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分子的A^1Π(v=1)对d^3△(v=5)态的微扰研究

来源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谱带的微扰给谱线的标识和分析带来挑战.这里针对CO A^1Π(v=1)对d^3△(v=5)态的微扰,首先采用有效哈密顿矩阵的方法重新分析了d^3△-a^3Π(5,0)带高精度的涉及d^3△2和d^3△3的振转光谱数据,发现A^1Π的微扰可忽略不计.进一步理论计算了由A^1Π的微扰产生的d^3△的△1,△2和△3的转动能级移动和d^3△-a^3Π(5,0)光谱强度的变化.发现△1的能级移动最大,最大可达4 cm^-1,这个能级移动随J值的增大而减小;对△2和△3的影响在J小时可忽略不计.光谱强度的改变有
其他文献
应用群论及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方法推导Si分子的电子态及其离解极限,在B3P86/CC-PVTZ水平上,对Si3分子基态进行优化计算,得出Si3基态的单重态能量最低,其稳定构性为的C2v构型,平衡
在扩展的London-Eyring-Polanyi-Sato(LEPS)势能面上,利用准经典轨线法研究了碰撞能为Ecol=6.0kcal/mol时C1与C3D6H2和C3H6D2反应.在质心系中计算了极化微分反应截(2π/σ)(dσ00/dωt)、
近读杨宽、吴浩坤先生主编之《战国会要》,甚觉其给学者研究战国史所带来的方便。然筚路蓝缕,于史料勾稽与解读,或有可商之处,如卷56“职官五”所列之“尉计”、“苑计”二官名。
采用Gaussian03程序及密度泛函(B3P86)方法,对Zr原子利用外部基函数8s7p3d,对H2(D2,T2)利用6-311g^**全电子基函数,优化了在外电场作用下ZrH2分子微观结构,研究了锆与氢同位素气体反应的
20世纪50年代,在参与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大讨论的过程中,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史学的服务对象、学术方法和所存在的缺陷方面所提出的一应观点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正是这些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IYP/6-31G水平上对具有手性侧链的卟啉液晶分子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分子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垂直跃迁能
应用全量子理论研究了存在相位退相干时单模相干光场与一个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纠缠的时间演化规律;分别讨论了原子一光场耦合常数、光场的平均光子数以及失谐量的大小对场
实验使用两台不同的单色仪,采用光谱线型法测量了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密度.诊断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单色仪其仪器加宽不同,仪器加宽对总的光谱线型有较大影响.通过考虑
本文建立了d^4,6络合分子二步自旋转换的量子理论.模拟计算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①低对称畸变是d^4,6络合分子可以发生二步自旋转换的必要条件;② 对于具有任何一种低对称性的
在共面非对称几何条件下,利用双势公式解析计算了电子碰撞电离氢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对快电子采用平面波近似,跃迁矩阵元可以表示成两个因子乘积的形式,即结构散射因子和出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