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云岽绿染埔饶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省老促会陈开枝会长和林华景常务副会长2016年12月19日到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云岽茶园调研,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和精心指导茶园的开发、运作以来,时间已过去两年有余。今日云岽茶园升级打造成绩斐然,令人欣喜。
  近日,我们跟随县老促会调研组从大埔县城出发,沿梅潭河岸边公路,经百侯镇直奔枫朗镇,翻山越岭到三溪村。三溪村村委会所在地海拔已是600多米了,云岽茶园的海拔则是800至900多米。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宽阔的硬底化山道像银灰色绸带一样,伸展到千亩茶园的每个山头。其中,最高的山头叫恩仔岽,是三溪的老茶园。
  三溪茶旧称“恩仔岽茶”,产自海拔996米的“恩仔岽山”,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三溪恩仔岽茶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如今,一个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云岽茶园”,正以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实施有机培育、无公害生产的三溪名茶,必将脱颖而出。
  车直开到恩仔岽主峰下的一块3米见方大石头旁边的空地停下,这块大石头镌刻着“云岽园”三个朱红大字。这三个大字,在大山上显得特别耀眼。“云岽园”石刻空地连着左边篮球场一样大的山顶广场,这是一个铺陈茶文化的山顶广场。广场正面是刻写着“云岽茶园赋”的一座宽13米高2.3米,用银灰色粗面石块镶边的精致照壁墙。远观黑金沙石板上镌刻着的金黄色云岽茶园赋字体,感觉日月山川之精华在云集、堆积、流淌和升华。“云岽茶园赋” 照壁墙前,两边各有一个盘龙石柱和一些动物石雕。石雕前的开阔处,中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雕像,这是茶祖吴理真雕像。仰望着茶祖吴理真雕像,会让人脑海里立时浮现出茶祖吴理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片段。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是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四川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出生时,他父母为祈福小儿长命,取乳名“长寿”。吴理真年少时,在其四川家乡的河边抓到一条困于水草中的小鱼儿,当他看到小鱼儿眼珠含泪时,立即把小鱼儿放生。原来此小鱼儿是河神之女玉叶仙子所化,后来吴理真在家乡蒙顶山辛勤种茶时,小鱼儿化作一座山峰—玉女峰,与吴理真相伴。由此神话传说可见茶祖吴理真是至善之人,而云岽茶园山顶广场耸立的茶祖吴理真石雕像,正是“茶文化”的经典标志。
  在“云岽园”石刻对面百米处的一个凸兀山岩上,有一座建筑精致的“观景亭”,亭旁边竖立着一旗杆,旗杆上的红旗迎风猎猎飘扬。“云岽园”石刻到“观景亭”小山头的百米山梁外是饶平风光。临空俯览,在似穹庐一样天空下,感觉寂寥长迈而出乎大荒。微风夹带着淡淡的茶叶香气和山野气息,沁人心脾。仰头阅览亭柱对联:“岽山连两县俯瞰埔饶大地风光这里看好;碧水汇三溪近观诗画茶园雅兴此时正浓”,读出了云岽茶园玉叶清亮,读出了埔饶两县风光宽阔。行走小亭四周,目光从山下埔饶大地自然分布的大大小小的人烟辐凑地往上慢慢移动,从崖深岫险、竹影婆娑、古树耸绿,移动到迤邐峻岭、云缠雾绕、溟溟朦朦,仿佛在春意盎然的薄雾轻纱练里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坤转乾旋;环顾四周群山,那座座峰峦翠色尽染,条条峻岭碧浪翻卷,万顷波涛翻松林涌竹海,委实有一种“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的感慨。
  红旗猎猎声在耳边回响着,这猎猎声让人联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的三溪村。大山深处的三溪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重要的游击区,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那时,三溪村属于中央苏区的大埔县埔东区木教乡苏维埃政府管辖,1930年秋属饶和埔县革委会第八乡苏维埃政府管辖。其间,三溪人民积极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拥军扩红、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等工作。1945年8月至1949年中共饶和埔丰县委机关和武装基干队秘密驻守在三溪村。从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三溪村有刘君邹、刘子周、刘子和、黄细(女)、刘君沙、刘新明等6位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革命老区村,三溪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看大茶壶去!”一行人跟着县老促会会长,来到另一个山头。山顶上又是一个篮球场一样大的平地,平地里摆着一个丈许直径的巨型茶壶,茶壶嘴流着恩仔岽山泉水,山泉如斟如酌,水缸般大的巨型茶杯装满哗哗声。不禁让人想起,近年埔饶重走红军路线图里,三溪云岽大茶壶是一个签到补给点,这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补给点。一行人被这大茶壶震撼着,都以为这是自己平生所见的最大茶壶。
  在大茶壶下,我们说起云岽茶园的主人刘建平先生,说起他由2010年所创办的建兴实业有限公司,说起该公司因成功营造三溪云岽茶园造福乡梓而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说起三溪云岽茶园作为集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企业而着力体现出生产种植、文化传承、休闲娱的茶文化产业园之特色,而大为敬佩,敬佩三溪村民刘建平先生的乡土观念、家乡情结和创业精神。
  回县城的路上,回想三溪云岽茶园而构思一对联:“禅源真味意常惬;茶道素心品自高。”然而,还觉意犹未尽,于是乎又默吟《登三溪云岽茶园记》七律一首以记其盛:
  千山雨露茶园韵,
  万壑泉流云岽声。
  鸟策洪荒悬篆素,
  翔徉宇宙挂丹青。
  镂山昭德峰同势,
  雕岳垂功岫比深。
  叶列埔饶区域玮,
  根连恩岭故乡情。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视察时强调,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清远是一座具有改革精神的城市,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传承敢为人先的“清远精神”,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索新经验、新路径。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源流)日前专访了清远市委书记郭锋,就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期刊
连州市是红色资源大市。在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连州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连州地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和珍贵的革命遗址。目前已挖掘梳理经省、清远市党史部门认定的34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有冯达飞、詹宝华等名人故居2处、红七军伤病员救治点惠爱医院旧址等革命旧址16处、红军长征牵牛岭战斗遗址等革命遗址6处、丰阳镇梁家水革命烈士
期刊
广东省怀集县南部地区的诗洞、永固、桥头三镇简称“怀南”,新中国成立前隶属广西,位于粤桂边界。1947年8月15日,广德怀边挺进队攻克了设在怀集诗洞圩的国民党南区区公所和设在永固圩的永固乡公所,取得了“怀南起义”的胜利。接着,成立了怀集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诗洞六龙坑乡人民政府,创建了以六龙坑为中心的怀南游击根据地。  1948年2月28日,在德庆县地下党组织配合下,广德怀边挺进队于德庆县三河地区
期刊
近年来,兴宁市龙田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使整个辖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其中,碧园村更是凭借梅州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鸽品牌优势,在今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走进碧园村种鸽养殖基地内,只见百亩坡地上伫立着十几座巨大的铁皮鸽舍,每一幢鴿舍内都整整齐齐地排放着长长的鸽笼,在工人的精心照料下,成对而栖的种鸽或是啄食玉米,或是相互嬉戏,整个
期刊
连樟村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期间英德市连江口镇唯一的相对贫困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482户,2225人。2016年,根据省、市工作部署,由时任清远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郭锋挂钩联系,清远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编办、市德晟集团公司共同联系帮扶,2018年下半年,清远市委办公室加入了帮扶连樟村的行列。  三年来,清远市政府各挂扶单位高度重视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切实履行牵头帮扶职责,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驻村,
期刊
“85年前,我母亲黄红妹在牵牛岭战斗发生后,上山挖竹笋时发现了负伤的‘红小鬼’王贵,后来还背他回家养伤。”近日,在连州市瑶安乡党委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宣讲会上,68岁的老党员谭长标娓娓道来。  瑶安乡举办此次红色故事宣讲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文化、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该乡全体党员干部聆听了宣讲。  
期刊
清远市老促会  从7月中旬至7月下旬,清远市老促会谢土新会长率调研组到全市8个县(市、区)对革命遗址修复、保护、利用进行调研。各地有关方面领导和市县老促会领导分别参加了调研活动。  调研组一行来到连南寨岗安田村。寨岗镇村领导介绍说,正在规划把安田村的原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猛虎队的活动遗址打造为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以此推动乡镇的旅游。谢土新指出,在打造红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突出本地
期刊
近年来,茂名市信宜市东镇街道在实施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中,把“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基层堡垒”作为贯穿全街道党的建设主题主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积极挖掘本土的红色元素,精心打造党建主题的教育基地,有效推动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红色基因的教育和传承,为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深入挖掘,盘活红色资源  为深入挖掘辖区内的红色资源,东镇街道党委坚持“深入挖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
期刊
10月23—24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在对口帮扶的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召开省内海关脱贫攻坚工作集中研讨和现场交流会。会议全面梳理总结三年多来省内海关扶贫工作成果,交流借鉴各关驻村工作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制约脱贫的关键瓶颈和突出困难,取长补短、互学互鉴,集思广益、开拓思路,研究提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对策建议。广东分署党组成员、副主任吕文龙,广州海关一级巡视员邓旭旗,五华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春雷,
期刊
一艘轮船冲破迷雾,在浩瀚的大海上颠簸着,朝着日本方向驶去。黄鼎臣扶着船栏,迎着东升的旭日,思潮滚滚……  1901年8月13日,黄鼎臣出生在广东海丰县城土碣町一个农民家庭里,有八个兄弟姐妹,经济困难。可黄鼎臣酷爱读书,其父亲就让黄鼎臣到鹿境母舅吕心焯创办的庭兰书院里寄宿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在书香的浸淫下,11岁那年,黄鼎臣考入海丰一所高等小学读书。当时,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活跃,黄鼎臣结识了彭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