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了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斜纹夜蛾幼虫死亡率随蜡蚧轮枝菌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孢子浓度为3.4 × 108个/mL,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死亡率为87.48 %,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2.64 %。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3.046 × 105个/mL,3龄幼虫致死中浓度为3.089 × 105个/mL;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是3.41 d,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是4.75 d。实验表明蜡蚧轮枝菌在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 斜纹夜蛾 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um lecanii )是一种主要寄生同翅目、鳞翅目、缨翅目、是一种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均比较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 能寄生于多种昆虫,最常见的有同翅目的蚜虫、粉虱、蚧壳虫等,缨翅目的蓟马, 直翅目的蝗虫,半翅目的蝽蟓,双翅目的潜叶蝇和伊蚊等的昆虫的病原真菌[1-2]。目前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棕尾麻别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 [3]、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 [4]、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 [5]和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6]等害虫,并且对某些昆虫不同虫态的毒力存在差异。蜡蚧轮枝菌是一种很好的生防菌,作为微生物杀虫剂。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鳞翅目,夜蛾科) 为重要农业害虫,繁殖力强,且栖息地隐蔽[7]。 该虫寄主植物种类多达109 科389 种 ( 变种) ,嗜食为害甘蓝、大白菜、辣椒等蔬菜和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还可为害烟草等经济作物。其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8]。斜纹夜蛾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常规药剂不仅防效差,其幼虫也普遍产生了抗药性,对农药抗性强,药剂防治非常困难[9],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亟待寻求新型的防治方法,该文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幼虫进行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斜纹夜蛾幼虫采自蒙自甘蓝菜地,经室内人工饲养,建立斜纹夜蛾种群,供实验用。
1.1.2 供试菌株
供试蜡蚧轮枝菌从蒙自温室烟草的桃蚜上分离获得,菌种经分离鉴定后纯化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的扩繁
将蜡蚧轮枝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内(25±1)℃下恒温培养8 d供实验用。
1.2.2 分生孢子液的制备
用三角瓶内置无菌水50 mL 0.05 %吐温-80作为润湿剂振荡脱溶固体培养上的孢子,并过滤除去菌丝和杂质。再分别稀释,用血球记数板在显微镜下检查计算孢子数,计算出浓度,再用无菌水分别稀释成所需的梯度浓度3.4×105~3.4×108个/mL 4个浓度。
1.2.3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10]接种。用毛笔挑起2龄和3龄的斜纹夜蛾幼虫,放入待测的孢子悬浮液浸渍5s后,置于无菌滤纸上,让其晾干身体上的水分,然后移入盛有饲料的指形管中单头饲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5 %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幼虫,用0.05%吐温-80 无菌水作对照,连续观察8 d,记录死亡虫数。
1.2.4 数据分析
方法参照文献[11-12] ,以时间(d)和菌液浓度(个/mL)的对数值为X,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采用机率值分析法, 建立直线回归模型,从而分析估计剂量效应致死中浓度(LC50)和时间效应致死中时间(LT50)。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明:分生孢子浓度在3.4×106个/mL时,第1 d就出现幼虫死亡,累计校正死亡率为4.73 %;在浓度3.4×105个/mL下,第8 d致病力相对较差,累计校正死亡率为59.3 %,而在孢子浓度为3.4×108个/mL时,第8 d的感染效果较好,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7.48 %。接种后不同时间的致死中浓度见表2,可见第5 d的致死中浓度为3.255×108个/mL,第6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58×107个/mL,第7 d的致死中浓度为3.124×106个/mL, 第8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46×105个/mL。如表3所示,在3.4×105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6.88 d,在3.4×106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5.94 d,在3.4×107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5.02 d,3.4×108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 3.41 d。
2.2 蜡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如表4所示:高浓度下接种后第1 d,出现幼虫被感染,浓度在3.4×105~3.4×108个/mL的第8 d,其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11 %、68.75 %、73.56 %和82.64 %;孢子浓度为3.4×108个/mL时,对幼虫的感染最高。表5显示,接种后第5 d的致死中浓度为3.167×108个/mL,第8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89×105个/mL,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致死中浓度逐渐减少。从表6可知,在3.4×105个/mL浓度下致死中时间为8.98 d,3.4×108个/mL浓度下致死中时间为4.75 d。
3 讨论
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有许多优点。斜纹夜蛾危害寄主植物叶片,可以直接把分生孢子液做成合适的剂型直接喷施到虫体上。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有很好效果,随着用药浓度和接种时间的增加,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在对2龄幼虫第8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是87.48 %,其致死中浓度最低是3.046×105个/mL,致死中时间也较短为3.41 d;对于斜纹夜蛾3龄幼虫第8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是82.64 %,其致死中浓度最低是3.089×105个/mL,致死中时间也较短,为4.75 d。经过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相同浓度下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低于2龄幼虫,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同样对3龄幼虫毒力的致死中时间也长于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本文应用筛选的蜡蚧轮枝菌室内毒力试验显示对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但室内试验环境和田间气候差别很大,还需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考查田间效果和药效的田间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晓昱,于蓉蓉. 蜡蚧轮枝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5):
9-11.
[2] Rivera B, Mier T, Camacho A, et al . Control of Greenhouse Whitefly with Verticillum lecanii on Mycorrhizal (Glomus intraradices) Bean Plants[J]. Terra, 2002, 20(2): 147-152.
[3] 谭清,庞仁乙,高熹,等. 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
在不同虫态棕尾麻别蝇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J]. 昆虫学报,2014,57
(10):1245-1252.
[4] 庞仁乙,高熹,章一鸣,等. 丝光绿蝇不同虫态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J].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1):
77-84.
[5] 郑珊珊,姜荣良,田麟,等.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282-287.
[6] 闫鹏飞,孙跃先,邓裕亮,等. 蜡蚧轮枝菌
KMZW-1 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测定[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4):38-42.
[7] 万新龙,李江辉,劳冲,等. 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及其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反应[J]. 昆虫学报2015,58(3):233-236.
[8] 秦厚国,汪笃栋,丁建,等.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名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56-58.
[9] 武承旭,杨茂发,曾昭华,等. 斜纹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繁殖行为日节律[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2):210-216.
[10] 李国霞, 杜家伟. 四株蜡蚧轮枝菌对桃蚜的侵染力及其生殖力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
2000, 9(1):38-44.
[11] 桂富荣,李正跃,陈斌,等.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2):154-156.
[12] 桂富荣,李亚红,李正跃.不同温度下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2005,
31(3):61-64.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 斜纹夜蛾 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um lecanii )是一种主要寄生同翅目、鳞翅目、缨翅目、是一种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均比较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 能寄生于多种昆虫,最常见的有同翅目的蚜虫、粉虱、蚧壳虫等,缨翅目的蓟马, 直翅目的蝗虫,半翅目的蝽蟓,双翅目的潜叶蝇和伊蚊等的昆虫的病原真菌[1-2]。目前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棕尾麻别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 [3]、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 [4]、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 [5]和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6]等害虫,并且对某些昆虫不同虫态的毒力存在差异。蜡蚧轮枝菌是一种很好的生防菌,作为微生物杀虫剂。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鳞翅目,夜蛾科) 为重要农业害虫,繁殖力强,且栖息地隐蔽[7]。 该虫寄主植物种类多达109 科389 种 ( 变种) ,嗜食为害甘蓝、大白菜、辣椒等蔬菜和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还可为害烟草等经济作物。其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8]。斜纹夜蛾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常规药剂不仅防效差,其幼虫也普遍产生了抗药性,对农药抗性强,药剂防治非常困难[9],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亟待寻求新型的防治方法,该文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幼虫进行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斜纹夜蛾幼虫采自蒙自甘蓝菜地,经室内人工饲养,建立斜纹夜蛾种群,供实验用。
1.1.2 供试菌株
供试蜡蚧轮枝菌从蒙自温室烟草的桃蚜上分离获得,菌种经分离鉴定后纯化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的扩繁
将蜡蚧轮枝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内(25±1)℃下恒温培养8 d供实验用。
1.2.2 分生孢子液的制备
用三角瓶内置无菌水50 mL 0.05 %吐温-80作为润湿剂振荡脱溶固体培养上的孢子,并过滤除去菌丝和杂质。再分别稀释,用血球记数板在显微镜下检查计算孢子数,计算出浓度,再用无菌水分别稀释成所需的梯度浓度3.4×105~3.4×108个/mL 4个浓度。
1.2.3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10]接种。用毛笔挑起2龄和3龄的斜纹夜蛾幼虫,放入待测的孢子悬浮液浸渍5s后,置于无菌滤纸上,让其晾干身体上的水分,然后移入盛有饲料的指形管中单头饲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5 %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幼虫,用0.05%吐温-80 无菌水作对照,连续观察8 d,记录死亡虫数。
1.2.4 数据分析
方法参照文献[11-12] ,以时间(d)和菌液浓度(个/mL)的对数值为X,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采用机率值分析法, 建立直线回归模型,从而分析估计剂量效应致死中浓度(LC50)和时间效应致死中时间(LT50)。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明:分生孢子浓度在3.4×106个/mL时,第1 d就出现幼虫死亡,累计校正死亡率为4.73 %;在浓度3.4×105个/mL下,第8 d致病力相对较差,累计校正死亡率为59.3 %,而在孢子浓度为3.4×108个/mL时,第8 d的感染效果较好,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7.48 %。接种后不同时间的致死中浓度见表2,可见第5 d的致死中浓度为3.255×108个/mL,第6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58×107个/mL,第7 d的致死中浓度为3.124×106个/mL, 第8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46×105个/mL。如表3所示,在3.4×105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6.88 d,在3.4×106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5.94 d,在3.4×107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5.02 d,3.4×108个/mL浓度下的致死中时间为 3.41 d。
2.2 蜡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蜡蚧轮枝菌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如表4所示:高浓度下接种后第1 d,出现幼虫被感染,浓度在3.4×105~3.4×108个/mL的第8 d,其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11 %、68.75 %、73.56 %和82.64 %;孢子浓度为3.4×108个/mL时,对幼虫的感染最高。表5显示,接种后第5 d的致死中浓度为3.167×108个/mL,第8 d的致死中浓度为3.089×105个/mL,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致死中浓度逐渐减少。从表6可知,在3.4×105个/mL浓度下致死中时间为8.98 d,3.4×108个/mL浓度下致死中时间为4.75 d。
3 讨论
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有许多优点。斜纹夜蛾危害寄主植物叶片,可以直接把分生孢子液做成合适的剂型直接喷施到虫体上。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防治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有很好效果,随着用药浓度和接种时间的增加,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在对2龄幼虫第8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是87.48 %,其致死中浓度最低是3.046×105个/mL,致死中时间也较短为3.41 d;对于斜纹夜蛾3龄幼虫第8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是82.64 %,其致死中浓度最低是3.089×105个/mL,致死中时间也较短,为4.75 d。经过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相同浓度下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低于2龄幼虫,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同样对3龄幼虫毒力的致死中时间也长于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本文应用筛选的蜡蚧轮枝菌室内毒力试验显示对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但室内试验环境和田间气候差别很大,还需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考查田间效果和药效的田间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晓昱,于蓉蓉. 蜡蚧轮枝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5):
9-11.
[2] Rivera B, Mier T, Camacho A, et al . Control of Greenhouse Whitefly with Verticillum lecanii on Mycorrhizal (Glomus intraradices) Bean Plants[J]. Terra, 2002, 20(2): 147-152.
[3] 谭清,庞仁乙,高熹,等. 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
在不同虫态棕尾麻别蝇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J]. 昆虫学报,2014,57
(10):1245-1252.
[4] 庞仁乙,高熹,章一鸣,等. 丝光绿蝇不同虫态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J].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1):
77-84.
[5] 郑珊珊,姜荣良,田麟,等.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282-287.
[6] 闫鹏飞,孙跃先,邓裕亮,等. 蜡蚧轮枝菌
KMZW-1 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测定[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4):38-42.
[7] 万新龙,李江辉,劳冲,等. 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及其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反应[J]. 昆虫学报2015,58(3):233-236.
[8] 秦厚国,汪笃栋,丁建,等.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名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56-58.
[9] 武承旭,杨茂发,曾昭华,等. 斜纹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繁殖行为日节律[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2):210-216.
[10] 李国霞, 杜家伟. 四株蜡蚧轮枝菌对桃蚜的侵染力及其生殖力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
2000, 9(1):38-44.
[11] 桂富荣,李正跃,陈斌,等.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2):154-156.
[12] 桂富荣,李亚红,李正跃.不同温度下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2005,
31(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