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英译发展述评:2000-2020年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663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现英译热潮,特别是2015年起,中国科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译介到英语世界,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张新名片.本文通过数据调查与统计的方法,系统梳理了2000-2020年中国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根据不同时期译著出版的特点将中国科幻文学英译划分为三个阶段:零星出现期(2000-2010年),初步探索期(2011-2014年),稳定发展期(2015-2020年).在此基础上,分析译介热潮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后续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儒,在绘画艺术上同样成就斐然.他的书画遗迹虽少,但是关于绘画的理论在艺术史上影响巨大.西方学界对苏轼绘画艺术及理论的关注肇始于19世纪末,经翟理思及韦利等早期汉学家的译介,已形成一定影响.艺术界对其绘画艺术成就及理论的深挖则是在20世纪上半叶,如喜龙仁、汉斯·弗兰克等人对其绘画理论的翻译和阐释,对其理论的构成、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苏轼绘画理论的翻译与研究对中国绘画艺术在西方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苏轼的“诗画一律”“气韵”“笔法”“功夫”等核心术语,经
本文详细分析了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缘起、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本文认为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形成于其语言转换观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有机融合,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立足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并重;其次,着眼文化差异,关注文化多样性;第三,紧扣文化内涵,多视角研究翻译.许钧翻译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的文化本质、翻译的文化意义、译者身份的文化属性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对当代翻译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课堂对全面推进翻译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笔译工作坊”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挖掘思政元素,采用“微课+慕课+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思政育人、知识积淀、技能提升和就业拓展”等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动态推进教学评价,旨在整合翻译课程思政内容资源,探讨翻译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推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改革.
国家领导人的言说著述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其对外翻译是构建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翻译的新特点、新规范,政治概念话语的引进与输出,翻译如何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中国国家治理等问题,对黄友义先生做了专访,以期为读者了解党政文献翻译,特别是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的翻译打开一扇窗,也借此说明我国国家翻译实践的新趋势,为日后的国家翻译实践指明方向.
本文以笔者所教授的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7级英语口译课程为基础,结合具体实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目的、原则、目标、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丰富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翻译学的发展得益于新元素的引入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译学的发展也得益于同国际译学界的对话.孙艺风的最新英文专著Translational Spaces:Towards a Chinese-Western Convergence(《翻译空间:迈向中西方的融通》)由劳特里奇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该书借助空间概念,透视了中西方语境下的一系列翻译研究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全球到本土,为翻译领域的诸多现象提供了新的空间化诠释.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开辟了理解翻译机制与解决翻译问题的空间维度,丰富了现有的翻译理论,
反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基于自建的“葛浩文反讽翻译语料库”,我们从诗学角度总结了葛浩文实现反讽的五个维度,以及具体的诗学手段:1)在陌生化维度,他采用了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2)在张力维度,他表现于语义张力、语域张力、口吻张力、节奏张力;3)在意象维度,他基于通约性大量地保留意象,并辅以少量的省略、补充、替换;4)在韵律方面,他通过改写以求尾韵,并展现恒定的“徐长、抑扬型句式音步”;5)在叙事维度,他根据语境选用了恰当的叙说方式、描写主次.最后,基于对英语母语读者和汉学家的调查,我们指出了葛浩文反讽翻译的
本文从范畴化理论和斯戴宾(Stebbins)的阅读理论出发,对新时期汉学家有关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观念和重新定位进行评述和理论化概括,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构成、特征和分布形态.文章提出,对新时期的翻译读者进行定位,应充分认识新时期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异质性、历史性和变动性等特征,明确中国文学国际声誉的实质,关注读者和出版者的双向认知关系,以及分众传播的趋势.在进行读者原型范畴化时,应避免认知定型的局限.开展新时期翻译读者的范畴化研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最重要的一项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必须首先回答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于这三个问题,党的教育方针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言之,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确保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本文在英汉时空性思维差异论指导下,探讨中国特色话语的块状性、离散性等强意合特征和英语延续性、勾连性等强形合特征及其差异影响下的块状语英译模式及加工范式等.研究发现:1)中国特色话语彰显“空间性”思维观照下的块状性、离散性等强意合特征;2)英语文本昭示“时间性”思维观照下的勾连性、延续性等强形合特征;3)高水平英译的“形合性”取向明显,基本顺应了目标英语“时间性”思维观照下的勾连性、延续性特征;4)中国特色话语的强意合性对译者的源语理解和目的语构建产生一定的迁移作用;5)整体性加工范式和分析性加工范式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