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绿色旋律”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_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
  【关键词】华厦正声;笛套古乐;二四谱;轻三六;重三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其中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是潮汕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是唐、宋中原古乐之遗响,可称华厦正声。有人会问,潮汕地区地处偏远,怎么会有中原古乐呢?其实,这正是偏远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众所周知,潮汕地区,古称“百粤”“南蛮”,东南临海,西北有高山阻隔,宋之前海运不通,故形成了封闭性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东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难” 三次大动乱官民仕绅的安全避难所。潮汕地区,四季如春,物产丰富,适宜居住。移民来了之后,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今潮汕各地的祠堂,不少在门楼上题刻有“河南世家”“河南旧家”“颖川世家”“江夏旧家”等,便是物证。历史上中原三次大动乱,不单是官民仕绅的三次大南迁,而且也是中原文化的三次大南迁。因而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文化南迁的聚宝盆。”2001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民乐专家杜亚雄教授,听了进京演出的潮乐晚会,惊喜地发现潮乐正是他苦苦追寻多年的民族原生态民乐,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唐乐”。潮乐被北京的专家学者称为“不受污染的绿色音乐”。1956年,潮汕音乐组团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轰动京华,引起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7年,潮汕音乐代表国家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的民乐小组比赛,荣获金奖,为国争光,饮誉国际乐坛。2001-2003年,潮汕音乐连续三年在北京以整台晚会的形式献演,倾倒数千中外专家、学者和乐迷。现在,有更多的著名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这“绿色旋律”发扬传播。
  一、华夏正声——潮阳笛套
  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其中笛套古乐最具中原古乐的遗风。相传潮阳笛套音乐是南宋末年的永福人吴丙和文天祥一起来广东潮阳时,将宫廷音乐带到当地的。自元朝至今的每年中秋之夜,潮阳棉城都会举办笛套音乐赏仙会,相传是元代潮阳人借前朝音乐抒发怀国之情。经过演变,潮阳笛套音乐仍保留宫廷音乐的中原古韵,以“华夏正声”著称,是潮汕地区保存中原古乐的“活化石”。笛套古乐以笛、管、笙、萧为主奏乐器,辅以丝弦、弹拨乐器、笛是领奏乐器。笛为28节大笛(即大锣鼓笛),其定调比G略高,比降A略低,以第六孔为“上”,筒音为低音,音域自低音2(rel)至高音3(mi)这一定调和音域使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悠扬、磅礴之气势,中音区有悠雅、清丽、委婉之柔情,低音区有古朴、幽逸、扎实之宽厚。吹法用连气法,没有吐音;执器姿势是“龙头凤尾指”,指法以“挑、拍、盖、抹”为主。
  笛套古乐可上溯至宋朝,其乐曲古朴、典雅。曲调高亢激越而又委婉。曲式结构具有唐、宋大曲那种“直、 方、大、雅、正”的独特韵味,可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大曲的格式。
  二、潮汕音乐的调式特征
  潮汕音乐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风格,和其特殊的音律调式关。潮乐早年的律制应为七平均律,但近代受到其他音乐,如各地的地方音乐、戏剧音乐和十二平均律等的影响,七平均律已变为七不平均律,较为明显的是“7、4”两个音,既非半音也非全音,“7”比十二平均律低,“4”比十二平均律高,其他五个音与十二平均律对照也并非完全等同,现今潮乐七个音之频率已不相等,这是客观事实。另外,潮汕各市县,由于语言发音轻重有别七个音之音率也并非一致,如潮陽的语音重,潮州的语音轻,七个音之音率差异不小。正因音率之差异,因而也形成了各市县的音乐风格、韵味的不同。如潮阳棉城的笛套音乐,正因其特殊的音率而形成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同一首潮阳笛套乐谱潮阳棉城与各市县的韵味大不相同。由此可知,音率的差异正是各种地方音乐、地方剧种的风格、韵味之特征。
  三、潮汕音乐的调式类别
  潮汕调名,来源于潮乐古谱“二四谱”。“二四谱”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作音阶唱名,用潮州方言唱念,译成“工尺谱”是合、四、上、尺、工、六、五,译成“简谱”是5 6 1 2 3 5 6。“二四谱”中“三、六”各代表两个音“三”代表“四、乙”(6、7),“六”代表“工、凡”(3、4),因此,“三、六”轻唱为“四、工”(6、3),重唱为“乙、凡”(4、7),用“二四谱”记录的乐曲必须标明“三六”“三六”“三五”等调名,方能准确唱奏。
  潮汕调名分为“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三五”四大调类。四大调类中,“轻三六”“重三六”的乐曲最多,起码有七、八百首,“轻三重六”乐曲多数是“轻三六”调乐曲的升四度或降五度(传统称为“反线”)之后以首调(F调)的实际音高唱奏。所谓轻三六调,就是以5 6 1 2 3编织旋律的乐曲,即二 四谱中的“三六”是6 3的音高。然而现今的轻三六调乐曲多数有7 4两音, 原因有二:一是演奏者改变原曲字音觉得更为顺畅或加花插字添上的;二是潮乐之乐曲不少是吸收外地乐(剧)种的音乐,其乐曲本身是七声。但是轻三六调乐曲即使是七声,其中7 4两音却非乐曲主音,而是乐曲的附属音或过渡音,即较少于板音或句尾音出现。有人认为:“以6 3为主音的乐曲便是轻三六调”,这就难避以偏概全之嫌了。以6 3为主音是轻三六调,以1 5、5 2、6 2、2 5、3 6为主音的乐曲也是轻三六调,以6 3 为主音的乐曲只是轻三六调中的一个调式。在潮乐轻三六调中,除6 3调式之外还有1 5调式,如《大八板》《凤求凰》《玉连环》等;5 2调式,如《朗清月》等;6 2调式,如《柳青娘》等;2 5调式,如《思春》正调等。   轻三六调纯五声的乐曲现今还保留比较好的有《景春萝》《东方韵》《卖杂货》《长流水》《雪花飘》《观芙蓉》《金毛狮》《柳青娘》《北山茶》《双书生》《飞凤衔书》《七句半》《九回头》等。
  那么何谓重三六调呢?简言之,以5 7 1 2 4编织旋律的乐曲便称为重三六调,即二四谱中的“三、六”是7 4 。现今之乐曲虽七声俱全,然而,重三六调中的6 3只 作附属音或过渡音使用。有人认为:“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就是重三六调”这可又以偏概全了。7 4两个音多为重三六调乐曲的色彩音而已,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可说是少之又少,只有《秋声怨》《云盖月》两曲勉强可算为以4为主音,还算不上以7 4为主音。所谓主音,即曲之调式。按潮乐的习惯称谓,重三六调有5 1、5 2、1 5、2 5等四个调式。如《寒鸦戏水》《凤求凰》等是1 5调式;《五月五》《雨溅梨花》《七月半》等是2 5调式;《月儿高》《柳青娘》《小桃花》《粉红莲》等是5 1调式;《过江龙》《贫亦乐》《昭君怨》等是5 2调式。
  现在还保留纯五声的重三六调乐曲有《梳妆》《双鸳鸯》《黄鹂词三板》《云盖月》等,另外还有“轻三重六”“活三五”两调,但不如“轻三六”调和“重三六”调用的多。
  四大调类的乐曲,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声”的关系。由于奉五声的关系,音列不同旋法也自然有别,情緒气氛、形象刻划也各有所长。相对而言“轻三六”调善于表现轻松愉快,“重三六”调善于表现深情激越,“轻三重六”调善于表现逸畅谐趣,“活三五”调善于表现缠绵悱恻。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因为各大调类对于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均能表现,只要旋法、节奏处理得当,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
  其实,不能将潮汕音乐单纯地称为“中原古乐”,它内容丰富,品类多样,传统深厚,自成体系,既保留优良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可以说,潮汕音乐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民间乐种,它像一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绿色旋律日久而弥新,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潮阳县文联编.潮阳笛套音乐[R].汕头:潮阳县文联文化馆,1984.
  [4]陈天国著.潮州音乐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5]潮州市文化局编.潮州市文化志[R].潮州:潮州市文化局,1989.
  [6]潮州音乐研究室编.潮乐研究[R].汕头: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2001.
  作者简介:杨青(1980-),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音乐讲师,国家三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考级考官,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設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珍贵的历史记忆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文化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可以说失去文化的国家与民族是缺乏灵魂的。实现文化的繁荣需要文化自信,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十分重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摘要】地处云南西南部的德宏芒市傣族剪纸,民族特征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体现了芒市傣族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傣族民间剪纸艺人邵梅罕从小酷爱剪纸,常以身边的田园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展现傣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浓厚。2011年,邵梅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关键词】傣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梅罕;乡土气息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芒市傣族剪
【摘要】博物馆课程是馆校合作的一种模式,是系统化、可持续性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做好博物馆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博物馆展览和藏品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整合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馆校结合;寻找回家的路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博物馆领域广泛兴起馆校合作运动,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联合办展览、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定期参
【摘要】本文结合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木结构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维修的方案,对木构架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加固修缮方法,以期为今后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开展预防性保护和维修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维修保护  【中图分类号】K826.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木结构古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往往在不同程度存在损坏的现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南平市 
【摘 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将校园欺凌预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打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包括以心理班会基地项目、校园心理情景剧明星项目为契机教育学生,利用“星爸心妈”讲师团、班级家委会成员影响带动家长,营造适宜校园环境,全面化、多途径、深层次地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摘要】推进城市国际化是新时期杭州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杭州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地区,江干区紧握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城市国际化要求,取得一定成果,但还需进一步提升区域软实力。文化影响力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江干区在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了江干区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优势、难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城市国际化建设助力。  【关键词】国际化;杭州;文化影响力
【摘要】本文针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这部作品进行了叙述与评价。笔者以书作者伊万?休伊特的视角为线索,进一步明晰“古典音乐”所面临的问题与处境。此外,在书中休伊特给出了消弭“裂痕”的办法并加以分析,可以看到他深厚的音乐素养。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问题依旧如故,“古典音乐”的处境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因此,称之为“不是答案的答案”。  【关键词】伊万·休伊特;古典音乐;裂痕  【中图
【摘要】网络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数据资源建设包含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两个部分,准确了解到处理好该部分关系是目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创建中一定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公共图书馆属于本区域的文献数据服务中心与文化数据共享中心,地区文献信息库创建属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创建中的一个关键任务。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网络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关系,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创建的途径。  【
【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60年以来始终秉承“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突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将云南民族民间舞引入高校教学,让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更好地传承、发展。本文以瑞丽傣族孔雀舞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传承、发展为案例,尝试以点带面的分析、解读、总结其中的经验、方法、成果,从而探寻高校傣族民间舞蹈教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