想到猫等等。这样发展下来,思维就会变的很开阔,然后从中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内容用来创作。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树,人的思维、感受、想象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或重叠,形成了一个网络,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规的思维方法相悖的方式。它从反面来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变异性、矛盾性、统一性,进行推理设想,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调动大脑的潜在意识活动与变异的意识活动,从常规中求异、求新、求奇,从相似中寻找创意元素,从反向中寻觅突破。如当一位魔术师从一个扎紧在口袋里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人们总是想,明明扎紧的袋子,人怎么能出来?结果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如果将这固定的思维模式来个逆向思维,便想到他是从袋子的底边通过拉链破袋而出的。魔术如此,艺术亦然。思维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便会走出新路,创出新意,使人以不测,给人以惊异。一切独特的创作,其奥妙恐怕就源于此。
  在艺术创作、平面设计领域中,逆向思维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如简单的一幅绘画,欲表现一扇明净整洁的玻璃窗,反而要在其上画两条斜细线。视者观后,不感污秽,反觉这才是洁净亮明的。又如著名版画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大师埃舍尔的图形作品(见图1),常常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另人感到惊叹。在他的作品中,上与下,左与右、远与近这样的基本概念都是相对的,可以随意互换,让我们看到了点、线、面、体之间,因与果之间的全新关系,与我们日常的经验截然相反,给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当思维陷入死角不能自拔时,可以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将思维的方向和逻辑顺序完全颠倒,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非推理因素来激发创造力,在反向思维中寻求新的方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度认识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从常规中求异、求新、求奇。
  (三)综合思维
  恩格斯早已注意到,人类具有各种思维运动的形式。虽然思维过程只有从生动直观的表象到思维,再从具体的思维到实践这条路,但人们对直观、表象、概念进行综合加工的思维方式却因时代、对象与主体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思维过程是一元的,思维方式却是多元的。综合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体现在艺术创造与设计过程中便是两种思维的互动与综合。综合就是创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与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艺术想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艺术想象是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复合想象,要通过虚构创造全新的形象;二是艺术想象是结合理解力的有意想象。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阿瑞提则进一步论述:创造力的本质在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创造的精神并不拒绝这种原始的心理活动,而是以一种似乎“魔术”般的综合,把它与正常的逻辑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新的、预料不到而又合人心意的情景。艺术想象的复合性及创造性亦是综合思维在起作用。
  如果说直观感受生活的积累提供了想象、表现的层面,那么对书本的学习、文化艺术的借鉴则拓展了想象,表现了深厚的空间。对于平面设计更是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梵高激昂的笔触和动人心魄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人道主义与音乐感结合的转化;马蒂斯单纯的造型、明快的色彩、极富装饰风格的剪纸,融合了黑人雕刻和东方艺术的魅力;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符号式的绘画来自于象形文字、音乐节奏、诗的意境的综合……
  可见艺术创造要通过借鉴与启发,平面设计也是这样,但这绝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心灵的发现,通过虚构、联想、寻找一种象征、一种暗喻、一种转化,以达到综合创造的目的。
  
  三、生活心态与设计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和他自身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有一位设计大师说过一句话“设计源于生活。”这句话非常有哲理性。仔细想想那些优秀的作品,哪件不是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细心观察和体会。所以,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因为懂得生活才会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固定的思维模式。
  设计师不是超人,更多的时候是六神无主,寻寻觅觅,左顾右盼,举棋不定。这种状态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过程”呢?这个时候,是将就一点,还是再坚持一下,是交差了事,还是再寻完善?总之,设计就是一个拷问自己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内心和外在需要的关系处理好,市场、趣味、流行对一个设计师的压力很大。设计师一方面要让自己的精神溢出,同时他又要在市场面前接受检验。只有市场,才能看出设计师溢出有没有意义。所以,一个设计师的难度和一个设计师的高度好像是下棋,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琢磨把自己摆在那个位置上。如果只是把它看成一场游戏,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就会快乐许多,思维上也会有许多发展空间。所以说,只有调整好心态理清思维,才能面对这些繁琐的事情。设计师的底线在于他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他的生活,来自他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设计体现智慧,智慧的实现让人快乐。用马克思的话说,设计这种行为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对象中间,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智慧。
  综上所述,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设计作品风格的差异。有的设计比较直观,有的比较含蓄,有的比较另类。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内容有深度,不然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所以说,作品虽是平面的,但思想不能也是平面的。要做到平面设计立体思维,这才是设计师真正追求的东西。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辛望旦.哲学思维与艺术创作[M].三联书店,2002.
  2、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葛饶民.创意思维与图形设计[J].包装&设计杂志社,2004(125).
  4、陈三荣.玩[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崔小冬1964年出生于辽宁锦州。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1990-1993年任教于广西桂林地区教育学院美术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硕
为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地下交通轨道工程在我国各地大量兴建,与此同时,地铁车站施工的受关注程度也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选择佛莞城际铁路长隆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
在新旧税法交替的第一年,企业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是年终财务工作的重点之一。 In the first year when the old and new tax laws alternated, the filing of ent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