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声与色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宽阔得不可思议的街道上,汽车不断地驶过,犹如波涛拍岸。车轮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晚上入睡时,这声音还不断地在梦境里回响。
   北方的风刮起来虽然无形,却仿佛有结实的体积与质感。这风撼动着道旁的杨树,树的顶端像做早操似的大幅度弯曲,几乎要折断了。树叶交错着、摩擦着,发出一片簌簌的声音。这声音在别处很难听到,别处没有北京那样密集的杨树,也没有那样强劲的风。
   听北京人说话是很有趣的事情。譬如公交车售票员报站,那一长串说词,没有停顿、不加标点地从他们嘴巴里蹦出来的时候,真是让外来的人一头雾水。虽然售票员说的是普通话,还是字正腔圆的京腔,但是我们这些外地人几乎听不懂。还没弄明白呢,就说完了,下一站继续。北京话听起来囫囵一块,“连汤带水”,容量十分丰富。不知道是不是奥运会的功劳,我接触的北京人并没有传说中的傲慢,全是亲切友好的。问路时,对方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解释清楚,恨不得亲自带你过去。主人家的气度就是这么表现出来的。
   用相机拍摄的蓝天白云,也是在别处见不到的情景。那种蓝,像是擦洗得透明的蓝色玻璃。所谓碧空如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深红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都是鲜明夺目的好颜色,跟蓝天配合起来,有一种奇异的和谐与统一。日落时分经过故宫的后门,隔着筒子河看那笼罩在一片赤金色余晖中的皇城,静默着,愈加显得雍容起来。几百年的岁月流逝,几百载的紫禁城落日,今非昔比,却又亘古常存。
   后海不是海,只是一片狭长的水面,岸边被开发成了一条酒吧街。包装后呈现出炫目的景色,在哪里呢?就在那腔调和风情里。途经一处,觉得眼熟得很,仔细回忆,原来是《非诚勿扰》的一个取景地。
   从烟袋斜街往南锣鼓巷走去,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方向,索性将错就错,在迷途观光。天色暗下去,灯光还没亮起来,胡同里的青砖灰瓦皆带着一种森森然的颜色,阴凉而沉寂,让人几乎分不清是哪一朝哪一代,仿佛那大门后随时可能走出一位拖着长辫子的遗老来。尽管现代世界的时钟拼命地走着,却与这里毫不相干。日子像是静止了,一直在这里,一直是这样,可以千秋万代过下去。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的绿荫。——泰戈尔 乘车回住处,经历堵车,困乏之中眼皮渐沉。意识模糊之前,只看见半空中密布的电车线,以及那上面托着的、正要璀璨起来的北京之夜。(选自《国家电网报》2009-06-12)
   品读:
   这是篇行文简洁、笔力集中的散文。大都市的北京,自有其鬼斧神工的景观;但作者舍大取小、避著就微,仅在其“声”“色”两方面做文章,以凸显“这一个”的特色。
   北京的“声”,集中写三个方面:写多如游龙的汽车,车轮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如此和谐的声音竟可进入美妙的梦境;写无形而难以比拟的风,则通过树叶交错、摩擦,发出簌簌的声音,来突出风的体积与质感;写北京人的话声,则通过公交车售票员报站的“字正腔圆”、“囫囵一块”的声音,凸显其容量丰富、好客热情的主人家的气度。
   北京的“色”,着墨于天空、皇城、水岸酒吧和民居胡同。蓝天白云、碧空如洗,深红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赤金色余晖中的皇城,既显北京之色的和谐统一,又昭示北京城的雍容华贵、亘古常存;后海的水面及酒吧街上,炫目的灯红酒绿包装、别致的腔调和风情,则显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街巷中天色暗淡、胡同里的青砖灰瓦,仿佛随时走出拖着长辫子的人来,从而很好地突出北京的历史悠久,古朴而又现代的特点。
   思考:
   1文章第3段说“听北京人说话是很有趣的事情”。请指出“有趣”的表现。
   答:
  --------------------------------------------------------------------------------
  
   2读第4段,谈谈对“余晖中的皇城,静默着,愈加显得雍容起来。几百年的岁月流逝,几百载的紫禁城落日,今非昔比,却又亘古常存”的理解。
   答:
  --------------------------------------------------------------------------------
  
   3三段写“声”,三段写“色”,写完6段,文章似可止笔,但作者却又续写“乘车回住处”一段,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
  
其他文献
It is+ time +clause是英语中一个常用句型,也是高考必须把握的热点和难点,现归纳如下:  一、用在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中, 其功能相当于一个由并列连词连接的分句   例 It was October the thirty-first when we went to Beijing.=It was October the thirty-first and on that day w
期刊
with独立主格结构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在句子结构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多年来也一直是命题的热点、重点,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非常活跃,虽然它在句子中只作状语,但是可以表示伴随、方式、原因、结果等各种复杂的情况。  现将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总结如下。  一、句法结构   【结构一】 with +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例1 He sat
期刊
毫无疑问,法国是浪漫的。闻名遐迩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旁边的咖啡店,被雨果青睐的圣母院,还有抓住全世界眼球的埃菲尔铁塔和林荫大道。先不去理会那些小情调的温柔浪漫,暂且把目光转向法国的东南部,去看看和地中海挤在一起的普罗旺斯吧!  如何形容普罗旺斯呢?粗砺,狂野,温婉,自由?  地中海风顺势进攻着普罗旺斯,日光疯狂向人们投射自己的热情。普罗旺斯的气候,不细腻也不温柔,无法和整个法国的优雅相媲美。如果刚
期刊
2005年高考全国卷I的单项填空有较高水准。它在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简单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时,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的考查与语言意义的考查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综合测试的目标。它强调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偏、难、怪题几乎没有,且覆盖面广,主要的词法和句法基本都有涉及。单项填空15个小题涉及了交际用语(21、31)、时态语态(28、33、34)、情态动词(26)、非谓语动词(3
期刊
高三复习备考时,应该加强一些常见词的固定表达、习惯用语的复习,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由by构成的习惯用语,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变化多,内涵丰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用心体会,细加区别:  1. by all means   ①尽一切办法;一定,务必   例1 This plan must be realized by all means. 这计划一定要实现。  ②(表示答应)好的,当然可以  例
期刊
《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   NMET中,推理判断题的考查每年都占阅读理解试题的一半左右。推理判断试题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很多考生对此类题型的解答感到很吃力,没有把握。下面笔者结合
期刊
when是中学英语中一个非常活跃的词,其意义丰富,用法灵活,不易被大家掌握。高考试题经常涉及对when的考查。请看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单项填空第26题:  We were swimming in the lake ______ suddenly the storm started.  A. whenB. while  C. until D. before  此题考查的就是when的用法,从语境可
期刊
完形填空题是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它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的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知识,借助语法基础知识,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结构完整、意思通顺、自然连贯。  今年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题总体上比去年容易,大多数考生感到做起来比较顺手。短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被侦探误以为是嫌疑人而被盯梢到饭店并遭遇窥视,最后被饭店人员证实自己是无辜的而险些陷入
期刊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了,英国媒体转引本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此评价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最好的伦敦,也是最坏的伦敦!”  今年恰逢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借着奥运热,2012重读狄更斯。  ◆点击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特别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英国批判现实
期刊
翻看考场作文,仍有不少模板化、程式化的“高考体”文章,或为情感虚假的空言泛语体,或为无病呻吟的小资美文体,或为东拼西凑的龙头凤尾体……这些文章自然无法令阅卷老师过目不忘。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要以“先乎情”的文章激起阅卷老师的同频共振。具体说,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中有“我”,立体对话——我的地盘我做主  作品中的“我”往往可以直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因此,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貌似“冷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