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平,东北“告急”!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种程度上讲,东北经济的困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市场统一的结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代价。面对今天残酷的现实,单单依靠政府“有形的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改革,让东北在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版图中重新找到本该属于它的位置。
  东北经济告急,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经济议题之一,它加重了外界对中国GDP增速下滑的担忧,甚至有人断言这会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的信心。拯救东北经济,要先理清东北经济下滑的根源,但这并不容易。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東北经济不振被解读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但它们多半偏离了重点。地方政府则热衷于反思产业结构不合理,并声称要发展第三产业,而同情论者则坚信是“老工业基地”负担太重,国企改革把东北伤得太深。
  实际上,审视东北经济的今天,不能只是站在现时困境和区域发展的时空维度来看,必须重新梳理东北经济兴衰的历史脉络,并把问题放在世界经济融合的宏观层面来思考。
哈尔滨太阳岛。不论是沈阳、长春还是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均不具备像德国鲁尔工业区这样的水运条件。

  东北经济曾经的辉煌,得益于上世纪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和军事因素的推动,而它的衰落则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冷战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步。当世界在“变平”,东北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京津唐、长三角或者珠三角,而是在露天就能采到优质铁矿的澳大利亚、“富得流油”的中东和制造业一流的德国以及日本。
  某种程度上讲,东北经济的困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市场统一的结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代价。面对今天残酷的现实,单单依靠政府“有形的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改革,让东北在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版图中重新找到本该属于它的位置。

从“次级国企”说起


  要了解东北经济衰落的根源,必须先明白中国国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优质国企”,它们多半是央企,具有垄断地位,比如运营商。另一种是“次级国企”,它们多半是地方国企,或者少数处在特殊行业的央企,这些行业的最大特点是竞争残酷,比如钢铁央企。
  在国企大改革之前,东北地区多半是这样的“次级央企”,沈阳拖拉机厂便是代表。
  1996年11月,在这家企业的一次大会上,到会者每人获得一根香肠,以表示企业对员工最后的安慰。随后,这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拖拉机的大型国有企业宣布破产。
  沈阳拖拉机厂破产的悲惨场景被一家香港著名媒体记录下来,题目是《下岗之城满愁容》,这成为了东北国企衰落的一个历史性截面。当时,作为中国最重要工业区之一的沈阳铁西区,千余家国企中的90%都亏损,30万产业工人有13万人下岗待业。
  在沈阳拖拉机厂破产的1年之前,中国在北京成立了著名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之初,其定位便是作为中国国企改革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其参与或主导了中国绝大多数“优质国企”在海内外上市和其他融资。
  不过,沈阳拖拉机厂这样的“次级国企”显然没有机会成为中金公司的客户。因为,这样的国企并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故事”的载体,它们无法让“高大上”的投资银行带到香港或者纽约,向欧美的基金经理讲述充满无限可能的“中国故事”,然后融到百亿美金,用于国企改革。
  “中国故事”的载体是中国移动、中石油这样的垄断央企,它们由国家权力“特许经营”,国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会转化为它们的营业现金流。尽管有对手,但“寡头竞争”已足以让它们赚得钵满盆盈,富得流油。
  拖拉机厂这样的“次级国企”则是另一番光景。这个产业杂糅了中国“地方竞争”和“中央计划”的双重传统,效率奇低,前途暗淡。
  
  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了要在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于是,全国各地但凡有点工业基础的地方,都争先恐后地修建拖拉机厂。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全国有大中型拖拉机厂65个。
  制造业必须讲求一个集聚效应,但中国人反其道而行之,遍地开花必然意味着成本升高和效率下滑。即便沈阳拖拉机厂是“老大”,但在计划经济被打破之后,也必然顶不住对手的恶性竞争。
  沈阳拖拉机厂在20年前的破产,已经预示了东北工业衰落的必然。东北国企有两个致命的软肋,其一,既然没有全国性的垄断地位,那么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商品流动的自由化,它们可能根本无法适应竞争。因为,它们的民营对手可能不需要给员工买社保,但东北国企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加入WTO之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产品将对“东北制造”产生致命的挤压效应,它们将失去利润最高的市场。比如,东北曾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基地,机床是“制造业之母”,但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崛起对中国机床产业的反哺效应并不明显。
  《南风窗》记者曾采访广东不少电子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便是那些规模不大的厂,很多机床都是进口的。一位制造业老板曾对《南风窗》记者说,机床都是数控,外国的东西很贵,但质量稳定。国外产品能连续工作1500小时没有故障,但国产只能保证1000小时,差距是1/3。制造业订单都要抢时间,生产线的故障率对企业来说,成本太高了。
  实际上,东北国企的衰落远比想象的早。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显然,对东部沿海的私营企业来说,防暴器械的生产门槛比拖拉机厂低得多,进入也更早,竞争的残酷也提前一步。   近年来,提到东北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局部塌方”,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为国企太多,负担太重,但这种看法对东北国企和东北人并不公平。东北经济不振固然是转轨的代价,但这个残酷的过程,东北国企和工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力。
  不过,国企衰落并不是东北经济疲软的唯一原因,东北的另一个“大问题”被忽略了。

工业史的另一面


  在新中国的工业史上,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这个称号既是东北的骄傲,但换个角度看,也意味着东北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于国家对其早期工业基础的“路径依赖”,而不是其真正具有发展工业的天然优势。
  世界各国的工业基地都有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即航运便利,简单些说,就是毗邻大江大河,最好是靠近出海口。在美国,其以匹兹堡和底特律为代表的五大湖工业区,有着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再以日本为例,其京滨、阪神、中京以及濑户内海等工业地带集中了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90%左右,这些地区都濒临大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东北最常用的比照,比如沈阳铁西区便被称为“东方鲁尔”。不过,鲁尔工业区尽管位于内陆,但不要忘记这里拥有欧洲最好的内陆运输水网。
  在鲁尔工业区内,莱茵河纵贯南北,这里拥有世界第一大内河港—杜伊斯堡港,区内还有数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还有大小河港74个,这些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直通出海口。换言之,鲁尔虽地处内陆,但由于水运和海运衔接便利,它同样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运输成本。
  但不论是沈阳、长春还是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均不具备这样的水运条件。事实上,在人类的工业史上,所有的工业基地都水运便利,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一直是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直到今天,水运仍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当前,另一种观点是东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工业的先天优势,比如鲁尔工业区就因靠近铁矿而崛起,东北工业同样因为鞍山铁矿、大庆石油等优质资源而发展。但这种说法放在今天未必适用。
  发展工业所需,一是原料,二是能源。在钢铁行业,澳大利亚的铁矿在品质和价格上优于国内铁矿,这早已是行业共识。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整合的趋势也是加快向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的转移,新建的宝钢湛江沿海钢铁基地、武钢防城港沿海钢铁基地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都位于沿海。显而易见,这种布局很大程度是考虑了进口铁矿的运输成本问题。
  就能源而言,东北地区有大庆、辽河和松原三大油田,其中大庆和辽河油田曾分列国内原油产量的第一位和第三位。但放在今天的世界能源格局之中,央企巨头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这些油田的品质和开采成本问题,这些油田的对手异常强大。实际上,很多人都无法拒绝承认:中东、拉美地区的石油开采成本往往比国内多数油田有优势。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出现井喷,2014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9.6%,已逼近6成。
  在这个意义上说,东北的确有“资源包袱”,但这个包袱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因为资源太过丰富,导致政府和民间发展经济的动力不足。而是在全球资源自由流动的时代,东北的资源优势早已不再是优势,建国后构建的东北资源产业,很多真的成了“包袱”。
  客观来说,东北的工业基础始于日伪时期。比如,曾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的鞍钢其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
  但是,重新审视东北的工业发展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人“深耕”东北工业的决心,并不只来自于其独到的工业地理眼光,更来自于这个海洋民族对海洋的恐惧和对长期饥饿折磨的厌恶。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将火力最强的开花大炮都布置在太平洋沿岸,以抵御白种人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在上世纪初打败沙俄之后,他們开始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大后方。这里铁矿丰富—发现了鞍山的铁矿,同时黑土纵横,沃野千里,这是日本人梦寐以求的土地,所以他们鸠占鹊巢,干劲十足。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助的150多个工业项目,主要重工业项目的确都放在了东北。为何选择东北?常见的说法是,东北临近苏联“老大哥”,可以更好地获得援助。在东西方对峙的特殊时期,这种说法的确有特殊意义,比如临近苏联国防线,可以在与西方冲突时,快速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但另一个原因更为现实。
  这个原因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对日伪时期工业基础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有一种说法是,1949年以前,东北是亚洲经济最发达地区。此言不虚。比如,曾有历史资料显示,曾作为伪满“首都”的长春曾是亚洲第一个普及抽水马桶、第一个铺遍煤气管道和第一个主干道电线埋在地下的城市,这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健全。生活设施、水泥马路、地下管道,这些都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可以说,选择让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这在建国之初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决定。但随着冷战终结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东北的“优势”已是昨日黄花。

“地理经济学”的视角

由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研制的机器人服务员在沈阳一餐厅亮相,替代服务员穿梭送餐。

  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曾经基于地缘政治和军事的“地理便利”,几乎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可能。因为,东北尽管毗邻俄罗斯,但俄罗斯的经济中心远在东欧的莫斯科和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远东地区地广人疏,经济落后,基本上不存在和东北进行大规模经贸交往和资本互通的可能性。
  此外,东北地区的另一个邻居是朝鲜。换言之,东北地区被俄罗斯和朝鲜两个并不发达的国家“包裹”到东北亚的内陆之中,唯一的出海口是辽东半岛。   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得好不好,完全靠国家安排,但在向市场经济进军的时代,地理直接涉及了要素集聚和物流运输的成本,因此对城市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从中国各大城市的GDP变化中,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区位优势和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80年代开始,东北城市的GDP排名不断落后于其他地区。对比东北的沈阳和华中的武汉,它们同为工业大市,在1980年之前,沈阳的GDP经常超过武汉,而进入1980年代之后,沈阳优势已不明显,武汉时常超过沈阳。
  显而易见,相对于沈阳、武汉的优势在于地理,它是华中鱼米之乡的地理中心,人口稠密,附近没有竞争城市。抛开产业发展,即便只发展房地产也比沈阳有优势。
  可以说,“地理经济学”即便无法决定东北的发展,但至少也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似乎不可逆转。根据国家统计局专家公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还有数据显示,同期,东北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个百分点左右。
  留在东北的找不到工作,而人口外流更成为了东北的“第一痛”。据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人口净流出180万元。而10年前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趋势相反,净流入为36万元。
  此外,一些东北人会经常这样讲述:家门口的餐厅以前很火红,但现在没有那么好了。不光是年輕人,即便东北的老年人也在大规模随子女南迁,在广东和海南,广场舞大妈和大叔,很多人都操着似曾相识的那种重鼻音。
  在10年前,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就了《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认为,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平坦”,资本、人才等要素将越来越容易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实际上,东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平坦”,东北的竞争对手正越来越强。鞍山铁矿的对手是澳洲含磷更低的露天铁矿,而中东、北非和拉美的石油可能比东北的油田成本更低,而机械、仪器等行业则直接面临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不过,《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对东北的另一座城市大连多有褒奖,这座城市的软件外包产业发达,它们多数为日韩企业服务。
  大连几乎是东北唯一具有“地理经济学”优势的中心城市。这里毗邻大海,几乎是北亚经济带的地理中心,它距离韩国和日本都只有1 个小时航程。另有数据显示,作为东北第一经济大省辽宁的双子城市,沈阳和大连近年也出现了经济地位的逆转。在2010年之前,沈阳的GDP长期领先于大连,但在2010年之后,大连时常超过沈阳。
  东北只有一个大连,其他地区出路何在?最好靠市场,而不是靠政府。在人口、资金外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声称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服务业,这是否真的靠谱?还是一种向中央政府要资金的手段?
  分析东北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绝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信心。相反,深刻认识东北经济困境的原因,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与未来的出路。面对今天残酷的现实,单单依靠政府“有形的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改革,让东北在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版图中重新找到本该属于它的位置。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锅炉效率,减少排烟损失,锅炉尾部烟道通常布置有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受热面。尾部烟道再燃烧是指部分在炉膛内没有完全燃烧的可燃物粘附在尾部烟道及受热面上,在一定条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土建工程中高支模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对建筑工程的施工
1.1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室内装饰材料的多样化,而从追求装饰效果、造价低廉、提高劳动效率、绿色环保要求高的洁净空间等因素考虑,树脂板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非凡的可
市政给排水施工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相对应的市政给排水项目规模也越来越大,基于此,在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出
任何公路在使用中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各类病害问题,只有不断探索,采取合理科学的防治方法,做到有效整治维修,才能保证公路路基加固稳定,从在设计到施工,从使用到管理,不断做好流程环节
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推进力量,也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国土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建筑物开n始向高空发展,高层建筑对各类能源供给系统的依赖度更高。而燃气是人们生活n中的必须能源之一。燃气作为特殊的资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内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对市政道路工程基础功能有着更高要求,为全面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采取措施对道路施工进行优化,减少各类问题的产生,在根本上来提高工
姚晓冬字昱,笔名天野,斋号滌非堂主。1969年生于浙江海宁。受业于吴静初、陆秉仁(书法导师)和姜宝林先生,现深造于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研修班“姜宝林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