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到访阿姆斯特丹的人,都无法拒绝亲自前往荷兰国立博物馆一睹《夜巡》真迹的诱惑。原因主要有二:一来,这幅镇馆之宝、荷兰国宝从不外借;二来,伦勃朗作为美术史巨匠的盛名具有巨大吸引力。

2019年是伦勃朗逝世350周年,被荷兰官方命名为“伦勃朗年”。从2月15日起,荷兰国立博物馆(后简称国博)推出了规模空前的“全景伦勃朗”展览,深爱着伦勃朗的荷兰人更是在荷兰全境各城市开展了伦勃朗纪念特展……全荷兰都在纪念这个男人,可以说,今年份的荷兰博物馆被这个男人承包了。
伦勃朗酷爱自画像,一生创作了100多幅自己的肖像作品,活跃于17世纪的他可以称得上是全球“自拍鼻祖”。他用画笔记录下的脸庞,或神情搞笑、或表情高冷、或面目凝重又或者神态暗含嘲讽……这些凝固的“颜艺”贯穿了伦勃朗事业起起落落、情感悲欢离合的一生。
他对当今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发明,就是被后世称作“伦勃朗光线”的布光技巧。这一光影技巧由他亲自发明并最早运用在自画像中:通过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这种光影手法可以使人像更加立体和庄重,显现出“高级脸”的效果。凭借这一美颜功能的发明,伦勃朗是当之无愧的“自拍达人”。
iPhone手机近年来推出的人像拍摄模式,也借鉴了400年前老爷子的发明。这种摄影中经典的布光法便是伦勃朗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带来的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此时有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伦勃朗的用光充满戏剧性张力,是天才般的创举。有人评价他:以黑暗来绘光明。然而就像突出光明要有黑暗的衬托,伦勃朗的一生也在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中纠缠,充满了戏剧色彩。
了不起的伦勃朗的一生是从年少成名开始的。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是伦勃朗的全名。这位少年天才14岁就在自己的家乡——教育名城莱顿,入读大学法律系。然而生性不羁的他选择从心,15岁时“半路出家”开始学习绘画,后只身去往阿姆斯特丹拜师学艺。
尽管入行不早,但“出名要趁早”。伦勃朗19岁时就在莱顿开办了自己的画室,是位不折不扣的返乡创业明星。25岁时,这位年轻CEO的雄心再次驱使他来到了首都阿姆斯特丹。那时新晋独立的荷兰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家富强、市民富有,阿姆斯特丹更是全球商贸的中心。风云际会中,伦勃朗迎来了他个人的“黄金时代”。
正是凭借“伦勃朗式布光”的开创性效果,伦勃朗的肖像画独步天下,订单如雪花般飞入,财富如雪球般积累,也养成了伦勃朗热衷购买奢侈品、收藏古董的嗜好。那时的伦勃朗,自画像都是佩戴珠宝,“壕”气逼人。
然而,巨额财富并没有阻碍伦勃朗对艺术探索的脚步。如果说光影上的创新让他驰名,那么在画面布局上的创造则真正让他成为了“独角兽”。26岁时《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一画横空出世,让伦勃朗这一长串名字成为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巨擘的代名词。
这幅画开了群像画大胆布局的先河,一改之前画面沉闷的布景、枯燥的构图,伦勃朗的奇技巧思让平面上的这一幕“活”了起来:还是招牌式的深色渐变暗黑背景,构图和谐灵动、主体举手投足都是戏,最点睛之笔是对人物神情的生动描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画面中是被凸显的,自己是画面的主角。自此,伦勃朗一画封神。

2019年是伦勃朗逝世350周年,被荷兰官方命名为“伦勃朗年”。从2月15日起,荷兰国立博物馆(后简称国博)推出了规模空前的“全景伦勃朗”展览,深爱着伦勃朗的荷兰人更是在荷兰全境各城市开展了伦勃朗纪念特展……全荷兰都在纪念这个男人,可以说,今年份的荷兰博物馆被这个男人承包了。
伦勃朗酷爱自画像,一生创作了100多幅自己的肖像作品,活跃于17世纪的他可以称得上是全球“自拍鼻祖”。他用画笔记录下的脸庞,或神情搞笑、或表情高冷、或面目凝重又或者神态暗含嘲讽……这些凝固的“颜艺”贯穿了伦勃朗事业起起落落、情感悲欢离合的一生。
他对当今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发明,就是被后世称作“伦勃朗光线”的布光技巧。这一光影技巧由他亲自发明并最早运用在自画像中:通过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这种光影手法可以使人像更加立体和庄重,显现出“高级脸”的效果。凭借这一美颜功能的发明,伦勃朗是当之无愧的“自拍达人”。
iPhone手机近年来推出的人像拍摄模式,也借鉴了400年前老爷子的发明。这种摄影中经典的布光法便是伦勃朗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带来的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此时有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伦勃朗的用光充满戏剧性张力,是天才般的创举。有人评价他:以黑暗来绘光明。然而就像突出光明要有黑暗的衬托,伦勃朗的一生也在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中纠缠,充满了戏剧色彩。
黄金时代:20岁的“独角兽”创业明星

了不起的伦勃朗的一生是从年少成名开始的。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是伦勃朗的全名。这位少年天才14岁就在自己的家乡——教育名城莱顿,入读大学法律系。然而生性不羁的他选择从心,15岁时“半路出家”开始学习绘画,后只身去往阿姆斯特丹拜师学艺。

尽管入行不早,但“出名要趁早”。伦勃朗19岁时就在莱顿开办了自己的画室,是位不折不扣的返乡创业明星。25岁时,这位年轻CEO的雄心再次驱使他来到了首都阿姆斯特丹。那时新晋独立的荷兰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家富强、市民富有,阿姆斯特丹更是全球商贸的中心。风云际会中,伦勃朗迎来了他个人的“黄金时代”。
正是凭借“伦勃朗式布光”的开创性效果,伦勃朗的肖像画独步天下,订单如雪花般飞入,财富如雪球般积累,也养成了伦勃朗热衷购买奢侈品、收藏古董的嗜好。那时的伦勃朗,自画像都是佩戴珠宝,“壕”气逼人。
然而,巨额财富并没有阻碍伦勃朗对艺术探索的脚步。如果说光影上的创新让他驰名,那么在画面布局上的创造则真正让他成为了“独角兽”。26岁时《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一画横空出世,让伦勃朗这一长串名字成为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巨擘的代名词。
这幅画开了群像画大胆布局的先河,一改之前画面沉闷的布景、枯燥的构图,伦勃朗的奇技巧思让平面上的这一幕“活”了起来:还是招牌式的深色渐变暗黑背景,构图和谐灵动、主体举手投足都是戏,最点睛之笔是对人物神情的生动描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画面中是被凸显的,自己是画面的主角。自此,伦勃朗一画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