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取经”中式教育 中国又完胜了?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部2016年7月宣布,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为此向这些学校拨款4100万英镑(约3.6亿人民币),这项改革涉及全英国约一半小学。英国教育部官员说,英国向中国数学教育“取经”,主要在于“提高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强化数学基本功”。
  去年,BBC发布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网上引起热议。纪录片中,5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博亨特中学,开办“中国学校”。在4周内给50名英国中学生上课,然后,让“中国学校”的学生与“英国学校”的同龄学生一起考试。最终,中国实验班学生的分数比英国班学生高出10%。
  这个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讨论。一年前,上海的“一课一练”进入英国课堂,一年后的今天,英国半数小学将采取“中式方法”教数学,英国的一系列组合拳让国人着实感到自豪。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代名词,这些变化是在印证中式教育的“逆袭”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英国虚心做起了学生?
  理性看待: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 英国并非“全盘皆输”
  东西方教育的优劣评判和学习历程,有史考证就至少几百年了。近代史上,中国“师夷长技”,更多就是从教育发力,追赶欧美工业化的进程。近年来英国反向学习中国,究其原因在于英国基础教育的某些方面凸显了不足,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然而说英国学习中式教育,其实我们必须要看到其中有明确的指向和范围,在许多方面,西方教育体系依然是中国的老师。
  当前,每年有超过15万中国学子在英国留学,足见高等教育领域英国依然优势明显。即便在基础教育领域,英国也并非满盘皆输,而是各有所长——中式教学效率较高,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受损;英式教学恰恰相反,学生自由度较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容易让学生各显所长、竞相发展,但学习效率却低下。
  此番英国虚心当中式教育的学生,就是看到了自身教育模式的不足,通过学习中式教育的精华,弥补自身的不足。但并不是就意味着对中式教育的顶礼膜拜,也并非全盘照搬。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忘却了中式教育的短板和不足。
  冷静思考:教育成功的关键更多在“观念”
  钱学森老先生的“大师之问”告诉我们,中式教育还不是成熟模式。这一次英国向中国“取经”改革教育模式,行为和勇气本身就值得赞赏。对于中式教育,英国的家长和老师们同样存在广泛的不同意见,敢于尝试不能不说是勇气使然。反观我们,面对中式教育的不足,我们是否亦应该大胆尝试呢?对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科学有效的做法,我们是否敢于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在“取消作业”和“严禁补课”等改革上,我们同样面对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和压力,我们能否坚持到底呢?
  教育方法只是形式,重要的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要改变观念。东西方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最终也要落足到“有益学生成长”的初始点上。西方学生的天性、文化背景、教育传统都和中国不同,因此教育模式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
  这些年,中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完胜”二字还很远。面对英国虚心当“小学生”,我们也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探索、借鉴和反思不应止步!
  [怦然心动]
  去年,BBC发布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网上引起热议,5位中国老师在英国中学的教育实践,完胜英国老师教出的学生。当时就有许多中国教育学者以事实胜于雄辩的态势否定英国的基础教育,而大力宣扬中国教育的高效率。如果单纯用学习成绩来作为评价教育优劣的标准的话,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优于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培养了许多高分数学生的教育方式却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科技人才,获得象征最高成就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者少得可怜。如今,英国向中国数学教育“取经”,我们也不必沾沾自喜,反而要学习他们这种善于反省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毕竟,教育不光是提高成绩,它更关乎心灵和思维方式,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教育也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探索、借鉴和反思不应止步!
  【文题延伸】成绩单和成长哪个重要;反思才能进步;自省很重要……(平子)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小时候上学,当我兴奋地将成绩单递给父亲看时,我以为他看到我骄人的成绩,一定会夸我一番,甚至还会带我到公园去逛逛。  可是,父亲看到成绩单,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满心欢喜,得到的仅仅是“哦”了一声,那一刻,让我好失望。我背过身去,轻轻擦拭着眼角。我心里恨恨地发誓道:您不夸奖我,我下次要考得更好,就是要气您。  我把考个好成绩,当作是生父亲气的一个手段。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尝尽了快生活的滋味,却忘记了内心深处的“慢”。放下沉重的负担,让心静下来,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人生的芬芳。  ——题记  家中二楼的室外阳台一直空着,父母觉得不够充实,便找到了果农,买了一小袋橘子的种子,又拿来了砖头,砌成墙,在阳台的一角,辟出一块小天地,再买来几袋泥土,倒进去,然后撒上种子,用水管连接水龙头,开始浇水。  清晨,天刚蒙蒙亮 ,天边泛起了一道白光,清晨的霞光还未
寂夜,星河高悬。月光如水洒在天边,也洒在我的心间。窗前一抹温暖的灯光,手捧一杯茶香四溢,静静地翻阅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卷,看到一段关于寻觅的文字,突然一怔。  也常常想过,自打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寻觅了吧?寻觅自己的未来,寻觅一切的一切。是啊,寻这个字,简简单单,却又纷纷繁繁。  在疲累之余,我也常常渴望寻一条寂静的小溪,寻一缕春风扑面,寻一抹花香动人。当我们回归现实,也一样在寻找。寻,
近日,快递员窦立国手绘的7张避堵地图火爆网络,网友惊呼“这些地图看上去比导航还牛”!  窦立国说,他曾经做了10年快递员,对望京、三元桥等地道路非常了解,对于道路每天的通行状况以及周边可以绕行的线路都非常熟悉,于是就动手绘制避堵地图,目的就是让大家每天走在这些路上的时候,能绕开节省时间。  在这7张地图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黑笔和红笔标记,并注明不同路名,以及哪条路易拥堵,如何寻找避堵路。地图中的大
摘要:冯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作家这个中心,其中的焦点又落在“妻子作家”和“非著名作家”这些文学场域中比较“边缘”的群体上。冯铁的作家书写体现出丰富的传记化特色,他掌握了有关作家社会生活的丰富庞杂的材料,将其聚拢、组合、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传记特色的作家研究体例。冯铁秉承一种非宏大叙事的研究思路。他对数字的表述很精确,对数据进行细致的采集和分析是其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冯铁的文学研究
5毛能干啥?网友说,如今“5毛钱能买到的东西已经绝迹”,然而,在浙江衢州,83岁的毛师花奶奶依然坚持卖着5毛钱的早餐。除了周日,老人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黄坛口村摆摊,一摆整整23年。“粽子五毛一个,鸡蛋饼五毛一张,糯米粿五毛一张,豆浆五毛一袋……”这些都是老人早起亲手做的,豆浆也是一大早磨好的,有人说这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摊点靠近乡中心小学,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亲切地把老人称作“早饭奶奶”。 “
新媒体语境中的食物展演  ——以“轻食主义”消费实践为例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2016年中考备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34岁的  他患有先天性“软骨症”,身高不  足90厘米。  他比玻璃脆弱,睡梦中想翻个身,骨头竟然不能承受棉被的压力,断了3处。“到37岁左右,身体里的钙就会大量流失,命就难保。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抓住生命的每一秒,回报世界给予我的最珍贵的关爱……”  他叫何
到老家时,已是暮色沉沉。坐到院里,风已经止了,疲倦地奔走了一天,它也要歇一歇了。突然,一只猫踱着步走来。一瞬间,世界似乎失去了声音,如同一部无声电影。我愣愣地看它披着金衣,弓着背。它心有灵犀般转过头,那幽幽的、仿佛亘古不变的忧伤眼神,穿越了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与我交会。时间就静止在这无声的交会里。  在乡下人的眼里,猫猫狗狗是偷吃的“惯犯”。记忆里,奶奶每做好菜必要“锁”进碗柜里,并嘱咐无所事
县中酒歌  戴濰娜  情到浓处自斟饮,难说尽  长江的酒肚里吾辈舀上一碗  恭对黄海,县中人好个海量  酒入豪肠  七分啸出一腔诗酒情长  三分酿成夜夜明月思乡  煮海为盐,挑灯问学  德馨楼里,不倦亭中  胸中有滔滔大梦  浮生欢娱少尝又何妨?  青春,是一场背井离乡  多少年轻的故事没有结局  又在下一批青春里重新开始  时光被细密地切割成一门门科目  一节节课时,一段段回忆  讲台上,我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