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而盲人是这个群体中最困难的之一。他们在成长、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重重困难和阻碍。他们需要一种精神,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和正常人一样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盲人精神;自食其力;自尊自强;素质;幸福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52-1
已故著名青年诗人顾城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既然黑夜给了我一双黑的眼睛,我就要用它来寻找光明.....”都说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心灵呢,更是一盏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而盲人朋友失去了眼睛,却还有一盏心灵的明灯来照亮黑暗中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盲人,也是一名吉林省残联的工作人员,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自身素质需要再提高一些,爱心和职业道德应该再多一些,再纯粹一些,要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才能对得起“殘疾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大家都知道,盲人是残疾人群体中最困难的之一,古人称盲人为“瞽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主要以流浪乞讨,占卜算卦,拉曲唱戏为生,备受歧视。解放前,盲人二胡演奏家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它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出了旧社会的黑暗,盲人心中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邓朴方主席的带领下,残疾人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表现在教育培训、医疗康复,劳动就业,无障碍设施,文化体育等方面。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视障患者共有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14.86%。
他们在盲人按摩,文艺体育、盲人电脑、盲人心理咨询、盲人钢琴调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各级培训,涌现出了许多专业人才,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偏远较封闭地区的盲人还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例如“以残卖残”,“自暴自弃”,“拿、靠、要”等。因此,盲人是不是也应该要有一种精神?从大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场革命要有革命精神,一个伟人要有主义精神,一个时代要有时代精神, 就像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海迪精神。而盲人精神呢?我想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自食其力是根本,自尊自强是信念,教育素质是方向,幸福生活是目标。
1 自食其力是根本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并发展,需要有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实实在在成为别人眼里的“残废”,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我想不是的。有很多盲人朋友通过盲校的学习,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培训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深造,毕业后,有的开店、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稳定的收入。在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有能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精神吗?尽管它渺小,微不足道。至少它可以证明一点,他是个有用的人。
2 自尊自强是信念
作为一名盲人,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时时刻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超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并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再坚持自己的信念,像海伦·凯勒一样。当然也有一些盲人朋友,消极地对待生活,消极地对待人和事,总觉得自己这一生就这么的了。一遇到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就找政府去要,去闹,这样不好。只能说明一点,缺乏自身修养,缺乏大局观,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因此,自尊自强应该成为盲人朋友的座右铭。
3 教育素质是方向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受教育的多少是衡量其地位、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自身素质高低的一种表现。因为盲人先天的缺陷,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能通过听觉、触觉来想象和感知这个世界,学习和接触社会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盲人朋友应该多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一点一点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因此受教育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们的人生轨迹。
4 幸福生活是目标
一个人自己用辛勤的汗水,通过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又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经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增加了自身修养、提高了自身素质、丰富了人生阅历,所有这些都聚集成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快乐人生、幸福生活。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又明确提出2020年要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盲人朋友是否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早日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呢?盲人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如上所述,他就应该是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是一个具有魅力的人,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想这就是盲人精神的精髓吧。
作者简介:戴培新(1967-),吉林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教师(副教授)。
关键词:盲人精神;自食其力;自尊自强;素质;幸福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52-1
已故著名青年诗人顾城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既然黑夜给了我一双黑的眼睛,我就要用它来寻找光明.....”都说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心灵呢,更是一盏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而盲人朋友失去了眼睛,却还有一盏心灵的明灯来照亮黑暗中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盲人,也是一名吉林省残联的工作人员,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自身素质需要再提高一些,爱心和职业道德应该再多一些,再纯粹一些,要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才能对得起“殘疾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大家都知道,盲人是残疾人群体中最困难的之一,古人称盲人为“瞽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主要以流浪乞讨,占卜算卦,拉曲唱戏为生,备受歧视。解放前,盲人二胡演奏家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它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出了旧社会的黑暗,盲人心中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邓朴方主席的带领下,残疾人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表现在教育培训、医疗康复,劳动就业,无障碍设施,文化体育等方面。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视障患者共有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14.86%。
他们在盲人按摩,文艺体育、盲人电脑、盲人心理咨询、盲人钢琴调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各级培训,涌现出了许多专业人才,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偏远较封闭地区的盲人还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例如“以残卖残”,“自暴自弃”,“拿、靠、要”等。因此,盲人是不是也应该要有一种精神?从大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场革命要有革命精神,一个伟人要有主义精神,一个时代要有时代精神, 就像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海迪精神。而盲人精神呢?我想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自食其力是根本,自尊自强是信念,教育素质是方向,幸福生活是目标。
1 自食其力是根本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并发展,需要有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实实在在成为别人眼里的“残废”,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我想不是的。有很多盲人朋友通过盲校的学习,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培训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深造,毕业后,有的开店、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稳定的收入。在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有能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精神吗?尽管它渺小,微不足道。至少它可以证明一点,他是个有用的人。
2 自尊自强是信念
作为一名盲人,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时时刻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超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并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再坚持自己的信念,像海伦·凯勒一样。当然也有一些盲人朋友,消极地对待生活,消极地对待人和事,总觉得自己这一生就这么的了。一遇到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就找政府去要,去闹,这样不好。只能说明一点,缺乏自身修养,缺乏大局观,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因此,自尊自强应该成为盲人朋友的座右铭。
3 教育素质是方向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受教育的多少是衡量其地位、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自身素质高低的一种表现。因为盲人先天的缺陷,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能通过听觉、触觉来想象和感知这个世界,学习和接触社会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盲人朋友应该多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一点一点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因此受教育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们的人生轨迹。
4 幸福生活是目标
一个人自己用辛勤的汗水,通过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又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经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增加了自身修养、提高了自身素质、丰富了人生阅历,所有这些都聚集成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快乐人生、幸福生活。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又明确提出2020年要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盲人朋友是否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早日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呢?盲人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如上所述,他就应该是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是一个具有魅力的人,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想这就是盲人精神的精髓吧。
作者简介:戴培新(1967-),吉林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