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磷脂酶活力的测定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认为白念珠菌(白念)的侵袭性与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有关,合此酶的菌株能通过分解细胞壁中的磷脂形成溶血磷脂,而后者能引起细胞膜的损害[1].Bar-rett-Bee等[2]发现,对颊上皮细胞具粘附功能的白念菌株,对鼠具侵袭力,同时磷脂酶活力高,而不具粘附功能的菌株则未能引起鼠的病变,而且磷脂酶活力也低,因此,不同临床菌株的磷脂酶活力值得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菌株:分离自怀疑白念感染病例的临床菌株,经血清芽管试验证实为白念,共104株,其中来自血培养24株、尿培养27株、痰培养37株、伤口分泌物培养16株。每一菌株在沙堡葡萄糖琼脂(SDA)上接种不超过三代,以确保酶活力不改变。

其他文献
农历八月十三,我们圩镇要办“古事”了!  听到这个消息,七岁的妹妹兴奋得直拍小巴掌。办“古事”是我们梅州客家人的特有习俗。听大人们讲,为了纪念曾经庇佑过陈氏家族的陈仙师,自两百多年前,我们圩镇周围的陈姓村子开始合力举办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这就叫办“古事”。这一天,人们抬着神龛,组成一支长长的队伍,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在小镇的主要道路上巡游。最特别的是有许多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装扮成传说里的金童玉女,站
晌午,华山后山。  阳光绚烂,春风和煦,斑驳的树荫间,一只山鸡“咯咯”叫着,从一处茂密的草丛中走了出来,一边捉虫,一边警惕地向四周张望着。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这时,一连串诡异的声音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既不像鸟鸣,更不像兽嘶。山鸡一怔,当下警惕起来,它晃着鸡头考虑了好一会儿,仍然对这个怪声毫无头绪,正决定要远离是非之地,忽地,一张大网当头罩来,将它擒获。  “哈哈,咕咕咕!”正宗吃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