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位于木兰围场的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河北省林业局联合主办,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的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梅花鹿放归自然仪式在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顺利举行,6只麋鹿和12只梅花鹿被成功放归自然。
此次放归活动可以用“两个首次”来形容。一是首次在麋鹿身体上试验佩戴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定位手机传输跟踪系统”(探感GG跟踪器),以实现利用手机网络低成本、更方便地对放归野外的麋鹿进行定时、动态跟踪和监测;二是首次在我国北方原生地野化放归麋鹿,这意味着本次放归的麋鹿将比以往经受更多寒冷气候和食物选择的考验。
本次麋鹿、梅花鹿放归自然活动是河北滦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8年9月与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联合开展的“麋鹿迁地保护区项目”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国家林业局与河北省林业局在今年开展的又一次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和重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生种群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放归活动所取得应用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今后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价值,开启了河北保护野生动物的新篇章,对河北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它们回归自然。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面积为50637.4公顷。这里过去曾是麋鹿的栖息地。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体型奇特,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珍稀程度可以与大熊猫相媲美,被称作国宝,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其原始分布区主要生活在森林、沼泽中。野生种群在清末时灭绝。
1985年,我国从欧洲引进麋鹿,经过10多年的乡土驯化,目前在国内已形成3大麋鹿群即江苏大丰麋鹿群、北京南海子麋鹿群和湖北石首麋鹿群,同时成功地进行了散养实验。全国已有麋鹿2000多头。
2008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河北省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合作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实验项目”。2008年9月28日,10头成年麋鹿由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运抵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驯养实验。
几年来,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麋鹿在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中能够良好的生存,并且成功繁育。截止目前,麋鹿成功产崽4只,种群生存状况良好。经过筛选,挑选出6只成年个体释放野外。
与6只麋鹿一起放归自然的还有12只梅花鹿,这些梅花鹿是在从保护区牛槽洼野生动物繁育场内精心挑选的,通过为期两年的散养试验,达到了放归自然的前期条件。它们不但身体健壮,而且充分考虑了血缘关系,有效地避免近亲繁育。
此次放归活动为试验监测阶段,通过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对放归的麋鹿和梅花鹿实行动态监测,为今后大规模放归提供技术依据。放归后,它们面临着取食、防止被捕食以及繁殖后代等多方面的生存压力。但是使麋鹿、梅花鹿回归自然,有利于恢复动物的野生种群,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雷永怀说,为了使麋鹿、梅花鹿能够在野外安全生存,该局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承德地区划为了禁猎区;二是将在今年秋冬组织开展打击违法猎捕野生动物行为的专项活动;三是将组织力量加强对麋鹿、梅花鹿的野外生存状况的研究,为国内外野生动物放生活动提供经验。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指出,人工驯养的麋鹿、梅花鹿等动物经过野化训练,然后放归到原生环境中去,是拯救与恢复该野生种群的有效措施之一。
(责编:郑婷)
此次放归活动可以用“两个首次”来形容。一是首次在麋鹿身体上试验佩戴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定位手机传输跟踪系统”(探感GG跟踪器),以实现利用手机网络低成本、更方便地对放归野外的麋鹿进行定时、动态跟踪和监测;二是首次在我国北方原生地野化放归麋鹿,这意味着本次放归的麋鹿将比以往经受更多寒冷气候和食物选择的考验。
本次麋鹿、梅花鹿放归自然活动是河北滦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8年9月与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联合开展的“麋鹿迁地保护区项目”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国家林业局与河北省林业局在今年开展的又一次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和重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生种群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放归活动所取得应用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今后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价值,开启了河北保护野生动物的新篇章,对河北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它们回归自然。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面积为50637.4公顷。这里过去曾是麋鹿的栖息地。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体型奇特,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珍稀程度可以与大熊猫相媲美,被称作国宝,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其原始分布区主要生活在森林、沼泽中。野生种群在清末时灭绝。
1985年,我国从欧洲引进麋鹿,经过10多年的乡土驯化,目前在国内已形成3大麋鹿群即江苏大丰麋鹿群、北京南海子麋鹿群和湖北石首麋鹿群,同时成功地进行了散养实验。全国已有麋鹿2000多头。
2008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河北省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合作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实验项目”。2008年9月28日,10头成年麋鹿由北京大兴南苑麋鹿中心运抵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驯养实验。
几年来,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麋鹿在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中能够良好的生存,并且成功繁育。截止目前,麋鹿成功产崽4只,种群生存状况良好。经过筛选,挑选出6只成年个体释放野外。
与6只麋鹿一起放归自然的还有12只梅花鹿,这些梅花鹿是在从保护区牛槽洼野生动物繁育场内精心挑选的,通过为期两年的散养试验,达到了放归自然的前期条件。它们不但身体健壮,而且充分考虑了血缘关系,有效地避免近亲繁育。
此次放归活动为试验监测阶段,通过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对放归的麋鹿和梅花鹿实行动态监测,为今后大规模放归提供技术依据。放归后,它们面临着取食、防止被捕食以及繁殖后代等多方面的生存压力。但是使麋鹿、梅花鹿回归自然,有利于恢复动物的野生种群,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雷永怀说,为了使麋鹿、梅花鹿能够在野外安全生存,该局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承德地区划为了禁猎区;二是将在今年秋冬组织开展打击违法猎捕野生动物行为的专项活动;三是将组织力量加强对麋鹿、梅花鹿的野外生存状况的研究,为国内外野生动物放生活动提供经验。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指出,人工驯养的麋鹿、梅花鹿等动物经过野化训练,然后放归到原生环境中去,是拯救与恢复该野生种群的有效措施之一。
(责编: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