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把讲义夹放在讲台上,随后,打开点名册,用深情的目光看了看坐满教室的女学生。她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往日红润的双颊挂满了愁容。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用带有稚气的目光望着老师。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孩子,女人一辈子只能出两次家门:第一次出娘家门进丈夫家门;第二次出丈夫家门进坟墓!”她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啊,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但愿我还没投生……”她使劲忍住两眶汪汪欲滴的泪水,向全班学生扫视了一眼。天哪!难道她们将来也会同我一样的命运?
  值班教师的催促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连忙在出勤册上签了名。然后,以慈祥、关心和怜爱的口气问:“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来?”
  “她退学了,老师。”
  “为什么?”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她父亲给她订了婚,未婚夫的条件是要她停学。”
  她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她父亲……订婚……那么,她的遭遇和我是一样的……唉!同学们,你们哪里知道,我跟莱依拉一样,也已被迫订婚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她从沉思中猛醒过来:“老师,还有赛米拉呢!”
  “赛米拉……噢,赛米拉,她,她怎么啦?”
  “她住医院,老师。”
  “为什么?”
  “她自杀未遂。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比她大30岁的商人。”
  她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又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今天的课文是“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题目使同学们十分惊讶,她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她们的诧异。于是马上说:“原定今天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成‘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
  教室里一片肃静,随后,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答道:“是高额的彩礼,老师。”
  “女方家长总是向男方提出苛刻的条件。”又一个同学说。
  第三个同学说:“家长都一心想把女儿嫁给富翁。”
  “说到底,是家里人在婚姻的名义下出卖自己的女儿。”又一个同学接着说。
  “不,……我不同意大家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方家长索要彩礼是不无道理的。”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女教师不解地问:“那是为什么呢?”
  那学生边擦泪边回答:“因为男方的家里以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而自豪。他们认为,女方提的条件越高,越证明姑娘和其家庭的尊贵。”
  女教师不由地说:“真是荒谬绝伦!”话虽这么说,可她心里清楚地知道,事实上确是这样的。她自己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那女学生又慢慢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老师。一个有钱人家找到我父亲,向我求婚。父亲同意了,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我自己也看中了那个青年,两家都快谈妥了。可是后来……后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话未说完,她又大哭起来。
  女教师走近那位女同学。脑子回想着往事,这正是她自己的遭遇。她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肩膀,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男方的家长要我父亲提条件。我父亲对他说:‘我没有什么条件,娃娃是咱们的娃娃,闺女是咱们的闺女,他们的幸福也就是咱们的幸福。只要他们过好日子,我什么条件也没有。’可是,万没想到,男方的母亲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她拉了拉丈夫的手,说:‘咱们以后再慢慢谈吧。’两人就走了。后来,他们让人带话来说,不同意这门亲事。我想,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就算完了,可是……”
  “又怎么啦?”教师着急地问。“他们到处散布,说我父亲不提条件,是因为我德行不好,说我……造了许多谣言。奇怪的是我父亲也……”
  “他怎么啦?”女教师打断她的话,问道。
  “父亲也不相信我了,他怀疑我的品行……不住声地在我耳边说,‘无火不起烟,你丢尽了我的脸面’,他让我立即退学。老师,今天我是来上最后一课。”
  “天哪!我的遭遇,真的又在这个勤奋用功的女孩子身上重演了,女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啊!”她沉重地坐在椅子上,让同学们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她的脑子里却翻腾着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景象……
  一个学生的发言打断了她的沉思:“老师,我有个建议。”
  “什么建议?”
  “请老师跟她妈妈谈谈,说服她家里同意她继续学习。”
  同学们一齐喊起来:“好主意!好主意!”
  女教师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那样做……我和她一样,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命运……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泣不成声,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教室里死一般的沉寂。不一会儿,四处响起了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同学们的眼里涌出辛酸、愁苦的泪水。
  
  [编后语]
  
  同学们都读过都德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看完阿尔及利亚作家萨拉迈的“同题作文”,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退刀记》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悬念在最后一刻才水落石出,不落俗套,对同学们学写小小说有借鉴意义。
  (昕 晴)
其他文献
编者语:由《语文世界》杂志社承办的“‘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已接近尾声。针对读者答题卡中错误率较高的教师、社会组第49题和中学组第38题,我们特邀请国家教育部语用司普通话推广处袁钟瑞处长作了详细解析。  教师、社会组第49题和中学组第38题都是考查关于简化字与繁体字互相转换的知识的题目。不久前国家语委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时,对编辑、记者、广告牌匾制作人员的考查中
期刊
铁凝的女性文学、王安忆的市民小说、莫言的语言魅力、张炜的乡土情结等等异彩纷呈的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将给你的阅读带来新的体验,给你的思维增添鲜活的源泉,给你的写作竖起明亮的灯盏,2005,我们相约“作家书简”。  (叮 当)    作家简介    铁凝:女,当代中国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铁凝文集》(
期刊
1.符号“&”的中文意思是( )  A.和 B.或 C.加  2.《西游记》中描述的火焰山在( )  A.宁夏 B.甘肃 C.新疆  3.我国第一个大量抒写田园生活悠然自得之乐的著名诗人是( )  A.李白 B.王维 C.陶渊明  4.“城隍”是保佑什么的神?( )  A.孕妇 B.城市 C.乡村  5.吴哥古迹是哪个国家的?( )  A.泰国
期刊
我国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断。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推断,家蚕约有两万个基因,其中约6000个基因为新发现。家蚕全基因组有4亿5千万个碱基对,约为
期刊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仰慕不已,买过他的《鲁迅和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似懂非懂,但却从此给了我一把洞悉鲁迅和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的钥匙。可以说,早年在我内心里种下的喜欢鲁迅、热爱散文的种子,林非的书功不可没。  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的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
期刊
《我的心灵自传 ——岁月与性情》    作者: 周国平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0.00元    【内容介绍】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本书是周国平继《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推出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他目前唯一一部“心灵自传”。  【读书人语】 周国平的文字是富于情感的,也是富于思想
期刊
大师小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1821年11月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与平民接触较多。1838年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即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受到别林斯基等人的高度评价。19世纪40年代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两重人格》《白夜》《脆弱的心》等。19世纪40年代末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 1849年被捕,判死
期刊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    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
期刊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的重要一条要求是“丰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有“材料丰富”和“材料新鲜”的具体要求,但我们一些学生的作文,或腹中空空,下笔无言;或材料陈旧僵化,毫无新意,其材料库里就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寥寥几员大将;或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所以,要让作文升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用好材料,化平庸为神奇。    一、熟中取巧,借教材生辉    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有很多材料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期刊
[原文荐读]     [正宫]鹦鹉曲 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么]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诗人简况】    冯子振(1257~1314)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攸州(今属湖南)人。曾任承事郎、集贤待制。善草书,能诗文,工散曲。现存小令多描写个人闲适生活,即景抒怀,风格豪放疏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