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入到译出:谢天振的译介学与海外汉学研究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7194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天振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翻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本文从他的学术贡献以及谢天振先生后期在翻译学上从“译入研究”转向“译出研究”的转变,探讨其翻译理论的延续和变化.他后期的学术转变与海外汉学的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他对“译出”的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论的建设.鉴于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学术领域,这里既有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有对中国文史的翻译研究,知识性的传播与“变异性”的“误读”翻译共存,由此,建立在对文学文本翻译基础上的译介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从整体上处理海外汉学译著中的知识性问题与文学性问题的翻译,如何在依据中文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不再跟随以西西互译翻译实践为基础的西方翻译理论,开拓出真正属于中国学术界创造的翻译理论,这是谢天振先生留给我们的重大学术遗产.
其他文献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是电影音乐创作与新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对推动电影音乐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音乐视听效果的提升取决于强有力的渲染点,能够给予观众更加真实的视听感受,进而提高对影片的评价。本文在对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手段开展全面的剖析后,对该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前期阶段、完成创作阶段和处理阶段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并指出了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手段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弥补早期电影音乐制作的不足基础上能
期刊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已故中国学者谢天振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切入,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广泛阅读了大量国外的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文献后,发现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自创了“译介学”这门独具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分支学科,旨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一国文学通过翻译的中介在他国的接受和传播效果.谢天振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不同于那些基于语言文字层面上的对比和对应式的翻译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翻译过来的译文在另一语境的接受效果和传播效应.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他又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ekphrasis”既指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艺格敷词),亦指以被描述客体为叙述主题的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叙画诗).米歇尔(W.J.T.Mitchell)针对叙画诗中语词与图像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语象三角”一说,亦开启了诗人与被描述客体、语词与图像权力关系以外,来自读者的他者凝视.本文试图超越西方评论界传统的“诗画一致说”和“诗画异质说”之辩,结合东西方两种语境探讨叙画诗如何通过语象三角中的反叙画诗学——即一种古典修辞学的转向,以及建立在诗人与读者共知经验基础之上的形象文本多元视角建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