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 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定着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如果没有读者欣赏,该作品就不存在本身仍具备的任何价值。读者和需求量体现出文学的价值以及对文学的审美取向,文本中的某些特点在读者心中满足读者的特殊需要时,可以说这个作品就有了存在的价值。提高读者的地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接受美学在60年代的德国开始流行起来,给当时对翻译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发现,过分注重接受美学, 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过度地进行翻译,偏离了原作的中心思想,让读者没有了从原著中那种思考的过程。这看似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更加简单,但事實上这种翻译不能让读者和书本进行对话,如果没有交流,那就是对接受美学的误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要把译者和读者相结合,将读者放在核心位置,还要让译者和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作用,而不是对成分的夸大。但是译者和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怎样将他们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提出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所以提出的任何理论都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都要权衡利弊。每个理论都会有其使用条件,将美学和翻译的研究相结合,盲目跟风只会不利于对翻译理论的发展。
  二、翻译中的比较美学
  本文通过将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在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多角度进行了整理分析,通过对比的方式方法,把翻译与比较美学结合起来,并把翻译中的美学特点、意识状态和思想文化精神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索,促进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到任何文本都能合理地进行翻译。经过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在进行美学翻译的缺陷,完善和发展自己独特的美学翻译。通过对比较美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我国翻译理论思想中的内在,让我国对翻译的研究更加完善,把各种理论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文学不仅仅看重表面的感性美,更要看重深层次的内在美。通过文学翻译表达出来的不仅要押韵,更要对词组构造进行美化,又拥有在内心深处去发现其中蕴藏的内在精神美,比如崇高精神、民族精神等。对于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研究,绝对不能仅仅表达出翻译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意识形态,应该对作品中所蕴藏着的在文化上的不同所带来的特点特征和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所拥有的独特思维合理的做出美学价值的评估,进而掌握其审美的价值观。翻译人员和作者进行合理的对比,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都要做一个全方位的对比,将自己的对审美的态度转换成与原作者相同的处境,做到知己知彼,身临其境,缩小译者与原作者本身之间的差距,将文学作品中“美”进行完美转移。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宓庆.翻譯美学导论[M].书林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明确受损部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观察疗效,以指
摘 要:当以镜为喻构成中西诗学的组成部分,镜子所具有的诗意审美性便成为理解中西文化的一个侧面。“以水为镜”,那喀索斯在水镜中得到了完整的自我认知,完成了理想自我的投射;佛典中的“镜花水月”,以镜喻空,强调修行之道在于修心。在对二者的解读中发掘“以水为镜”喻示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思維方式的差异,以期为当今中西文化交融之际提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途径。  关键词:镜子;中西诗学;那喀索斯;镜花水月  作者简
摘 要:随着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更多人意识到女权主义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多学者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决妇女和自然的困境。莫言的许多作品便是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寻中国社会发展。本文将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浅谈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简介:涂世阳(1991-),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
摘 要: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直到20世纪末才被重新发现。40年代,傅雷以笔名“迅雨”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可以称作是对张爱玲进行学术研究最初的论文。在该篇评论中,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地位的肯定。《金锁记》无疑是文坛中盛放的一朵奇花,在各个年代对金锁记的分析和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本篇论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了《金锁记》的
目的:  检测肺腺鳞癌癌组织中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差异,探讨miRNA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  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肿瘤科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
摘 要: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评价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基础,以《说园》译本为实例,讨论其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从而指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于指导此类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文学著作的翻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说园》;意义;功能  作者简介:古明敏,女,安徽铜陵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
摘 要:出生于野性蛮荒的科尔沁沙地的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始终将自己的写作视野投放到这个生他养他的荒瘠的土地上,通过一部部具有警示性的作品,来思考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反思造成生态失去平衡的原因并呼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在其创作的生态小说当中描摹科尔沁当下的生态状况,书写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进而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郭雪波;人与自然;生态  作者简介:呼斯乐(1994-),男,蒙古族,内蒙
目的:肾脏纤维化是多种肾脏病慢性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巨噬细胞增殖浸润和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是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中早期事件,对肾脏纤维化进展起关键作用。如果在产生不可逆转的组织学改变之前,抓住治疗时期,可阻断或逆转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替代治疗措施主要是低蛋白饮食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T1受体拮抗剂(ARB)的应用。但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均发现ACEI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