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青濯绛,必归蓝蒨”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复原精神的含义
  复原,指的是一种模仿和恢复。当其体现在音乐艺术“复古”的语境中,呈现出了复原古代社会音乐文化架构的一个分支。与具有现代鲜明色彩的古风艺术不同,复古追求社会秩序、风俗以及观念等元素的还原。复原音乐艺术的目的何在?杨通八教授曾在复原乐器的展会上提到“文物不可再生”也是对“复制品”本质的某种揭示。复原的肯綮在于过程和目的,而不是最终形式的展现。“历史事实”属于一种“原初存在”,无法复现②,因此得到“复原”的文物显然应该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乐器、乐谱、表演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复原”,前二者更侧重于物质方面的形态复原,后二者则是对意识方面的观念继承。作为促进复原活动的意识,即精神,它不等同于复原的行为,而是先于行為、贯穿始终的一种意识活动。它具备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生硬的、僵化的客观规律,而是充满活泼的创造的可能性。“复原精神”的目的,即是“古为今用”。因此,复原精神就同时包括了对复原对象——音乐,其中关于“美”与“善”的认识和运用。这将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部分。
  二、音乐表演中的“美”与“善”
  每当谈及音乐中“美”与“善”的内容,无法越过的一个观点即《论语·八佾》中提到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由此可窥夫子对于音乐“善”与“美”的见解,即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一个完备、完善的状态,且互相协调。而这一对范畴的涵盖内容浩如烟海,非本文可以胜任,以下仅对此作简要阐述。
  音乐的“美”,从黑格尔“形式律”的研究出发,概括出了以下内容,其中包括“感性材料之美”“结构之美”“生命运动之美”以及“格调之美”③。这是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到作品审美趣味的全方位梳理,意指音乐表演的“美”并不是外观形式的一种呈现,而是一种“内峻外和”式的表达。
  音乐表演中“善”的解释,脱离不了和“道德”“教化”相关的内容,但其对“道德”的要求具有共时性。音乐的社会功利性内容体现在当代多元化的发展中,可以表现为对主观情感的刺激与影响。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音乐的内容是“所指”的,音乐的某种模式和规律能够使人产生相对应的听觉意象。音乐的要素以及结构显然与道德无关,但是通过对内容的呈现能够达到舒缓情绪、陶冶情操,抑或是激扬性情的效果,反之亦然。这就是音乐中“善”的表达方式。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人格的和谐的是美”④。这里的“美”指的是对文艺的具体要求,但派脱(W·Pater)曾有一句颇堪玩味的名言,即“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的状态”,类似观点在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绘画艺术中。因此,在“复原精神”的语境下,“美”与“善”的审美意识不再是固化的秩序内容,而是凝聚着文化变迁中的审美价值,成为一种“超时代”的音乐语言。同时,也要尊重在历史洪流中衍生的演变规律,结合时代的节奏去发现、表现“善”与“美”。
  三、“复原精神”与音乐表演创造原则
  “复原精神”实践的前提在于释读和模仿。与其相对应的“批判精神”,二者对于追求目标的形式和方法论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批判精神”向来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诚然是社会文化前进的动力,却不是释读古代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末学肤受,却抱持着“批判”的视角去释读古人,未免以卵击石。
  “复原精神”在释读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小学生”的角色。正如“斫梓染丝,功在初化”⑤,严谨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衍生了谦逊的学习态度。借鉴至音乐表演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的态度往往体现在对作品初次的解读中。在接触作品的起点,要以一种投入的、真情实感的、沉浸式的方式去认识作品的每一个构成要素。“知-感-悟”⑥的解释学步骤,“知”即是“小学生”态度的起点。从而,才能够进入后续的“感”与“悟”,进一步探索音乐中的“善”与“美”。
  在释读的基础上,还需要与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进行相参照的统一。从字义上看,“复原”与“创造”似乎是相悖的,但“复原精神”不是。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中包含的“还原与再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对范畴:作者与创作意图、表演者与作品、音乐评价与作品。“复原”只是一种精神内涵和思想指导,并不是对行为一致的苛刻要求。
  首先,借用张前先生提出的概念⑦:“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即“人曲关系”的结合。音乐作品的“美” 与“善”不是外显的,它不会平铺直叙地出现在乐谱上,而是以一种隐性的存在等待表演者的探索。通过皮亚杰“刺激-同化-适应”的联结公式,可以证明表演者在“接受-解读”的步骤之后,所提炼的作品内涵是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此时的作品在表演者的主观意识中,已经不再是单纯“文本”的含义,而是衍生的“型号”。因此,运用“复原精神”对作品内涵惓惓之忱的追求显得至关重要——即在二度创造中充分把握内容“美”与“善”的尺度,使美而不淫、善而不流。
  其二,在“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的原则中,其本身包含了历时关系的复杂性,即“表演者无法脱离当代眼光,去观察历史现象”⑧。从“复原精神”的角度去观察,追溯历史就像是逆流而上的过程,上方的水流不会戛然而止,而是以包罗万象之势涌入时代的精神中。“历史音乐风格”中所包含的“美”与“善”与时代精神的“美”与“善”不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通过复原精神去解读其中内涵?
  在此,历史音乐风格中的“美”和“善”显然不能与如今的内涵一概而论,但它们却又以落叶归根的形态存在于变迁的意境中,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养分。这就是“复原精神”所要达到的“古为今用”的目的:通过对历史的听觉意象的“复原”,使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其中,“意境”即是“复原精神”所追求的一个高点。关于“意境”的阐述从古至今可谓是汗牛充栋,而究其本身,“意境”永远只能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正如禅宗第三境中所描述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从“落叶满空山”的寻觅中又回到了“自证”的起点,中国的“意境说”实是与风云并驱,无从捕捉的。“意境”是存在于“语言尽头”的一个飘渺形象,那么完全的“复原”即是无稽之谈,而是要通过“复原精神”秉持尊重历史的态度,运用“种族记忆”的语言,尽可能不抱偏见地去呈现意境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时代精神”中提供现实意义。   “意境”是音乐“美”的一种体现,音乐表演中的“善”则需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首先,道德不会跨越“时代”而成为一日千里的存在。“不要在真正的美德和恶性上标新立异,不要以为道德是可变通的”⑨,这句话即可作为一记棒喝。现代的音乐风格是独辟蹊径的,那是否对音乐内容中有可能包含的“善”就无法用历史语言去进行解读?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因为“道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念,而是具有延续性的。
  “复原”在历史的语境中可以解释为“复兴”,也可以延伸为对某种本质的还原。《文心雕龙·通变》有言“青生于蓝,绛生于蒨,……练青濯绛,必归蓝蒨”⑩,刘勰借此以寓文学“近今疏古”的趋势。反观音乐表演艺术,较为显著的即是乐器形制的演变。它始终反映著对音响、音色、技巧丰富化的追求,无一不表达出对“美”的无穷尽的欲望。声乐表演艺术亦是如此。表演技巧的多样化势不可挡,那么是否这种无尽的翻新就是获取“美”与“善”的捷径?以此为舟楫,是否就能够到达艺术表现的彼岸?
  结合原则之三:“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即“技艺关系”。“表演技巧只是一种手段,应服务于艺术表现”这一观念似乎已经成为了大部分表演者的共识。“尽善尽美”诚然不能成为评价音乐的一个准则,但却是对音乐境界的一种至高追求。“作曲家不是模拟流水的声响和高山的形状,而是创造旋律来表达高山流水唤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这正说明了音乐的最终目的,也是音乐表演——艺术表现的价值所在。“情操”和“思想”遁迹潜形,非一言可以蔽之,而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比表象的客观存在更具显性的。人类表达思想最为简明扼要的方式就是语言。音乐艺术是一种升华了的语言,但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相似的表达欲望。人的思想是变幻莫测的,但当它需要被表达的时候,语言的变幻莫测反而容易囫囵吞枣。切实中肯的表达方式更易于“复原”思想的根本和要旨。所谓“玩华而不坠其实”,并不是对华藻的一种批判,而是对切实的一种肯定。反映在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这一对范畴中亦然。
  随着音乐娱乐功能的加强和技巧多样化的日新月异,在器乐表演中,直接通过对乐器本身形制的改造,从而满足听觉需求的“阔斧”也不在少数。这种不知疲倦的翻新是否真的促进了音乐表演的丰富性?是否有利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未可见也。《周易·系辞》讲求“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这并不仅仅是对“变”一味地追求,而是“随时变改”,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符合变改对象长期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与历史的一刀两断。“竞今疏古,风末气衰”就是对这种“无穷尽”的“变”可能引发的后果的预判和解答。由此,探索表演技巧也需要“复原精神”。以乐器演奏为例,如今对技巧“新”“快”“强”的追求逐渐成为趋势,初学者更是将此作为艺术表现的准则。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追求“快”而不知如何快,追求“新”而不知从何而新,追求“强”而不知力从何而来,谙熟如何表现“高山流水”的音响效果而不知高山流水徜徉在何处,都是对音乐本质的一种忽视,是缺乏“复原精神”的一种标志性表现。
  “出新”并不是以“推陈”为根本前提,而是以一种尊重、借鉴的状态,以“必归蓝蒨”的思想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盛唐向来被誉为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众家描绘意兴玲珑。但与此同时,这又是哲人最为稀少的一个时代。缺少了思想根基的支撑,一面为之倾倒,一面又如履薄冰,飘飘乎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技巧的繁复并不能够与精神的富赡划一个完满的等号。
  结 语
  诚然,“复原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古代作品的解读,同样可以运用在当代音乐表演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中。但“复原精神”只是一种为思路提供指导方向的意识形态,我们意识到“复原”的不可能性,因此追求寻根溯源的“复原精神”就格外珍贵。真正的、合理的“复原精神”不是迂腐的、落后的,而是“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的一种学习态度。
  在与音乐表演艺术的结合中,“复原精神”形成了一种内化的观念,正如《乐记》开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客观存在的形式固然重要,也是完成音乐表演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真正的艺术生活是要与大自然的造化默契”,音乐总是从自然而来,向自然奔去。
  注释: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
  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
  白宗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收录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
  (英)托马斯·布朗:《基督教道德》。
  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白宗华:《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收录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白宗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收录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参考文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年。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年。
  [3]白宗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
  [4]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
  [5]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年。
  [6]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其他文献
聚焦“新时代美育”,被誉为“音乐教育届饕餮盛宴”的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暨国际音乐生活展,将于2021年7月16日~18日在天津大礼堂隆重举办。  继在北京、上海两地成功举办之后,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暨国际音乐生活展今年首次移师天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教委、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联盟合作平台联合主办,并被列入2021年“天津市20
期刊
(接上期)  第三章 制定行业标准的标准  笔者以《板胡标准》为例,所理解制定《板胡标准》的标准就是针对板胡制作工艺规范与实际操作质量标准与质量检验可执行的内容,明确各类检验所执行的具体要求。例如:  一、《板胡标准》明确的检验手段  《板胡标准》规定了板胡的测试方法、测试环境,除另有要求的项目外,全部测试应符合:①温度20°C~25°C;②相对湿度45%~75%。测试的样品应置于上述环境中2h以
期刊
(接上期)  二、钢琴调律理论应用问题  钢琴调律理论应用这个题目很大,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也很多。可是当前的音乐学界、调律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却很少,以至于出现不少荒谬的提法和说法,而且还“大行其道”。因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先谈两个问题:①调律音名;②拍音属性。  “调律音名”因钢琴调律作业的需要应运而生。“音名的作用在音乐理论上,是分清音的高低以及在音列中所处的位置。调律音名也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古琴数字化建模,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古琴的固有频率,找出改进的方案,并实际手工斫琴进行验证,产生高频音池和横向槽专利两项,事实证明,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古琴的进步与发展,将对古琴非遗传承工作带来原创性和颠覆性的改变。  关键词:古琴斫制 数字孪生 高频音池 横向槽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被全球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公司连续三年评为十大热点科技
期刊
这是一张37年前的照片,看着这张老照片,当年板胡演奏家张长城和作曲家刘炽合作演出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深感张长城、劉炽两位来自人民的艺术家,他们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和把艺术真诚地奉献给人民大众的精神实在令人难忘。  1984年“五一”节前的一个下午,刘炽先生正在我家与我丈夫张长城聊天,两人感叹当时民族音乐不景气的现状,期待民族文化繁荣的到来。谈兴正浓时,长城的老朋友、武警总医院副院长赵文明同志
期刊
摘要:钢琴入门应从人本出发,基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母语文化和生活世界来进行教学,并考虑到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等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很小的幼儿更是要特别谨慎和小心地对待。在此,我们应该重新看待音乐听想、即兴演奏、音乐游戏等更加贴近人本的教学方式在钢琴入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应将其贯穿于学习钢琴的始终。  关键词:钢琴入门 理论基础 教学法 音乐听想 即兴演奏 音乐游
期刊
1月7~8日,由南京海知音琴行主办、柏斯音乐集团担任活动总策划的2021长江钢琴大师中国巡回之旅——长江钢琴艺术家安天旭钢琴独奏音乐会暨大师班南京站圆满成功。  安天旭是当今炙手可热的青年钢琴家,长江钢琴艺术家,活跃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多次在国际比赛获奖。2019年6月,安天旭荣获第16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第四名及唯一的“组委会特别奖”,创造了近17年来中国选手在“柴赛”钢琴组的历史佳
期刊
看过这样一段视频,唢呐演奏家牛建党跟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在舞台上激情演奏《信天游随想》,牛建党用一支嘹亮的唢呐,渲染着西北高原上赶牲灵的后生在塬上引吭高歌的苍凉与豪迈。  牛建党还凭借一付好嗓子,为许多电视剧唱过插曲,并出版过歌曲专辑。  一把二胡敲开音乐之门  牛建党是土生土长的陕西榆林人,当年家乡落后的教育环境,让心怀抱负的牛建党对未来充满忧虑。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已是无望,于是他只想能通过学一技
期刊
《帆影弦歌万千重》是由李学熹执导,杨建业编剧,吴茜主演的非遗跨界器乐剧。该剧于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剧场首演。  这部器乐剧讲述的是苏州昆班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演出的故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蓝图,展现了南北非遗的独特魅力。据悉,在北京艺术基金的资助和指导下,《帆影弦歌万千重》获2019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跨界融合项目资助,是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非遗原创剧目重要作品,属东城区委组织部优秀人才支
期刊
2020年是中国乐器行业的“品牌年”,截止到2021年2月底,“品牌年”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为了全面总结“品牌年”活动,4月27日,在中国乐器协会八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乐器协会对在“品牌年”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位列其中。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旗下拥有中华老字号、上海品牌“敦煌牌”。几十年来,企业勇担传承、弘扬、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