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耐药的预防与对策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其最大问题是需要长期治疗,而长期治疗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乙肝病毒(HBV)变异耐药风险;但经过大量长期临床实践的考验,LAM抗病毒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好,价格便宜。因此如何合理使用、预防和对付LAM耐药,成为治疗CHB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现就有关文献对此综述如下。
  LAM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LAM为胞苷类似物,作用位点在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聚合酶,通过与三磷酸脱氧胞苷(dCTP)竞争整合入DNA链并导致其合成终止而发挥抑制HBV复制作用[1]。其特点是对HBV抑制能力强、起效快。能迅速减少血液和肝脏病毒载量,减轻炎症坏死,促进HBeAg转阴和血清转换,从而减轻和延缓CHB患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可有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但发生率较低,患者可较快适应和耐受;停药过早(<6个月)易致停药反跳,过量可致肌痛、关节痛、横纹肌溶解等,过敏反应罕见。
  LAM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综合文献报导:①对HBeAg(+)患者,口服LAM 100mg/日可迅速抑制HBVDNA水平,连续用药1年转阴率可达78%;HBeAg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4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22%、29%、40%、47%;并可明显改善肝组织学[2,3]。有研究显示,在HBeAg(+)患者中,达到治疗终点疗效及其疗效持续性与基线ALT水平呈正相关,与基线HBVDNA水平呈负相关[4]。ALT>2×ULN(正常值上限)和>5×ULN患者3年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和60%。刘翔等报告[5],用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对治疗120例HBeAg(-)患者随机依次分4组治疗72周观察,结果: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0%、50%、90.3%、86.7%;72周时分别为:60%、73%、93%、93.3%。表明在治疗HBeAg(-)患者中,LAM疗效明确但耐药率高,ADV起效慢耐药率低,ETV和LDT起效快作用强。②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刘晶晶等用常规治疗(保肝、利尿剂、血浆、蛋白等)100例作对照组[6],治疗组6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类似物(其中LAM41例)治疗2年。结果对照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10%;治疗组分别为52.1%和78%;死亡率:对照组Child-Pugh C级28例,死亡13例(46.3%);治疗组Child-Pugh C级20例,死亡6例,为30%;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唐公恩报导治疗6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7],在综合保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随机分别加用LAM+ADV联合治疗22例,对照组A23例加用LAM和对照组B23例加用ADV,治疗1年,比较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组81.8%,对照组A43.5%,对照组B47.8;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各组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6.8±1.4分,对照组A 7.4±1.9分,对照组B 7.2±1.5分;提示LAM+ADV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且不易产生耐药。③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Yu等应用LAM治疗80例急性重型乙肝[8],结果显示,LAM治疗组病死率7.5%(3/40),对照组25%(10/40)。米立军等治疗64例慢性重型乙肝[9],对照组27例应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常规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LAM 100mg/日,用药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后ALT、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定量、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Bil、ALT、PT及HBVDNA定量均有明显降低,而ALB则明显升高;病死率:治疗组29.7%,对照组74.1%,有显著差异。④对CHB所致的肝纤维化治疗,LAM可有效的抑制HBV复制,延缓或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
  HBV对LAM耐药的形成和临床耐药状况
  HBV是高度变异病毒。其在复制过程中由于缺乏自我纠正功能,因此极易发生变异。通常这些变异绝大多数不在关键位点上,生物学意义不大。只有针对免疫或药物攻击发生的变异才导致耐药。当LAM长期作用于P区关键位点后,HBV为逃避攻击而发生突变,最常见的是M204V/I单点突变或合并L180M的联合突变。即聚合酶中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变异,204位上的蛋氨酸(M)被缬氨酸(V)或亮氨酸(I)取代,形成YVDD或YIDD变异。YMDD变异通常发生在LAM治疗6个月后,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治疗1、2、3、4年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38%、49%和66%[10]。从最初的基因变异,逐渐演变成中级的病毒学耐药,最后到临床耐药是一个进化升级过程。基因耐药阶段[11],变异病毒株含量少,仅能通过基因检测得知,随着变异病毒株不断复制,血清HBVDNA反弹升至103~106copy/ml时即演变到病毒学耐药阶段,此时尚未造成肝功异常和肝组织损伤,当血清HBVDNA继续反弹>106copy/ml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组织损伤,即升级到临床耐药阶段。
  HBV对LAM耐药的预防及对策
  首先是提高对耐药认识,别把耐药妖魔化,耐药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预防。在治疗有效的情况下耐药的发生率是较低的。耐药通常发生在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和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对此要特别注重检测,及时发现变异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治疗。ALT水平和HBVDNA载量是选择适应症的主要依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具体规定一般适应证:①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HBVDNA ≥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②ALT≥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欧美及亚太肝病学会(2009年)提出的具体指征:①HBeAg阳性患者,HBVDNA≥20000IU/ml(1IU/ml≈5.6Copies/ml),ALT≥2ULN;②HBeAg阴性患者,HBVDNA≥2000IU/ml,ALT≥2ULN;③肝硬化患者,HBVDNA≥2000IU/ml。
  优选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根据适应症和患者具体情况(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病毒基因型、病程长短、机体免疫状态、临床类型、肝脏病变程度、ALT水平、HBVDNA载量、经济条件等)选择最合适的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以达疗效最大化。另外,选择治疗时机也很重要:当ALT持续或间歇升高≥2~10ULN时,肝脏炎症反应明显,此时机体免疫功能启动,处于免疫清除期,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而在免疫耐受期ALT处于正常或轻微升高,肝脏炎症轻微或无,免疫功能耐受,对HBV感染“熟视无睹”,疗效则差。
  耐药的监测:要定期对HBVDNA、ALT、血清标志物等的检测,前3个月应每个月查1次,此后每3个月查1次。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抗病毒治疗过程中24周是关键时间点[12]。此时如果测得患者HBVDNA≤103拷贝/ml,说明疗效理想,出现耐药风险低,可以继续LAM单药治疗;如果HBVDNA≥103拷贝/ml,就表示出现了病毒学耐药,应及时加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对LAM耐药的处理:①首先要确认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于长时间脱落服药的患者应当恢复规范治疗。②进行耐药基因突变和HBVDNA水平检查,鉴别是初始治疗无应答还是病毒耐药,当HBVDNA反弹出现阳性(≥103拷贝/ml)应及时加药。③对LAM耐药挽救治疗:目前国内外均建议用LAM加ADV联合治疗[13]。对ADV有不良反应或肾功能明显不全,考虑改用替诺福韦(TDF)联合治疗,或改用ETV治疗,但剂量应加倍。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用足疗程。要认识到CHB得难治性和长期性,做好医患沟通与配合,树立信心实现控制目标,规范用药。对治疗终点,目前共识是:持久的e抗原血清转换,即e抗原阴转,e抗体阳转,HBVDNA转阴,ALT复常后继续巩固治疗至少6~18个月甚至更长,如仍能保持上述指标,方可考虑停药观察。
  目前在我国批准上市的核苷类药有LAM、ADV、ETV、LDT四种,都可作为一线药选择。其中LAM应用时间最长、最为广泛,耐药发生率也最高。ADV抑制病毒能力较弱,起效较慢,但耐药发生率较低,对LAM耐药株有效,是联合LAM治疗耐药的“黄金搭档”。ETV是目前作用最强、耐药发生率最低的核苷类药,对于e抗原阳性和阴性及肝硬化患者,应用ETV治疗48周后HBVDNA都可控制在300拷贝/ml以下[14],但价格较贵。LDT具有较LAM更快速、更强的抑制能力和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治疗52周是HBVDNA转阴率61%,血清学转换率31%,耐药发生率5%。除ADV外,LAM、ETV、LDT这3种药都有相同的耐药位点,因此要避免单药之间的转换,以LAM耐药为例,加用ADV联合治疗,疗效优于换药。
  参考文献
  1 贾杰,吴彪,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机制的研究现状[J].新医学,2008,39(2):118.
  2 程书权.关注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N].健康报,2003,10(30):8.
  3 周东方,周俊英,赵彩彦,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临床荟萃,2007,22(12):908.
  4 姚光弼,朱玫,马秀云,等.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7年结果总结[J].肝脏,2007,12(2):81.
  5 刘翔,胡佳,等.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抗病毒策略对比[J].医药导报,2010,29(11):1456.
  6 刘晶晶,王峰,刘元元,等.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随访[J].临床荟萃,2009,24(7):619.
  7 唐公恩.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15):1314.
  8 Yu JW,Sun LJ,Zhao YH,et al.The study of efficacy of 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hepatitis B[J].Dig Dis Sci,2010,55(3):775.
  9 米立军,郭鸿,金国华,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6):534.
  10卢平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内科,2008,3(2):246-248.
  11周霞秋.管理耐药-重检测、查变异、早加药[N].健康报,2010,12(14):8.
  12中华肝病杂志编辑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重在规范:口服核苷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原则[J].中华肝病杂志,2008,16(6):473.
  13范晓棠,孙丽华,范晓霞,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耐药的后续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杂志,2010,19(19):1788.
  14侯金林.预防是管理乙肝耐药的最佳策略[N].健康报,2011,3(1):8.
  
其他文献
1992年8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带着些许的迷茫,我走进了教学生涯的摇篮——宁波市解放北路小学,那扇古朴而神圣的大门似乎告诉我:你那承载着做一名优秀教师梦想的小舟起航了!四季轮回、酸甜苦辣,从青涩到成熟,从教学到管理,我在磨炼中不断成长。  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由于学校规模小,我在任教英语的同时还任教过语文、数学和美术等学科,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周十八节课的课时量,六个
【正】背景:新近发现,常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可改善接受冠状动脉左主干(LM)经皮治疗患者的预后。然而,即使是在DES时代,远端LM的治疗仍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应使用
MedReviews,LLC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于2011年2月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授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拥有其旗下杂志Review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中所刊文章中文版权,英
我院9年来收治50岁以上的经穿刺和(或)CT证实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132例,发现高龄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现特将50岁以上的132名高龄病例分析如下。
很多学校开设的“儿童哲学”课程,往往是把“儿童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在学校课程相对“拥挤”的情况下,将儿童哲学课程的目标整合在国家课程中是必然的选择。“语
目的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舒喘灵雾化吸入治疗进行观察护理.方法对14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应用0.5%舒喘灵溶液按0.03 ml*kg-1*次-1,最大量不超过1 ml,加生理盐水稀释到2 ml,注
一、病案摘要<br>  患者32岁,因大量白色粘稠分泌物伴外阴不适8年,加重1年,于2011年6月10日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子宫颈疾病诊治中心就诊。1993年行人工流产时首次妇科检查,发现
期刊
钩虫病在我国农村流行广泛。钩虫病引起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涉及全身多种脏器和系统。临床表现复杂.易致误诊。现将笔者门诊及住院中误诊的20例病人作一分析,供
背景:关于甘油三酯(TG)与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尚无定论。尽管通常是检测空腹TG,然而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相关因素。目的:研究TG水平(空腹vs餐后
期刊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治疗进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11  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等特点。本文就近年各种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非手术疗法  中药治疗:包括口服中药、中葯熏洗、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腊垫疗法等。  文献报道中成药正清风宁、痹祺胶囊、骨痹威灵丸、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