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初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上的。他在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张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必须选择社会主义等观点,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陈独秀 社会主义 思想
  陈独秀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之初,是在没有更多实践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所以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奠定了某种基础,对之后中国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起到了先导作用。
  一、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建党前,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极力推崇,他试图以西方的进化论指导中国的发展,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梦想着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但爱国志士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改造中国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这使陈独秀逐渐认识到,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后,陈独秀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制造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是克服资本主义弊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道路。
  (一)近代以来中国复制资本主义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
  鸦片战争以来,为求救亡图存,爱国志士不断尝试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因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袁世凯的出卖等原因,变法以失败告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加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失去实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为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1919年,胡适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因他们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最终影响了运动后来的发展。种种努力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军阀决不允许任何新的秩序的存在和壮大,中国必须选择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道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在协约国分赃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但被英﹑美﹑法等大国拒绝,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这加速打破了陈独秀先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亲自起草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先后撰写各类文章和随感录多达四十篇,有力地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五四运动以后,他多次在《〈新青年〉宣言》、《致罗素、张东蔚的信》等文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逐步认识、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给帝国主义沉重一击,开启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为中国等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以在全世界普遍传播。《新青年》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陈独秀十分肯定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1920年在《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第一次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肯定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他的这一态度是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标志。随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陈独秀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二、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1.对资本主义的初步认识:罪恶之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陈独秀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弊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剩、对剩余价值的榨取等。他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揭露工业资本家从机器生产中获取利润的罪恶[1]。
  陈独秀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产生,其罪魁祸首是资本主义,其贪婪的本性刺激着他们不断地侵略瓜分弱小国家。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
  2.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近代三大文明之一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是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最早论述。他说:“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陈独秀在此文中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如财产共有制,防止出现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但从整体上说,陈独秀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3.对各种伪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
  五四运动后,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进中国。部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分子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歪曲十月革命,鼓吹通过改良改造中国。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它们或曲解社会主义,或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陈独秀相继在《谈政治》、《社会主义批评》、《民主党与共产党》等文章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些思潮进行了一一批判,肯定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派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最好”。他认为,资本主义只富裕了少数剥削阶级,不能使最广大的社会民众富足起来。中国决不能选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陈独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站稳了脚[2]。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剥削劳动者,榨取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唯一动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陈独秀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谁也不能占为己有,不能利用归公资源为己谋利,人人都有工作生产并获得合理报酬的机会,一切生产品的生产、配给等都不许私人投资营业等[3]。   陈独秀指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灰复燃,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
  2.解决中国问题必须选择社会主义
  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现在还很落后贫穷,民族工业很少,中国应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工业。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虽然增加了财富,但也制造了最广大人民的贫穷,资本主义制度绝不能使大多数人过上“人”的生活,若想实现大多数人的富足,必须废除资本主义,采用社会主义。中国目前没有很多的资本家,我们更不能利用发展实业来制造资本家。陈独秀说过:资本主义使欧洲、美洲、日本等国的教育和工业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让这些国家充满了压迫和剥削;中国决不能重蹈覆辙[4]。关于教育、工业等问题,陈独秀也主张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比如关于教育问题,陈独秀认为,要普及教育必须想办法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国家要像培养师范生那样,为每个人承担一切义务教育的费用。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国家的力量很强大,有能力使每个人都接受教育。
  三、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在上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问题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奠定了某种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站稳脚跟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站在新世纪的今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辩证的眼光探讨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仍有现实的启示意义。陈独秀推崇的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在今天仍然是三面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些论断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万尚庆.论建档前夕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批判[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3):16-18.
  [3]郑丽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陈独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3):141-143.
  [4]李淑瑛.陈独秀与中国社会主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4):36-3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4A054
  《陈独秀与早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为优化网络资源利用和用户体验,提出一种基于业务特性和网络负载的网络重配置方案.方案选取网络参数中的优势决策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的效用函数得出网络优先级,再通过构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各类传感器的大量部署,越来越多的体现物理世界状态信息的感知数据被采集,而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感知数据支撑智能家居、智慧环境等新型应用,需要为
由于计算机证据具有易修改性、实时性、设备依赖性,又具有可以精确重复性等高科技特性,在技术上本系统采用的取证原则和步骤都是基于一种静态的视点,即事件发生后,对目标系统的静
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气流槽聚型长纤维紧密集聚纺纱系统集聚区的流场计算模型,然后运用Gambit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最后应用Fluent软件对集聚区进行流场模拟和数值计算,得出
为研究纤维截面形状对纤维过滤器性能的影响,采用Visual Basic的应用程序版(VBA)随机生成不同几何截面形状的虚拟纤维过滤介质,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求解流体在纤维介质流
并购确实从一开始就是有巨大风险的:交易过程布满荆棘和陷阱,交易完成后的一系列复杂整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以致企业于窘境。但对并购的微词,也许更应该是对非理性并购的质疑  100年前美国的并购传奇故事在国内资本市场曾被广泛效仿演绎。当热闹过后,大家突然发现美国的奇迹并没有在东方重演,于是人们又开始怀疑并购是“票房毒药”,告诫远离并购这个企业正常发展的陷阱。  其实对并购效果的认识,业内也是仁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