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e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以来,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从你开始接触,他就瞬间侵入你的观念、预想,从头到尾,毫不留情,彻底打破?
  熟悉的人第一个会想到李敖。自称“多面怪杰”的李敖,从言论到行动,更像来自外星球。好在他的学识,他的思维,没有让人感到异质。
  李敖从不欢迎他人评价,他总是抢在他人前面先自我评价:我最得意的就是,中国有史以来居然出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光芒万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立独行的并且是快快乐乐的头脑好的怪杰。
  李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我读李敖,不是他演讲如何好,也不是他学问如何好。李敖将那么高深的历史学术,用文盲都懂的话全表达得那样到位,中文出神入化,不是吹牛。将简单问题成功复杂化,必貌似天才;将复杂问题成功简单化,是“上帝李”。
  《李敖语妙天下》,什么都语,什么都说。侃到李放,说“弟弟太重了”。听完故事,可以看到李敖内心无奈。如果他收上那副笑脸,放弃他的调侃语气,那种沉重,让人心生沧桑,手脚苍凉。在语言气场的把控上,他是一个超级高明的魔术师。
  李敖是用价值观来思维的。他用玩世、调侃的积极,来消解他的消极。李敖真正让人佩服的,是在任何困难面前,挫折面前,他不是低头服输,而是从绝境中寻找杀出血路的方法。当一个人背上的负荷太重,而他能选择的又只有两条路:前进,或者后退,他就总去找化解任何困难的方法。
  李敖嘲讽一切,并以此为乐。但以他的智慧,很快就自我反省到:前进是建设性的,后退是破坏性的,是讽刺型的。埋头建设的人固然有万般缺点,但没有建设的人,讽刺的人只有饿死。而且讽刺如果不能产生意义,只是为讽刺而讽刺,这样的人其实是社会的吸血鬼,是牛虻,是蚊子。因为这样的人生,翻箱倒柜去看,实在过于空洞。
  是以,到了晚年,他自愿放弃自由主义。放弃主义之虚,他要赌宪法之实。从一个绝物式的冷嘲热讽者,他变成了一个热心肠的“建设者”。
  李敖行为有太多表演。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让自己显得思想一致,言行一致,他不得不装,让人觉得十分可爱。他不是反智主义者,他是尚智主义者,所以他必须装,智慧的代价就是装。
  但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人有李敖那样坦率。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装,不端。他可以同任何人开任何形式的玩笑,这将中国官场的套路全打碎了,他将人的一切身外之物统统丢掉,将人彻底还原到人,他将自己当作公民。但他实在又想高人一头,他有做大哥的欲望,既不能狐假虎威,又不去装腔作势,还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吹。
  但李敖的吹,又是装的。他内心里清醒得很。他批评余光中,他在装,谁都看到,他说“不是还乡,没有乡愁,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时,眼中同样泛着泪光。用矛盾化解矛盾,这到底是智慧的痛苦,还是智慧的代价?一个自由人文学者在中国做到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模样?李敖用他的智慧与行动,已经冲击到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或许是一个极限,一个坐标,一个参照系。
  如果说,李敖积六十年经验,告诉青年人在改良的时代里争取自由权利的方法,易中天则启发人们,打开思路后,中西比较后,还可以选择另一种活法。当然李敖也用他的特立独行,写实了另一种活法。
  可以想象,在个人价值与自由人生两点,李敖成了属于未来的中国人一根长久参看的标杆。
  一组历史的镜头是:2011年4月1日,暨南大学敦聘李敖为名誉教授,李敖为师生作题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讲座;4月3日,他又到厦门大学,以《从鲁迅先生来到厦大讲起》为题演讲,谈古论今、国内国外,信马由缰,所到之处,嬉笑怒骂。而之前一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在建南大会堂开讲,主题为“先秦的士”。从易中天的演讲,可以看出他在感应李敖。
  易中天以与李敖可以比拟的学识,在过花甲的年龄,来践行他的公民价值观。这种真性情的活法,在中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里,竟然如投下一块巨石,掀起轩然大波。
  最让人沮丧的是,从李敖到易中天,他们都老了……
其他文献
出门在外,一名真正的吃货注定会经历比别人更多的坎坷。有一次到人迹罕至的边境小镇去旅游,早餐结账时价钱比菜单上印的贵了一倍,中午再去又贵了一倍,本想拒绝吃晚餐,无奈饿得心头火起只好屈服。但人家说还没到晚饭时间,不给做。问晚饭几点?说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的太阳是晚上9点半才落山!  同样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一个小村庄,说好140元包吃住的,晚餐先上了一盆汤,又上了一小碟泡菜,然后是一大
期刊
2012年8月24日,美国密歇根州,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和妻子安·罗姆尼在一家农场举行的竞选集会上热吻。
期刊
近来,一个叫萧宏慈的“神医”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位“拍打拉筋”的倡导者,自称结合了道家、佛家和中医的拍打所长,可以“改善各种急性、慢性病症,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被信奉者尊称“神医”。诸多“神医”的出现不是偶然,但稍微考察一下这些“神医”,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把自己伪装成“中医”大家。    8月18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提到一种“玄妙”的疗法。  “今天一个朋友来我家。
期刊
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最先注意的会是对方的眼睛,接下来就是牙齿,最后才会看到你新染的头发——即使你花在头发上的钱远远比牙齿多。  很多人对牙病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因而接受了错误的治疗,或者对牙齿使用、维护不当,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为此我们请来口腔专家,为大家揭秘这里面的13个玄机。  “老掉牙”是谬论!  中国有句老话叫“老掉牙”,用来形容过时了、该被淘汰的物品,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讲,这个词是错误
期刊
“只要我们能够梦想到的,我们就能够实现!”这是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西大门上的宣言,也是刻在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的铭志。  整整一个世纪,美国一直以世界第一强国的姿态傲视天下。1978年,中美两国重启双方交往的大门。时至今日,中美两国正全面建立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无需置疑,美国作为中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外交对手,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最突出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中
期刊
钢琴敲出了零落的音符,一个黑衣人从右至左缓缓牵开大幕,舞台深处,另一个黑衣人高举一只纸折飞鸟,以相反的方向划过人们的视线。一个满脸皱纹、头发灰白的老头蹒跚着从黑暗中走出来,开始讲那遥远的故事——一开场,《安魂曲》便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气氛。这是一个空的舞台,没有道具,剧情如一本插画书一般展开:50年琐碎生活堆积出来的破旧小木屋,孤零零挂在夜空的巨大月亮,嘶鸣、奔跑和不断咀嚼着干草的马,前后左右颠簸的
期刊
下面的故事也许是人家故意编写的。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透视着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  美国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喜好,并把他们的喜好引导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比之下,中国老师‘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让每个学生变成莎士比亚。中国老师越是急于求成,学生越是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什么也没有学好。  美国老师,其实英国老师也是这样,他们更加重视引导式的教育,先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
期刊
我最近经常旅行,每次我坐飞机的时候我都要跟飞机上的乘务人员进行下面类似的对话。  “飞机要降落,请您关闭您的Kindle。”  “我已经把3G关掉了。我可以不关闭Kindle,我只需滑动到墙纸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也能看到文字。”  “那么就请调到墙纸模式吧。”  “无论我坐在这里看着屏幕上的字,还是看墙纸模式下的图片文字,我想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对飞机造成潜在的干扰吧。”  “我想这估计不管用吧。还
期刊
夏天,怕吃到过甜的甜点,在东京的某家和果子老铺买了盒看上去就清爽的西瓜冰霜。仔细看,盒子上写着须常温保存的,于是营业员姑娘就跟我解释说,其实这冰霜,常温吃起来就是果冻的口感,在冰箱里冻一冻,迅速就成了又细又柔又沙的霜体,拿一把小勺刮着吃,依然会有小片的果肉不小心嵌到唇齿之间来。最大的好处,则是这西瓜冰霜跟我期待的完全一样,不太甜。那种淡淡的口感,在燥热的夏天,不烦人,不腻人,不袭人。这便是西瓜这种
期刊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    从北京飞台北,车子将进首都机场了,突然看见路边树丛里摇曳着几朵粉红色的大花,不是蔷薇也非玫瑰,叶片宽宽的、花柄长长的,倒有点像芙蓉,难道因为地球暖化,在北京也能种植南国的花卉了?  算算时间,农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