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m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动起来,就要让生活画面浮动,思维启动,三者统一。真切的心理体验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要说出写出心中真实的感受,有关专家曾经从作文心理这个角度,探究了作文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是现实生活向学生情感的转化,是学生情感向文学表现的转化。根据这个转化过程,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主动地打开生活经历这本书,寻着心理成长轨迹,让心灵感受人情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真、善、美…….这样真切的心理体验,使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在这样的写作心境中,情感真实,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自然成了写作过程的主人。
  一、体验心理成长轨迹
   叶圣陶《论写作教学》一文中说:“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可见“我”的生活是儿童作文材料的主要源泉。学生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随着成长的过程,点点滴滴,汇成心理成长轨迹。其中,有亮点,为之自豪;有暗点,曾经伤心;也有随时光消逝逐渐磨去印记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让学生缩短与作文题目之间的情感距离,打开记忆闸门,采摘心理成长轨迹,作一番心理体验,放情想,放胆写,让习作充满童心。
  1.体验有声有色
  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些闪光的场面会在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获得的一次成功、一次愿望的实现、一次惊喜……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当时的场景,别人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细微处的情节,都会浮现。这时的学生,真是心理的话儿凝笔尖,只嫌笔尖走得慢。
  一个学生第一次做值日,他的任务是检查同学们的指甲。当他发现有一位学生的指甲太长,就拿起小剪刀,仔细地修剪,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在他的记忆中,这件事是值得骄傲的。他把这段闪光的片段载入他的作文中。
  有时,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事,却令自己欣喜和感动。一只出生二月的小狗,小主人非常宠爱它。别人毫不留意的平常事,在小主人笔下却成了神来之笔;我家的小狗会说音标,张开嘴巴圆圆的,像在说:‘0’;打哈欠的时候,像在说:“ao”。
  生活中有声有色的场景最容易成为学生习作的内容。抓住大到场景,小到细节,去真切体验,习作一定是见真情的。
  2.体验直面人生
  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烦恼甚至伤心会乘机侵袭,在困难中,学生磨砺自我,战胜自我。让学生在习作中自由选择记忆片段,可以写心中的不悦,遭受的失败,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就行,只有这样,心理体验才会真实。
  一位男孩在他的作文中记载了他失去母亲的心境,那是一篇周记,一开头,真实展露了当时的感受:我不相信妈妈真的永远离开我和爸爸。放学回家,推开门,我多么想看到妈妈前来迎接我,听到她叫我的声音……。这样的心理体验使这位男孩终身难忘,读来令人怅然。
   有些习作记载了系、学生的秘密,他不愿意告诉同学们,只在心里的一个角落里藏着。有些习作记载了家庭的变故,有些是做错的事情,只要是学生不愿公开的,就必须保护隐私权,让小小的心体会到安全和被尊重。让学生轻装上阵,背上没有包袱,心理没有压力,思维不会受阻,真情实感才会真正流露。
  二、填充心理体验空白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扮演着独立的社会角色,关注了解并亲自体验社会、家庭、学校的生活。并不是每件事都亲自做过,只要是一个过程中有心的角色,靠积极的感知、记
  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认知过程,这件事也能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因此,获得并积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样重要,两个渠道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对于学生完全没有参与投入的事情,我们要创设条件,铺设合理的写作台阶,来填充心理体验的空白。
  1.联想间接的生活经验
  对于看图作文,我们提倡以图为主,发挥想象。学生不是图中的人物,这时,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启动情绪记忆,运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联想自己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合情合理的心理体验,移情人境,图中的人物会有血有肉。
  一幅图提名为《劝爸爸戒烟》,在落笔行文之前,学生观察图,产生心理体验:满屋呛人的咽味,父亲坐在沙发上,悠闲地抽烟……生活中真实的画面与图中的画面重叠.所想、所做,自然流泻在笔端。
  不论是“真实的生活”还是“生活的真实”,中心都是写真实,讲真诚,其中,让学生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2.创设其体的活动情景
  当学生的经历出现空白点,心理体验无从谈起,可以创设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去感受、去领悟,填补心理体习金的空白。
  3.搜集鲜活的写作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事, 大到奥运捷报频传,小到一颗小草长高,只要能在刹那间打动学生心灵, 都能捕捉到作文世界中。可以用短短几句话的形式,把事情聚集到素材本中。
  三、顺应心理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专家研究显示:在习作中,每个学生都有迫求成功的心理倾向。真切的心理体验不仅局限于习作过程本身,还应该体现在习作完成之后。让学生充满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产生乐写的愿望。
  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让他们在各种场合宣读白己的习作,或者已编成集子的形式发表。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与电教媒体的整合成为开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让多元的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歌教学是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内
期刊
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美国音乐家詹姆士穆塞尔曾经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过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实施器乐教学,既能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其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儿童的音乐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出有效地发挥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能力。? ? 古筝是民族音乐的瑰宝,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
期刊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是: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欢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我们期待的课堂,跃动着生命的火焰,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课堂外学生应该欢歌笑语,朝气蓬勃。审视我们过去的课堂,老师总是按照统一的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念也有了深层次的拓展与更新,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单一专业的培养,而向着更宽幅、更丰富的层次发展。素描研究不仅要获得技能,而且要懂得艺术,它不仅要求对自然的造型结构规律作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对如何反映自然的艺术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  素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艺术观和审美观的教育。在当今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
期刊
一、辩证关系的调整──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  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光靠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教学是不够的,新课改要求我们提高学生兴趣,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切实处理好以下的辩证关系:  1.教与学  在教育过程中,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长期以来争议最多的是“谁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及客体的关系”问题,这一争论至今未能形成较为一致的提法。但我觉得,教
期刊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对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交往和交流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进入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种途径综合完成,而历史学科则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和素
期刊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为原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做法如下: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必须是此类课外书的积极读者,可选讲一个故事,
期刊
诵读,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起始环节。重视和强调这一环节,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宝贵经验。学童发蒙,其任务便十分明确——去“读书”,今名之为“学生”者,民间仍延用自古来不变的名称——“读书人”,而“读”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便是:“读,诵书也。”可见, “读书”乃读书人最基本的任务。然而,“读书人”不“读书”,却成了而今学校中并不少见的怪现状。  教中小学语文的教师,想必都遇到过
期刊
教育家周弘教授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新世纪、新阶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顺应世界范围内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以怎样的素质、怎样的方式才能擅长做“教练”,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