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d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银行起源于商业银行,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储蓄、发放贷款,利用存款和贷款间的回报利差作为利润来源。投资银行不吸收储蓄,也没有贷款业务,其主要业务是证券发行、交易以及担任企业的财务顾问。
  投资银行的历史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这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尤其如此。在美国,1933年前,商业银行也参与证券承销业务,但投资银行从不开展储蓄业务。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主要是地方性的商业往来,通过发放短期贷款,支持地方商业发展。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全国性的铁路、公路和能源等大项目开始出现,小的商业银行无法满足需要,投资银行随之产生。投资银行通过发行证券筹集项目资金的方式创造资本市场,成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投资银行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发行,债券是公司而不是投资银行的债务,公司保证在未来一定期限内给投资者固定回报,而股票则是公司权益的一部分。在公司破产时,债券持有人有比股票持有人优先的偿还权。股票持有人可以通过投票权参与公司管理。美国很多大型项目是通过债券融资,而不是股票。实际上,在南北战争时,北方军就通过投资银行出售美国国债融资以支持军费支出。
  投资银行的历史同时也是金融界一些著名人士的历史。J.P.摩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过对铁路和公用设施的融资建立其金融帝国──J.P.摩根银行。摩根银行当时是一个商业银行,但同时也参与证券发行。1885年,Goldman Sachs先生成为第一个为小公司发行商业票据的投资银行家,他是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创始人。上世纪末,许多欧洲银行通过高盛向美国公司投资。1850年莱曼兄弟公司建立,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通过给美国著名的烟草公司──美国雪茄公司和当时最大的零售商店西尔斯百货发行股票,确立了其声望。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商业银行投机活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商业银行当时将自有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同时利用各种方法促使其客户认购其承销的证券。为防止商业银行活动影响资本市场,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通过一系列立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金融业的面貌。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要求银行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作出选择,商业银行只能进行存款、信贷业务,投资银行只能进行证券承销。这就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间设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长城。1933年通过的证券法和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确实为美国政府对市场经纪和投资银行进行管理和监督奠定了法律基础。投资银行业发展进入了完全不同的阶段。
  J.P.摩根银行一些从事证券承销业务的专业人员因此离开摩根,并创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即摩根士丹利。波士顿当时最大的银行──第一波士顿国民银行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投资银行第一波士顿随之产生。
  战后经济扩张时期的50年代以及其后的60年代,投资银行得到长足的发展和繁荣。60年代前,资本市场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投资者,60年代后,市场兴起并发展了机构投资者,诸如互惠基金、保险公司和大的退休基金等。在这一时期由于需要更多的自有资本支持其运作,投资银行纷纷上市发行自己的股票融资。
  为了使发行者和投资者得到最大回报,投资银行设计了很多新的投资工具,新的金融工具和新科技的结合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60年代,欧洲出现并迅速发展了欧洲美元市场。70年代,全球通胀率上升,大大改变了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原本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期货、期权开始作为新工具用于金融领域。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迅速传播以及金融工程的发展,使得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金融创新成为70年代华尔街的主旋律。
  70年代后,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发现其储蓄存款纷纷流向新的货币工具,如互惠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商业银行努力突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图进入利润率很高的投资银行领域。80年代,市场的证券公司规模愈加扩大。90年代,全球投资银行领域之间的合并日益增加,因为市场和投资者已经全球化。很多大的投资银行相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最终取消。美国和欧洲很多类似的行业壁垒目前都开始被打破,以便大公司能够涉足曾被限制进入的领域。
  投资银行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也正在改变投资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投资银行家曾经是投资者惟一的信息和投资建议来源,而目前投资者可以通过很多其他途径来获得相关资料。但投资银行不会因此消失,因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作用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同时为经济长期增长融资。科技的发展使得资本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联系更快,但投资过程中人的判断、建议以及金融创新仍需要投资银行发挥作用。这对中国而言很有意义。
其他文献
经济学家其实只关心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人们应当怎样花钱。这是古典道德哲学家为“经济学”划出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说:“家政学是一门研究怎样理财的技术”(《政治学》第一卷第四节)。希腊文的“家政(econ)”,就是后来西方学术里面的“经济(economy)”。亚里士多德对家庭经济的沉思颇适合我们眼下的情况:“家务管理者对财产有四种管理方法。首先,他得具备获取财产和保管财产的能力,如果没有保管能力,
期刊
到底是20多年来改革开放深入人心,一旦中国临近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现实,纵听知中国作了重大让步,仍是赞同者多,理解者多。近来与学界、业界、媒介接触,就有这种感受。不过想得听得多了,又有了一重思考,这就是我们这次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还缺些什么,得做些什么?  结论非常明白地跳出来──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对内开放。  这是很具有根本性的事情。比如电信。中国电信业多年来实行的是国有垄断制度,不独财
期刊
资本市场上,胜者为王:7月13日,中国排名20名开外的中华网www.China.com在美国NASDAQ股票市场上市,价格超出预期达到每股20美元,超额认购达到40倍。  这令人目眩的成功绝不属于中华网公司一家。中国的网络创业者和海内外风险投资家们激动地看到:Amazon和Yahoo!的网络股奇迹原来距离如此之近!他们迅速地调整融资计划与上市日程表,颇有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把上市时间定在了一年之内。
期刊
在中国加入WTO前景变得清晰之时,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财经》: 此次朱总理访美,在促成中国加入WTO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可能在近期达成协议。我们感到这几年国内对加入WTO谈得不多,这次我国决策层决心很大,而且为之作了重大让步。现在外国分析家普遍认为,中国选择在这个时机争取加入WTO是为了吸引外资、推动出口,请问你如何看待此一行动的意义?  吴敬琏:我觉得他们的看法多少有
期刊
假若网络被赋予生命,它蠢蠢欲动的瞬间将会从哪一刻开始呢?  是血液的注入。缓缓地,一丝一丝,渐次饱满、膨胀,终于站立起来;行走、奔跑,继而迸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  这血液便是源源不断的资金。  当今中国的网络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实在尚属年幼。它们的第一滴血,或者原本取自某一政府部门强大的肌体之中,比如中华网、中经网,从名字上就可以略感到一种咄咄气势;更多的则源于自海外创业归来的年轻学子的聪慧与坚韧
期刊
强制性信息披露已具备制度条件    事实上,中国现行证券法规除了三级(指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实质性审查较为特殊以外,基本上已具有一个典型的信息披露制度所要求的所有条件。这一制度所依据的原则可归纳为三点,我们不妨分别观察之。  ——充分性和完整性。证券市场上的信息分为两大类:“硬信息”和“软信息”。一般要求披露的所谓基本面信息均为硬信息。中国的《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
期刊
投资,只要是大规模的,就已经超越了私人活动范围,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人与人之间合作(博弈)的规则问题、信任关系以及在信任基础上的投资规模。不能取信于任何人的企业家只能使用一己的资源,故其创新活动的规模格外狭小,规模经济效益也难以发挥。  为了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企业家必须将自己这方面的信息(insider-information,内部人信息)披露给众多的资源所有者(outsiders,外部人)。但是
期刊
今年5月,原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三家合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即将应运而生,5 月初已正式联网试运行。  尽管对中国期货交易所的毁多于誉,但对即将诞生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业内外许多人士都表示看好,因为那里有中国期货市场的安慰——原上海金属交易所。  在新落成的“上海期货交易市场”大厦9层,记者采访了原上海金属交易所总裁胡岳征先生。胡先生是1991年11月11日到当时的金交所筹
期刊
略为昂贵的“雪中之炭”    中午时分,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女士急步跑进京城闹市区中一家门脸并不鲜明的商店,急急地问:“还能再续吗?我先生的外婆去逝了。”  这家商店的名字叫北京市金保典当行,是北京典当行中的老字号。从1992年成立以来,已经为包括独资、股份制、民营及个体等不同性质的800多家企业、10万多位客户办理过典当业务,累计贷款达2.8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的成交金额就达6600万元,业务
期刊
4月9日,沪市最高升至1210点,深市上摸2987点;经过4月12日、13日的第一轮“跳水”,沪市跌至1174点,深市跌至2903点;4月21日、22日,第二轮“跳水”更加猛烈,沪市最低探1110点,深市最低触2738点。至此,沪深股市平均已从当月高点跌去8%!4月27日,沪市再次击穿1110点……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恨花开早     3月中旬,借周正庆主席“利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