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省力、牢固、彻底。
  关键词 夸美纽斯 自然适应性原则
  夸美纽是三百多年前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在教育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涵义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在《大教学》论里,他认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省力、牢固、彻底。这就是他所提倡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二、“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内容
  (一)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即“秩序”)来进行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它能保持它的秩序,它就可以保持它的地位和力量,到了不能保持它的秩序的时候,它就变脆弱,就倾跌和颠覆。”既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宇宙万物活动中存在一种秩序,夸美纽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他的教育活动也要服从这个规律。即为“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所以,“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
  (二)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因而,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在《大教学论》里,夸美纽斯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认为人类儿童的教育应当以其自然素质为起点,不应该违背儿童的自然发展。所以所有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编排,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凡是超过了他们理解的事物就不要强制他们去学习。 “教师的责任在于培植,不在变换……假如他发现了某门科目对于某个学生的天性是不相合的,他就决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即要让每个人都顺着他的天性去发展。
  三、对“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评议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世界观、教育观上充满矛盾和时代烙印。一方面他采用了自然与社会现象进行类比的方法来记述教育问题,往往出现机械、片面、牵强附会的现象。如他在自然适应性原则中,认为学生首先学会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记忆,在这两种心理过程经过训练之前,不会强调言语与笔墨运用。他重视理解记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忽视或根本否定了机械记忆,认为如果没有彻底被领会的事情,都不可用熟记的办法去学习,这也无疑太过于死板了。我们知道,机械记忆有时也需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例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不可能全面提示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普遍法则,也不可能全面的概述教育的特殊规律,只能是教育工作中个别的、局部的客观认识。还有,夸美纽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认为敬畏“救世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要把学校办成真正基督教的学校,因而他根据“自然适应性原则”来设置的课程,内容上包括神学和宗教性,带有的宗教色彩。
  夸美纽斯时代的教育是完全受着神学的束缚,依据《圣经》和神学的信条传统来进行的。这种教育所造成的结果,正如夸美纽斯在《在教学论》中所说:“就是只要一年功夫就可以精通的事情,它们本来可以和缓地输入智性的东西,却粗暴地印上去,不,简直是塞进去、打进去……。”夸美纽斯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着普遍规律支配,提倡应该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创立新学校的原则。他认为如依这原则实施的学校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它可以实施得尽量温和和轻快,尽量自然。正同生物的体格长大,丝毫不需勉强或强迫肢体去伸展一样。因为如果合适地得到食物、照料和运用,自体是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自行生长,并且变强壮的。夸美纽斯主张把养料照顾和运用,谨慎地供给心智,把它自然而然地导向智慧、德行与虔信。夸美纽斯力图使教育摆脱神学的束缚,是对中世纪神学有力的打击。从教育发展史上看,夸美纽斯提出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力求从现实世界中,从教育对象特点中,寻找教学工作的客观依据,独树一帜,是难能可贵的。
  四、一些思考和启示
  夸美纽斯提倡的以“自然适应性原则”为主导的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进行和缓,快乐而又自然,既减少学校中无益的劳苦,又有益于学生取得坚实的、全面的发展,不但对改变中世纪繁琐的教育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发展要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周济部长在谈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时,谈到的“以人为本”,其意义在于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顺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究其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传承与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使每个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按照自然适应性原则进行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许多教师“恨铁不成钢”,他们“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他们自己所愿的去教”,常加班加点,满堂灌,超负荷的题海战术。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强迫子女学习学习再学习,甚至希望孩子能够代替自己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给孩子施加许多学习压力,却不知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的范围。在这种过度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少年大学生”、“少年研究生”——一群老态龙钟的小博士!这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知道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必须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为了使孩子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必须废止这些强制性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还孩子特有的天真纯朴,让孩子顺应他们自己的天性,快快乐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夸美纽斯 “自然适应性原则”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付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1.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引领跨国文化的迅速交流,促使“文明择一”的单线进化观念被“多元文化观”所引导,从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世界国家民族认识到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本论文就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施意义、“母语”音乐教育综述、如何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以及我国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前景,分别
期刊
摘 要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也必须有创造性的特点。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改进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将来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眼前的这些学生,为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性 中小学  一、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
期刊
摘 要 在幼儿园英语教育发展的目标中提到通过对幼儿英语语言的教育,培养幼儿的国际视野、培养幼儿对英语语音的敏感性、初步具有感受语言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度。而英语的很多童谣、歌曲、律动、Finger play朗朗上口,都非常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孩子们学起来轻松愉快,这些无疑都非常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更多音乐的元素。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下,借助优美和熟悉的曲调激活孩子对英语这第二母语的
期刊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就诗词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复杂美妙的语言艺术,其浓郁的抒情性、鲜明的形象感、优美的旋律感、浑然的结构美、精妙的语言美、空灵的意境美众所周知。诗词鉴赏不是一项孤立的个人阅读活动,作者、作品、读者和意象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激发、互动相融的开放系统。它要求读者“披文以入情”、“以意观志”,由语言切入诗词的深层意蕴,这就与读者的艺术品味、联想想象和生活阅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发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增强学生音乐素养的最直接的途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课得到了小学音乐教学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小学音乐 音乐欣赏 教学方法 意义  一、前言  音乐欣赏是以某种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使人从中获得关于音乐的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
期刊
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强调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较为宽松的环境。学生只有主动参与音乐课教学,才能体会成功的欢乐,提升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体验合作的愉快。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为了激发学生音乐欣赏课的参与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
期刊
摘 要 歌曲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与价值,成为集音乐各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课。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真正弹奏大型音乐作品的时候少之又少,而伴奏却被广泛运用于歌唱教学、歌曲演出及课外活动,遍及音乐教育各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音型、和声、织体等的变化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好歌曲钢琴伴
期刊
2011年,第十六次军队院校会议指出:“整合士官教育资源,按照集约化要求,统筹院校和训练机构教育资源,走开预选士官基地化培训路子”。因此,实施预选卫生士官基地化培训,是贯彻落实军委总部决策部署,提高预选卫生士官整体培训效益和培训质量的必要前提。预选卫生士官纳入院校培训,院校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培养使用定位这个问题,对培训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效益的发挥影响较大。卫生士官处在我军卫生保障
期刊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并且作为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重大政策措施提出,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由来  社区矫正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的英国地方法院对于有改造可能的少年采取不关押而让其置于监护人保护之下的措施。后来,20世纪30、4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将其发展为“社区治疗”,是一种对犯罪人在社区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组织是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它以多种形式而存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组织的类型和现状,对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方法做出了一些探索,最后还列举了对高校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几点意义。  关键词 高校组织 类型和现状 组织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