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蝴蝶梦》中吕蓓卡的人物形象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amiao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自小说问世以来,小说女主人公吕蓓卡便受到众多男权主义者的歧视,被视为放浪形骸的妖妇。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回顾小说中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对这个极具争议的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以此打破人们对吕蓓卡长期以来的误读,从而对吕蓓卡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吕蓓卡;反叛;平等
  《蝴蝶梦》又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发表于1937年的一部经典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家一方面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则描写了阴森压抑的绝望与恐怖,让浪漫的爱情故事加上哥特式的诡异氛围,使得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广受读者喜爱。
  1 吕蓓卡与生俱来的反叛天性
  1.1 “我”眼中吕蓓卡的反叛个性
  已死去的吕蓓卡,原本早已失去话语权,但她的形象却通过女主人公“我”的感知与想象,以及众人的回忆与描述而变得越发清晰。“我”对吕蓓卡的感知完全是通过他人的叙述、吕蓓卡用过的遗物以及个人的想象而产生的。“我”第一次接触吕蓓卡的遗物并对吕蓓卡产生想象,是通过迈克西姆书上吕蓓卡留下的字迹。“给迈克斯——吕蓓卡赠,五月十七日”,这一行字留在书的扉页上,是吕蓓卡用一手相当不凡的斜体写成的。其中,“吕蓓卡的名字显得很突出;一边倾斜的字母R特别高大”。所谓字如其人,吕蓓卡遒劲的字体至少表明了她是有活力有力量的人。
  作为曼陀丽庄园曾经的女主人,吕蓓卡亲自布置了整个庄园,庄园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石南花。石南花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像是吕蓓卡的化身。“石南花红得像鲜血,茂盛得难以置信,看不见叶子,也看不见枝干,只有一片象征杀戮的血红色,因为过分浓艳,显得异常怪异,完全不像我以前看见的石南花。”红色代表热烈,活力与生气,但石南花的红是一种可怕的红,表明了吕蓓卡的反叛个性和与生俱来的生气与活力。而这种现象,与小说中温柔善良,自卑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吕蓓卡所特有的活力与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可怕,令人窒息。
  1.2 旁人眼中吕蓓卡的反叛精神
  在众人的敘述中,吕蓓卡的形象也越发突出。她出身高贵,美丽聪慧,且浑身散发着魅力,男主人的姐姐形容她时说道:“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领,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给迷住。”说起吕蓓卡的小时候,忠仆丹弗斯太太说:“她那时的模样就很迷人,像画上的美人儿那样妩媚。她打男人身边走过,他们就会转过头直勾勾地盯着她。”那时的吕蓓卡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信,丹尼是她对丹弗斯太太特有的亲密称呼,也是她笼络人心的好方法,让后者始终对吕蓓卡信任有加并且顶礼膜拜。庄园里的男仆弗兰克认为:“她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女人。”丹弗斯太太从小看着吕蓓卡长大,对吕蓓卡非常熟悉,同时她也对吕蓓卡深深膜拜。小小年纪的吕蓓卡,便知道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她剪掉了那个时代象征女性温婉贤淑的长发,像个男孩子一样生活。这也说明了吕蓓卡是一个我行我素、不受限制的人。她是有着极强女性主义的女孩,也具有超强的征服欲和能力。她的聪明才智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丹弗斯太太所折服,继而对她言听计从。
  2 吕蓓卡特立独行的性格
  2.1 吕蓓卡对独立自主的崇尚
  在传统的西方社会,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必须依附于男人,她们根据男人的身份、财富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她们就像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吕蓓卡却不同于这些男权主义压制下的提线木偶。她极具自己的性格,她喜欢自由,崇尚独立。男人能做的她也要做,并且力争做到最好。吕蓓卡具备良好的出身与俏丽的外表,嫁入赫赫有名的曼陀丽庄园,成为迈克西姆的妻子与庄园的女主人。吕蓓卡不但具有俏丽的外表,她还十分能干,嫁给迈克西姆以后,她靠自己的能力把曼陀丽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曼陀丽成为远近驰名的好去处。不仅如此,吕蓓卡还擅长揣度每个人的心理,懂得左右逢源,使人们完全信任她,崇拜她,认为她就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天使。按理说,吕蓓卡的人生本该这样顺风顺水,但是她骨子里天生的反叛却不允许自己那般平淡地生活下去。除了美丽能干外,吕蓓卡个性极强,“没人制服得了她,她一向我型我素,爱怎么就怎么,她周身的力量,真不下于一头狮子”。她有着男子般的胆略和魄力,在她十六岁时便独自驯服了一匹烈马,“那匹马已经遍体鳞伤,血迹斑斑,满嘴白沫,不住地发抖”。在童年时代,“她父亲任她摆布”,她和表兄同乘一辆车,因为表兄试图抓缰绳,她就把他敲下了马车。不难看出,吕蓓卡这样叛逆好强,追求自由的性格影响着她的一生。
  2.2 吕蓓卡在婚姻中的自主精神
  在小说中,吕蓓卡对婚姻持有极强的自主精神,她一开始就不爱她的丈夫迈克西姆,因此结婚伊始便提出要求:二人只维持表面上的夫妻关系,私下里却互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吕蓓卡清楚地知道,尽管这样做会招致丈夫的不满与怨恨,但他还是会接受自己的条件。因为她把迈克西姆的心理揣摩得一清二楚,她知道,离婚对于他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上等人”来说是有碍尊严的事情,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也会勉强维持这场婚姻。吕蓓卡正是看清了迈克西姆的这种心理,她才能够不受丈夫和婚姻的羁绊,活得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男性认为女性要有美丽的外表、聪明的头脑,吕蓓卡具备这一切,却又同时拥有极强的女性主义意识,使她不甘心做男权掌控下的傀儡。她的所作所为是要告诉男人: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需要男性真诚的关心、爱护。她明白婚姻是平等的,女性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力。她以自己的方式,对男权社会的婚姻关系作出了一种公然的蔑视和挑战。因此吕蓓卡才能做到与丈夫迈克西姆达成协议,由她来管家,但是她的私生活不受干涉。在管理好庄园的同时,她把男人当成猎物一样来猎取。就连迈克西姆的姐夫也成了她的猎物,甚至仆人弗兰克也受到挑逗。这样生性反叛的吕蓓卡,在婚姻中的态度,与二十世纪西方传统的女性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3 吕蓓卡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3.1 吕蓓卡对男权制度的反抗
  20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男权制社会,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受到男性的绝对控制。小说中,吕蓓卡出身高贵却以放浪形骸的叛逆形象示人。这与她本身追求自由平等的个性有关,也与受到男权影响下的丈夫迈克西姆密不可分。迈克西姆是男权社会里的典型代表,在迈克西姆看来,吕蓓卡生性放荡、傲慢、叛逆,是个十足的“坏”女人,简直就是魔鬼。她没有任何道德可言,和多个男性交往,不断地给他戴绿帽子。他认为婚姻的痛苦源于吕蓓卡。事实上,是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婚姻。他是一个异常冷漠的人,小说从始至终都表明迈克西姆深爱着曼陀丽,他把曼陀丽庄园置于一切之上,他的爱只给了这座庄园,对它的管理成了他生活的主题。他从未爱过吕蓓卡,哪怕是结婚时,哪怕是吕蓓卡并未放荡之前。他很少跟自己的家人亲近,仅仅为了尽到子孙的义务,每年只看望奶奶三次。
  作为妻子和庄园女主人,吕蓓卡不同于丈夫的冷漠,她经常探望奶奶,逗奶奶开心,和老人家相处极为和睦。迈克西姆也不常和姐姐见面,从不说什么贴心话,如普通人一般。迈克西姆还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是男权主义影响下的男性产物。女人只是他眼中的附属品,他塞给妻子充裕的物质条件,却从不关心妻子的感受和情感。他很少和妻子交流心事,却希望妻子成为那个社会贤惠妻子该有的样子。在他眼里,婚姻并不是平等的,他也没有把爱给妻子。他和吕蓓卡结婚并不是因为真的爱她,仅仅是因为吕蓓卡的美貌、她拥有与曼陀丽庄园相匹配的出身、教养与头脑,她可以为曼陀丽带来声望。在他眼里,女人只是他地位和声望的附属品。在这样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吕蓓卡用自身的优势作为反抗的资本,她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着那个时代男权的压制。
  3.2 吕蓓卡对男权社会的报复
  吕蓓卡是个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反叛现状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胜于一切,她发现了迈克西姆娶她的真实意图,她的内心一定充满了被愚弄的愤怒,对男人的极度失望让她开始用放荡的生活报复丈夫。吕蓓卡开始追求享乐的生活,把男人当作猎物一样戏弄和嘲笑。在那个时代里,男子有权出去风流而女人则不能干涉。当吕蓓卡勾引迈克西姆的姐夫后,他姐姐只能忍气吞声,他姐夫却不受任何伤害与指责。而迈克西姆却恨吕蓓卡“这女人心肠狠毒,活该下地狱。”
  在吕蓓卡面前,迈克西姆的男权毫无用武之地。在她超强的女性主义力量面前,男性却只能表现出极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迈克西姆恨透了吕蓓卡,对她的人格进行恶意攻击,他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恐慌,好让别人认为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制造出对吕蓓卡的逝世而伤心难过的假象,他外出旅游,刻意让人知道他和吕蓓卡感情深厚,想以此來掩盖吕蓓卡的死因。
  小说中,吕蓓卡的死使她超强的女性主义再次得到了彰显:身患绝症,明知时日无多的她设下陷阱,故意激怒迈克西姆,让他在冲动之下开枪杀死了自己。这使迈克西姆一生都难以摆脱沉重的罪恶感。冥冥之中,迈克西姆仍被吕蓓卡摆布与捉弄,但他无力摆脱,让他余生都活在痛苦与折磨中。这不仅可看作是吕蓓卡对丈夫的报复,更可看作是她对整个男权社会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反抗。可以说,在这场婚姻中,她自始至终都是胜利的,胜于男人,胜于权力。这也是吕蓓卡用自身力量与二十世纪初男权社会进行的一次强烈碰撞与反叛。在小说的末尾,丹弗斯太太在吕蓓卡无形的影响下,用一把火烧掉了曾经显赫一时的曼陀丽庄园。熊熊的火光如同血色般映照着天幕,仿佛昭示了真相大白后对迈克西姆的某种惩罚。也象征着超强的女性主义力量对男权社会的颠覆与破坏。
  4 结语
  不难看出,吕蓓卡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活力与力量,尤其是强大的女性主义力量与征服欲。她的放浪形骸也是因为她的这种力量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这种力量使“我”更加的自卑,也是通过“我”来烘托出吕蓓卡的这种强大,更是因为她的这种强大力量使得迈克西姆把吕蓓卡看成魔鬼,使得丹弗斯太太对她顶礼膜拜。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吕蓓卡是一个作家杜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女性形象,她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她具有一种邪恶的气质和强烈的反叛力量,因而时常被视作女性中的魔鬼,其原因不仅在于她们个性上的怪异和另类,更重要的是她们强大的破坏和颠覆力量给男权社会及男性带来了恐惧。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达芙妮·杜穆里埃著.蝴蝶梦[M].林智玲,程德萍译.译林出版社,1994.
  [4] 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NO.2[A].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 罗婷著.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
  [6]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周仪,罗平著.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感化院的少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处女作,由十章组成,讲述了某个感化院的少年们的故事。学者大多在主题、主人公形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提及配角“逃兵”形象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形象,来探索小说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感化院的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长篇处女作;逃兵  一般情况下,“士兵”往往是忠诚与正义的象征,“逃兵”则扮演着懦弱、贪生怕死的角
期刊
摘 要:《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各具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对三位女性人物性格及生活态度的刻画,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偏见,从而唤醒女性意识,呼吁广大女性追求独立自强的生活。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威廉·索默赛特·毛姆;女性主义  1 引言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的小说《一根稻草》进行文本细读,品读小说文本中的细节,揭示小说背后隐含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一根稻草;丈夫;妻子;背叛  《一根稻草》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在发现自己的丈夫疑似出轨之后的意识流活动,以女人自己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感到遭遇婚姻背叛后的心路历程,更深层次的是揭示夫妻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主人公深陷其中却无法解脱。  在文章開头的叙述中,指明了发
期刊
摘 要:虽然胡适和陈独秀先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元老被中国现代文学史所铭记,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绝非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胡适之“文学改良”而高声疾呼。事实上仔细比较《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内容可以发现,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论对文学提出相异的要求。胡适对文学形式学术性的改良目的,与陈独秀希冀以进步文学洗涤国民灵魂的想法,即便因为“白话文运动”的开展而似乎取得初步一致,但本质上二者之间产生了对中
期刊
摘 要:《终结的感觉》是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评论界将其誉为“真正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作品。凭借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朱利安·巴恩斯获得了2011年布克文学奖。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因个人利益而对历史进行了改写。本文通过对比托尼前后矛盾的讲述,试图拨开历史云雾,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托尼形象,同时再复原被托尼所扭曲变形的人物,恢复历史的原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雨果在《序》中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浪漫主义的黎明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而到了他所处的时代,则是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本文意从接受者与历史发展必然这两个角度来阐释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雨果;浪漫主义;文学  1 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认为:天然赐予了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滑稽丑怪是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他暗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美
期刊
摘 要:《岛》的人物叙述视角有多个,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叙述视角有其独特之处的,是以探究《岛》中女性在文本中如何发声,发出怎样的声音,对于女性获取话语权威和社会身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的女性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对于读者更好地把握、理解作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岛;女性;叙述视角  1 前言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即从什么角度观察
期刊
摘 要:简·奥斯汀是19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作为其代表性小说,反映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道德生活,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小说中所具有的意识流倾向显示了它对18世纪英国文学传统的超越。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超越性,才确立了该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超越;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意识流  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是英国19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弗吉
期刊
摘 要:《天香》将历史材料经过作者的经验加工呈现为文学作品,这样的写作方式无意中强调了人与历史互动关系以及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小说以上海这座城市为独特的历史背景,交融的文化环境,为读者呈现了明末清初上海日常的世俗生活状况。本篇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天香》的独特之处,包括王安忆在《天香》中所体现出的细腻的写作内容所构筑的广阔的视角和她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的关系的关注与探索。  关键
期刊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才华横溢,笔耕不辍。197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就大获成功,获得当年毛姆奖。此后麦克尤恩又先后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小说《赎罪》于2001年出版,这篇关于赎罪、战争、爱情的小说,自出版就备受关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高超,作者熟练运用重复叙述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纬度,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叙事手法;重复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