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
【关键词】华厦正声;笛套古乐;二四谱;轻三六;重三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其中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是潮汕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是唐、宋中原古乐之遗响,可称华厦正声。有人会问,潮汕地区地处偏远,怎么会有中原古乐呢?其实,这正是偏远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众所周知,潮汕地区,古称“百粤”“南蛮”,东南临海,西北有高山阻隔,宋之前海运不通,故形成了封闭性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东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难” 三次大动乱官民仕绅的安全避难所。潮汕地区,四季如春,物产丰富,适宜居住。移民来了之后,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今潮汕各地的祠堂,不少在门楼上题刻有“河南世家”“河南旧家”“颖川世家”“江夏旧家”等,便是物证。历史上中原三次大动乱,不单是官民仕绅的三次大南迁,而且也是中原文化的三次大南迁。因而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文化南迁的聚宝盆。”2001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民乐专家杜亚雄教授,听了进京演出的潮乐晚会,惊喜地发现潮乐正是他苦苦追寻多年的民族原生态民乐,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唐乐”。潮乐被北京的专家学者称为“不受污染的绿色音乐”。1956年,潮汕音乐组团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轰动京华,引起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7年,潮汕音乐代表国家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的民乐小组比赛,荣获金奖,为国争光,饮誉国际乐坛。2001-2003年,潮汕音乐连续三年在北京以整台晚会的形式献演,倾倒数千中外专家、学者和乐迷。现在,有更多的著名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这“绿色旋律”发扬传播。
一、华夏正声——潮阳笛套
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其中笛套古乐最具中原古乐的遗风。相传潮阳笛套音乐是南宋末年的永福人吴丙和文天祥一起来广东潮阳时,将宫廷音乐带到当地的。自元朝至今的每年中秋之夜,潮阳棉城都会举办笛套音乐赏仙会,相传是元代潮阳人借前朝音乐抒发怀国之情。经过演变,潮阳笛套音乐仍保留宫廷音乐的中原古韵,以“华夏正声”著称,是潮汕地区保存中原古乐的“活化石”。笛套古乐以笛、管、笙、萧为主奏乐器,辅以丝弦、弹拨乐器、笛是领奏乐器。笛为28节大笛(即大锣鼓笛),其定调比G略高,比降A略低,以第六孔为“上”,筒音为低音,音域自低音2(rel)至高音3(mi)这一定调和音域使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悠扬、磅礴之气势,中音区有悠雅、清丽、委婉之柔情,低音区有古朴、幽逸、扎实之宽厚。吹法用连气法,没有吐音;执器姿势是“龙头凤尾指”,指法以“挑、拍、盖、抹”为主。
笛套古乐可上溯至宋朝,其乐曲古朴、典雅。曲调高亢激越而又委婉。曲式结构具有唐、宋大曲那种“直、 方、大、雅、正”的独特韵味,可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大曲的格式。
二、潮汕音乐的调式特征
潮汕音乐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风格,和其特殊的音律调式关。潮乐早年的律制应为七平均律,但近代受到其他音乐,如各地的地方音乐、戏剧音乐和十二平均律等的影响,七平均律已变为七不平均律,较为明显的是“7、4”两个音,既非半音也非全音,“7”比十二平均律低,“4”比十二平均律高,其他五个音与十二平均律对照也并非完全等同,现今潮乐七个音之频率已不相等,这是客观事实。另外,潮汕各市县,由于语言发音轻重有别七个音之音率也并非一致,如潮陽的语音重,潮州的语音轻,七个音之音率差异不小。正因音率之差异,因而也形成了各市县的音乐风格、韵味的不同。如潮阳棉城的笛套音乐,正因其特殊的音率而形成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同一首潮阳笛套乐谱潮阳棉城与各市县的韵味大不相同。由此可知,音率的差异正是各种地方音乐、地方剧种的风格、韵味之特征。
三、潮汕音乐的调式类别
潮汕调名,来源于潮乐古谱“二四谱”。“二四谱”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作音阶唱名,用潮州方言唱念,译成“工尺谱”是合、四、上、尺、工、六、五,译成“简谱”是5 6 1 2 3 5 6。“二四谱”中“三、六”各代表两个音“三”代表“四、乙”(6、7),“六”代表“工、凡”(3、4),因此,“三、六”轻唱为“四、工”(6、3),重唱为“乙、凡”(4、7),用“二四谱”记录的乐曲必须标明“三六”“三六”“三五”等调名,方能准确唱奏。
潮汕调名分为“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三五”四大调类。四大调类中,“轻三六”“重三六”的乐曲最多,起码有七、八百首,“轻三重六”乐曲多数是“轻三六”调乐曲的升四度或降五度(传统称为“反线”)之后以首调(F调)的实际音高唱奏。所谓轻三六调,就是以5 6 1 2 3编织旋律的乐曲,即二 四谱中的“三六”是6 3的音高。然而现今的轻三六调乐曲多数有7 4两音, 原因有二:一是演奏者改变原曲字音觉得更为顺畅或加花插字添上的;二是潮乐之乐曲不少是吸收外地乐(剧)种的音乐,其乐曲本身是七声。但是轻三六调乐曲即使是七声,其中7 4两音却非乐曲主音,而是乐曲的附属音或过渡音,即较少于板音或句尾音出现。有人认为:“以6 3为主音的乐曲便是轻三六调”,这就难避以偏概全之嫌了。以6 3为主音是轻三六调,以1 5、5 2、6 2、2 5、3 6为主音的乐曲也是轻三六调,以6 3 为主音的乐曲只是轻三六调中的一个调式。在潮乐轻三六调中,除6 3调式之外还有1 5调式,如《大八板》《凤求凰》《玉连环》等;5 2调式,如《朗清月》等;6 2调式,如《柳青娘》等;2 5调式,如《思春》正调等。 轻三六调纯五声的乐曲现今还保留比较好的有《景春萝》《东方韵》《卖杂货》《长流水》《雪花飘》《观芙蓉》《金毛狮》《柳青娘》《北山茶》《双书生》《飞凤衔书》《七句半》《九回头》等。
那么何谓重三六调呢?简言之,以5 7 1 2 4编织旋律的乐曲便称为重三六调,即二四谱中的“三、六”是7 4 。现今之乐曲虽七声俱全,然而,重三六调中的6 3只 作附属音或过渡音使用。有人认为:“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就是重三六调”这可又以偏概全了。7 4两个音多为重三六调乐曲的色彩音而已,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可说是少之又少,只有《秋声怨》《云盖月》两曲勉强可算为以4为主音,还算不上以7 4为主音。所谓主音,即曲之调式。按潮乐的习惯称谓,重三六调有5 1、5 2、1 5、2 5等四个调式。如《寒鸦戏水》《凤求凰》等是1 5调式;《五月五》《雨溅梨花》《七月半》等是2 5调式;《月儿高》《柳青娘》《小桃花》《粉红莲》等是5 1调式;《过江龙》《贫亦乐》《昭君怨》等是5 2调式。
现在还保留纯五声的重三六调乐曲有《梳妆》《双鸳鸯》《黄鹂词三板》《云盖月》等,另外还有“轻三重六”“活三五”两调,但不如“轻三六”调和“重三六”调用的多。
四大调类的乐曲,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声”的关系。由于奉五声的关系,音列不同旋法也自然有别,情緒气氛、形象刻划也各有所长。相对而言“轻三六”调善于表现轻松愉快,“重三六”调善于表现深情激越,“轻三重六”调善于表现逸畅谐趣,“活三五”调善于表现缠绵悱恻。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因为各大调类对于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均能表现,只要旋法、节奏处理得当,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
其实,不能将潮汕音乐单纯地称为“中原古乐”,它内容丰富,品类多样,传统深厚,自成体系,既保留优良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可以说,潮汕音乐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民间乐种,它像一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绿色旋律日久而弥新,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潮阳县文联编.潮阳笛套音乐[R].汕头:潮阳县文联文化馆,1984.
[4]陈天国著.潮州音乐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5]潮州市文化局编.潮州市文化志[R].潮州:潮州市文化局,1989.
[6]潮州音乐研究室编.潮乐研究[R].汕头: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2001.
作者简介:杨青(1980-),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音乐讲师,国家三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考级考官,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关键词】华厦正声;笛套古乐;二四谱;轻三六;重三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其中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是潮汕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是唐、宋中原古乐之遗响,可称华厦正声。有人会问,潮汕地区地处偏远,怎么会有中原古乐呢?其实,这正是偏远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众所周知,潮汕地区,古称“百粤”“南蛮”,东南临海,西北有高山阻隔,宋之前海运不通,故形成了封闭性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东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难” 三次大动乱官民仕绅的安全避难所。潮汕地区,四季如春,物产丰富,适宜居住。移民来了之后,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今潮汕各地的祠堂,不少在门楼上题刻有“河南世家”“河南旧家”“颖川世家”“江夏旧家”等,便是物证。历史上中原三次大动乱,不单是官民仕绅的三次大南迁,而且也是中原文化的三次大南迁。因而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原文化南迁的聚宝盆。”2001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民乐专家杜亚雄教授,听了进京演出的潮乐晚会,惊喜地发现潮乐正是他苦苦追寻多年的民族原生态民乐,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唐乐”。潮乐被北京的专家学者称为“不受污染的绿色音乐”。1956年,潮汕音乐组团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轰动京华,引起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7年,潮汕音乐代表国家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的民乐小组比赛,荣获金奖,为国争光,饮誉国际乐坛。2001-2003年,潮汕音乐连续三年在北京以整台晚会的形式献演,倾倒数千中外专家、学者和乐迷。现在,有更多的著名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这“绿色旋律”发扬传播。
一、华夏正声——潮阳笛套
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其中笛套古乐最具中原古乐的遗风。相传潮阳笛套音乐是南宋末年的永福人吴丙和文天祥一起来广东潮阳时,将宫廷音乐带到当地的。自元朝至今的每年中秋之夜,潮阳棉城都会举办笛套音乐赏仙会,相传是元代潮阳人借前朝音乐抒发怀国之情。经过演变,潮阳笛套音乐仍保留宫廷音乐的中原古韵,以“华夏正声”著称,是潮汕地区保存中原古乐的“活化石”。笛套古乐以笛、管、笙、萧为主奏乐器,辅以丝弦、弹拨乐器、笛是领奏乐器。笛为28节大笛(即大锣鼓笛),其定调比G略高,比降A略低,以第六孔为“上”,筒音为低音,音域自低音2(rel)至高音3(mi)这一定调和音域使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悠扬、磅礴之气势,中音区有悠雅、清丽、委婉之柔情,低音区有古朴、幽逸、扎实之宽厚。吹法用连气法,没有吐音;执器姿势是“龙头凤尾指”,指法以“挑、拍、盖、抹”为主。
笛套古乐可上溯至宋朝,其乐曲古朴、典雅。曲调高亢激越而又委婉。曲式结构具有唐、宋大曲那种“直、 方、大、雅、正”的独特韵味,可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大曲的格式。
二、潮汕音乐的调式特征
潮汕音乐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风格,和其特殊的音律调式关。潮乐早年的律制应为七平均律,但近代受到其他音乐,如各地的地方音乐、戏剧音乐和十二平均律等的影响,七平均律已变为七不平均律,较为明显的是“7、4”两个音,既非半音也非全音,“7”比十二平均律低,“4”比十二平均律高,其他五个音与十二平均律对照也并非完全等同,现今潮乐七个音之频率已不相等,这是客观事实。另外,潮汕各市县,由于语言发音轻重有别七个音之音率也并非一致,如潮陽的语音重,潮州的语音轻,七个音之音率差异不小。正因音率之差异,因而也形成了各市县的音乐风格、韵味的不同。如潮阳棉城的笛套音乐,正因其特殊的音率而形成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同一首潮阳笛套乐谱潮阳棉城与各市县的韵味大不相同。由此可知,音率的差异正是各种地方音乐、地方剧种的风格、韵味之特征。
三、潮汕音乐的调式类别
潮汕调名,来源于潮乐古谱“二四谱”。“二四谱”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作音阶唱名,用潮州方言唱念,译成“工尺谱”是合、四、上、尺、工、六、五,译成“简谱”是5 6 1 2 3 5 6。“二四谱”中“三、六”各代表两个音“三”代表“四、乙”(6、7),“六”代表“工、凡”(3、4),因此,“三、六”轻唱为“四、工”(6、3),重唱为“乙、凡”(4、7),用“二四谱”记录的乐曲必须标明“三六”“三六”“三五”等调名,方能准确唱奏。
潮汕调名分为“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三五”四大调类。四大调类中,“轻三六”“重三六”的乐曲最多,起码有七、八百首,“轻三重六”乐曲多数是“轻三六”调乐曲的升四度或降五度(传统称为“反线”)之后以首调(F调)的实际音高唱奏。所谓轻三六调,就是以5 6 1 2 3编织旋律的乐曲,即二 四谱中的“三六”是6 3的音高。然而现今的轻三六调乐曲多数有7 4两音, 原因有二:一是演奏者改变原曲字音觉得更为顺畅或加花插字添上的;二是潮乐之乐曲不少是吸收外地乐(剧)种的音乐,其乐曲本身是七声。但是轻三六调乐曲即使是七声,其中7 4两音却非乐曲主音,而是乐曲的附属音或过渡音,即较少于板音或句尾音出现。有人认为:“以6 3为主音的乐曲便是轻三六调”,这就难避以偏概全之嫌了。以6 3为主音是轻三六调,以1 5、5 2、6 2、2 5、3 6为主音的乐曲也是轻三六调,以6 3 为主音的乐曲只是轻三六调中的一个调式。在潮乐轻三六调中,除6 3调式之外还有1 5调式,如《大八板》《凤求凰》《玉连环》等;5 2调式,如《朗清月》等;6 2调式,如《柳青娘》等;2 5调式,如《思春》正调等。 轻三六调纯五声的乐曲现今还保留比较好的有《景春萝》《东方韵》《卖杂货》《长流水》《雪花飘》《观芙蓉》《金毛狮》《柳青娘》《北山茶》《双书生》《飞凤衔书》《七句半》《九回头》等。
那么何谓重三六调呢?简言之,以5 7 1 2 4编织旋律的乐曲便称为重三六调,即二四谱中的“三、六”是7 4 。现今之乐曲虽七声俱全,然而,重三六调中的6 3只 作附属音或过渡音使用。有人认为:“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就是重三六调”这可又以偏概全了。7 4两个音多为重三六调乐曲的色彩音而已,以7 4为主音的乐曲可说是少之又少,只有《秋声怨》《云盖月》两曲勉强可算为以4为主音,还算不上以7 4为主音。所谓主音,即曲之调式。按潮乐的习惯称谓,重三六调有5 1、5 2、1 5、2 5等四个调式。如《寒鸦戏水》《凤求凰》等是1 5调式;《五月五》《雨溅梨花》《七月半》等是2 5调式;《月儿高》《柳青娘》《小桃花》《粉红莲》等是5 1调式;《过江龙》《贫亦乐》《昭君怨》等是5 2调式。
现在还保留纯五声的重三六调乐曲有《梳妆》《双鸳鸯》《黄鹂词三板》《云盖月》等,另外还有“轻三重六”“活三五”两调,但不如“轻三六”调和“重三六”调用的多。
四大调类的乐曲,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声”的关系。由于奉五声的关系,音列不同旋法也自然有别,情緒气氛、形象刻划也各有所长。相对而言“轻三六”调善于表现轻松愉快,“重三六”调善于表现深情激越,“轻三重六”调善于表现逸畅谐趣,“活三五”调善于表现缠绵悱恻。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因为各大调类对于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均能表现,只要旋法、节奏处理得当,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
其实,不能将潮汕音乐单纯地称为“中原古乐”,它内容丰富,品类多样,传统深厚,自成体系,既保留优良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可以说,潮汕音乐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民间乐种,它像一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绿色旋律日久而弥新,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潮阳县文联编.潮阳笛套音乐[R].汕头:潮阳县文联文化馆,1984.
[4]陈天国著.潮州音乐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5]潮州市文化局编.潮州市文化志[R].潮州:潮州市文化局,1989.
[6]潮州音乐研究室编.潮乐研究[R].汕头: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2001.
作者简介:杨青(1980-),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音乐讲师,国家三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考级考官,广东省优秀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