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缝合的断裂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政府极力“扩大内需”、企业由面对卖方市场转入面对买方市场相对应的是,众多的普通百姓却感觉得到生活压力增大了。
  由此,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新著《断裂》中描述出90年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已经从生活必需品阶段进入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中国,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没有在制度上作出相应的安排。耐用消费品时代需要的消费模式应该是大众消费,住房、汽车等不能仅仅是上层人才有能力享受。但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却演变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大量的群众积聚在底层,没有发育出具有相当购买力的中产阶级,而他们正是耐用品消费者的大多数。
  改革初期,资源开始扩散,改革前的边缘群体得到改革的好处,这突出体现在农民身上。但90年代以来,资源又开始从扩散走向积聚,财富聚敛日益严重。并催生了大批的弱势群体,他们包括“种田不挣钱”的农民和城市的下岗工人等。正是资源的重新积聚和大批弱势群体的存在并不断产生,中国社会从90年代以来逐步走向断裂。
  “什么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孙教授描述了当代信息技术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在中国的同时存在,并且各个文明之间隔阂日深,拉断了有机联系的社会。 “在20世纪80年代,一般地说,经济增长一般会带来社会状况的自然改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是很高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导致社会状况的自然改善。”90年代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就业、贫富悬殊的状况、社会治安的情况都没有得到改善,甚至相反,还进一步恶化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使得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口没有从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
  孙教授预言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前夜。快速城市化、迅速扩大就业,是弥合断裂的一剂解药。城市化是发达国家的切身经验,是当前众多国内专家的共识,《断裂》一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对策:“世界工厂”是快速城市化的一个契机,以及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由此来缝合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断裂。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孙立平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0 定价:18.00元
  
  相关评论:
  “断裂”是一个很有穿透力和学术潜力的概念。作者用这个概念来表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命题: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开始逐步定型化。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明确我们社会的历史方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强 清华大学教授
  
  在《断裂》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功力。尽管学术界对社会公平的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的讨论,但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从80年代资源配置的扩散趋势到90年代的重新积聚趋势的转变,是形成目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的深层制度原因。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疾病,是欧美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相比而言,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社会老年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顾方六等对前列腺癌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所占比例进行调查发现,在过去50年中,该比例增长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