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指出,通过以科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一、实施方法探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演示实验
做演示实验是新教材的要求.演示实验能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鲜明性,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1)引导学生设计演示实验,选择仪器;(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体验快乐;(3)引导学生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和实验的失败.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体验演示实验的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苯酚的性质”,做演示实验时,设计以下问题加以引导:(1)苯酚溶于水后形成的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加热到70℃以上又有什么变化?(2)苯酚的浓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何变化?在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又有何变化?(3)分别滴加少量浓溴水和氯化铁溶液各有什么现象?(4)如何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2.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例如,在制备Fe(0H)2沉淀时,按教材中的方法很难观察到是Fe(0H)2沉淀是白色的,分析原因是因为O2将Fe(0H)2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氧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空气中的氧气;(2)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隔绝空气的复分解反应法.用煮沸过的蒸馏水来配制FeSO4溶液,同时加铁粉防止FeSO4被氧化,在反应混合溶液上方覆盖一层植物油或有机溶剂,将胶头滴管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经煮沸过的NaOH溶液,可看到白色Fe(OH)2絮状沉淀.通过设计实验,可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的飞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景象,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或猜测.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差、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的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特别对于一些非性质实验,应该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
例如,在讲“离子键的形成”时,有个课堂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用此实验引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因为反应非常剧烈,且氯气有毒,造成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减少反应试剂用量则会使反应不明显.再者这个实验不是性质实验,不需要学生记住现象和过程,可以用视频录像来代替.
4.实施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这种实验能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方法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
例如,“Na2O2与水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原理有的学生不理解,实验现象也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我们可组织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将这一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加以探究.这既能掌握实验内容,又能使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5.推广微型化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内外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以其仪器花费少、药品用量少、基本无污染、操作简便、安全、省时、现象明显等诸多优点而被普遍采用.新教材中可以对很多实验采用微型化处理.
例如,在讲“从黑火药到酸雨”时,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教材中用集气瓶收集一瓶SO2,一瓶H2S,然后将两瓶气体混合,观察瓶壁上的现象.这样的演示一方面收集量较大,另一方面实验时容易泄露SO2和H2S,而SO2和H2S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师生的健康.若将实验改为用注射器进行实验:用无色小细口瓶收集一瓶SO2气体,塞上橡皮塞,取小型的注射器,收集H2S气体,用小胶头套住针筒,实验时将针筒(拔去胶头)套上针头,插入上述盛有SO2气体的无色小细口瓶的橡皮塞中,把H2S气体慢慢推入细口瓶中,瓶壁上很快有淡黄色固体出现.
这类实验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可使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和“探索式”学习,使“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
总之,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是重大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教材进行化学实验,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实施方法探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演示实验
做演示实验是新教材的要求.演示实验能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鲜明性,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1)引导学生设计演示实验,选择仪器;(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体验快乐;(3)引导学生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和实验的失败.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体验演示实验的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苯酚的性质”,做演示实验时,设计以下问题加以引导:(1)苯酚溶于水后形成的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加热到70℃以上又有什么变化?(2)苯酚的浓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何变化?在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又有何变化?(3)分别滴加少量浓溴水和氯化铁溶液各有什么现象?(4)如何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2.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例如,在制备Fe(0H)2沉淀时,按教材中的方法很难观察到是Fe(0H)2沉淀是白色的,分析原因是因为O2将Fe(0H)2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氧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空气中的氧气;(2)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隔绝空气的复分解反应法.用煮沸过的蒸馏水来配制FeSO4溶液,同时加铁粉防止FeSO4被氧化,在反应混合溶液上方覆盖一层植物油或有机溶剂,将胶头滴管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经煮沸过的NaOH溶液,可看到白色Fe(OH)2絮状沉淀.通过设计实验,可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的飞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景象,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或猜测.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差、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的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特别对于一些非性质实验,应该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
例如,在讲“离子键的形成”时,有个课堂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用此实验引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因为反应非常剧烈,且氯气有毒,造成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减少反应试剂用量则会使反应不明显.再者这个实验不是性质实验,不需要学生记住现象和过程,可以用视频录像来代替.
4.实施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这种实验能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方法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
例如,“Na2O2与水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原理有的学生不理解,实验现象也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我们可组织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将这一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加以探究.这既能掌握实验内容,又能使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5.推广微型化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内外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以其仪器花费少、药品用量少、基本无污染、操作简便、安全、省时、现象明显等诸多优点而被普遍采用.新教材中可以对很多实验采用微型化处理.
例如,在讲“从黑火药到酸雨”时,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教材中用集气瓶收集一瓶SO2,一瓶H2S,然后将两瓶气体混合,观察瓶壁上的现象.这样的演示一方面收集量较大,另一方面实验时容易泄露SO2和H2S,而SO2和H2S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师生的健康.若将实验改为用注射器进行实验:用无色小细口瓶收集一瓶SO2气体,塞上橡皮塞,取小型的注射器,收集H2S气体,用小胶头套住针筒,实验时将针筒(拔去胶头)套上针头,插入上述盛有SO2气体的无色小细口瓶的橡皮塞中,把H2S气体慢慢推入细口瓶中,瓶壁上很快有淡黄色固体出现.
这类实验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可使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和“探索式”学习,使“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
总之,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是重大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教材进行化学实验,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