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天,我在编辑这个行当已经做了接近20年,回首过往,觉得应该把这个铭言奉献出来,由此来谈谈“一个有魅力的编辑”的编辑魅力。
无论是一份报纸、一本杂志,还是一个栏目、一个网页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其实是编辑的魅力。为此,要求编辑人做一个有魅力的编辑,较之“优秀的编辑”这个词看起来虽然没有职场上所要求的严谨与全面,但似乎可以这样说,如果成为了一个有魅力的编辑,他的优秀应该可圈可点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更让人感到职业带上了诗化般的美好。
其实“一个有魅力的编辑”来自于一个读者对本人的评价,本人深为自豪。本人只是一个护理综合期刊——《当代护士》的编辑,但犹如契科夫所说:“大狗有大狗叫的权利,小狗也有小狗叫的权利,让大狗叫去吧,小狗们尽管放心大胆地叫,关键是要叫出自己的声音来。”于是,就立志把做“一个有魅力的编辑”作为自己编辑生涯的职业铭言。
时至今天,我在编辑这个行当已经做了接近20年,回首过往,觉得应该把这个铭言奉献出来,由此来谈谈“一个有魅力的编辑”的编辑魅力。
魅力,在词条里解释为“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但本人认为这个词条“主要定格于人”,有着不完善的一面。应该说是“通过人的表现而展示的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注意,“表现”与“展示”这两个词汇,说明的是如果没有通过事物,没有具象的状态与动作,人的魅力难以展现。
在此,我也无意论证魅力为什么充满着如此的变量,那应该是美学范畴研讨的论题,只是就编辑的魅力展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怎么样拥有编辑的魅力展开探讨。
永远充满激情
有魅力的编辑永远把充满激情排列在第一,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没有激情的人,一个连自己都勃发不了情绪的人,怎么能够去感染或者去渲染别人的情绪呢?
看到一篇稿子、一个标题或者是一个策划选题,“好!”、“不错!”这样的评价通过一个编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脱口而出,这就是激情。激情是号角、是鼓点,展示着即将开始的行动。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接下来将是编辑自身潜在的编辑才能的爆发,而由此编辑出来的作品,肯定带有浓烈的感染力。
曾经收到一篇出自于一个小护士的小稿件,说的是一个怀孕多次而未成功的妇女,为了成为母亲提前住在医院里保胎。十月怀胎,这位准母亲必须有半年多的时间躺在病床上,这的确没有什么意思,但这位母亲却一边抚摸着腹中的孩子一边对小护士说:一天一点希望。
稿件的文字很稚嫩,而且语句并不流畅,但我在那一刻起,突然一激灵,“一天一点希望”,好句子,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一篇题为《一天一点希望》的卷首语。其后,这篇卷首语还被转载到一本文摘刊物上去了。
一个有魅力的编辑,必须充满激情,但激情不能如灵感的闪光那样只一瞬爆发,而需要坚持与延续。
我曾经在一篇来稿里发现了一个护士与法官在打一场官司,起因在于法官执行任务的时候喝醉酒了到医院治疗,霸道的行为导致了一个不信邪的护士与之较量。本人在那一刻,也觉得这是一篇能够产生许多思考的文章:不正之风,医疗纠纷,民告官,法律的公正等等。于是在编辑的同时,做出了后续报道的准备。
后来此文章被几家报纸转载,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在伸张正义之中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其实在后续报道之中,有着种种的艰辛,为这个报道,为这场官司,我一直坚持了整整8个年头。
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如果不是激情的力量,一个人不会有这样的坚持。
有着伯乐的眼力
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的,编辑的第一角色应是“搜猎者”。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是第一功能。
对事物有着职业的敏感,是一个编辑最基础的素质,但有眼力,一眼就能够在一大堆的稿子里准确判断出一篇稿件的价值,这绝非等闲之辈。敏锐的眼力与教育背景、思想素质、学识积累、生活修养、工作习惯等因素有关。我甚至认为,有眼力,甚至可以上升到“编辑的天赋”这样的高度。
我认识一个资深编辑,在他未做编辑之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改作文,其他的老师尤其是年龄大的老师,一个钟头能够改6到8本就很不错了,可他一个钟头改20本以上,且都点出了错别字句,作了眉批、尾批,还做了批改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评点。这就是眼力,一目十行之时就能够发现文章的优劣之处。为此,我认为这个资深编辑有着编辑天赋,先天就是当编辑的料。
眼力的功夫,即你能先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这可以粗略地概括为:眼力,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判断力对做新闻的编辑尤其重要,是非不明,往往会颠倒黑白、误导读者;新闻价值判断不准,则会错失报道良机。洞察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且要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好眼力才会催生好选题、好策划,才能引领读者。
除了发现好文章、好的选题需要眼力外,发现作者更是需要好的眼力,拥有一批好的作者,编辑便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自己的编辑任务。
黑龙江有一个叫燕茹的作者,最初的几次来稿都被忽略了,但我却发现,作为一个护士,她在描述护士生活时构架故事的能力比较强,且富有有生活经验,只是文字是略显青涩,于是开始着力培养她。迄今她已经连续几年在我们杂志做长篇小说连载,她的名字让广大护士读者耳熟能详,其作品已经成为了读者急切地盼望读到下一期的内容,不仅如此,她还成为了黑龙江的签约作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是在呼唤一种眼力。作者、编辑、读者是一个三元关系,有魅力的编辑热情、真诚,具有发现和扶持新作者的眼光之外,还需要有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的善良之心。许多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编辑在其荣誉的背后真诚地为其祝福,且默守着其无私奉献的操行,这样的编辑魅力更让作者生发出感激与尊敬的内涵。
如同孩子一样纯真、好奇
无论你是初出茅庐,还是阅人无数的编辑,保持一份孩童一般的好奇,既是敏感的来源,也是激情的显现。一个对事物没有孩童一般好奇、纯真的人,怎么能够发现各种事物存在的美好或者缺陷的意义呢?
所有的人都喜欢新鲜的事物,你所编辑的文章、你所策划的选题有着新鲜度,无疑,能够首先吸引到读者的眼球。无疑,这些新鲜的东西来源就是在编辑好奇的目光中得以甄别,得以推广。
早在1999年,我看到了网络化生存对当今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再造,于是就提议开设了“天使在线”的栏目,公开编辑的QQ、MSN与读者进行网络对接。这样为那些下班后在互联网里漫游的小护士们提供了一份自由自在谈天说地的栖息地,也使得我们的杂志更加贴近了社会、贴近了读者。
有魅力的编辑会力求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想全知道。所以,具有孩子那样的纯真无邪,才能永远充满欣喜、永远充满激情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丰沛的文化底蕴
所谓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岁月与经历的产物,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与研读、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底气的产物。
充沛的人生阅历是有魅力的编辑的必然条件,一个初出茅庐的编辑或许会发现一些好的选题,但是深度与大气必须是岁月的历练,从而进一步彰显其魅力:对事业执著、对工作投入、对人生淡定和宽容,言谈举止才会透着知识与学问。
有人把编辑称为“杂家”,的确,做好编辑,知识面必须要宽。作者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专长,但在他的本行以外,往往可能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面对学科越分越细的今天,编辑的这种知识广博的职业修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编辑发现和改正原稿中种种常识性、知识性的错误,以及辨别是否把过时的、常见的东西当成某种新发现、新观点等。
编辑的功能除选择性,就是加工性。所以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误人子弟,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是不道德的。
要知识面宽广除平时的积累,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撷取新的、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
我曾经收到过一篇一个美籍中国护士谈中国护理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因为在中国做过护士,对中国与美国的护理状况比较得很充分,但是由于本人在护理临床具体操作知识上比较生疏,不敢轻易做这个选题。
于是我便深入到医院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与调查了解,二者的孰优孰劣,了然于胸,从而产生了出了策划做《中国护理怎么了?》的专题讨论。科学就是科学,而科学就是在思辨中发展的。结果是这场讨论延续了一年之久,触动了一些高层管理者的神经,使风平浪静、墨守陈规的护理界产生了一些波澜,为中国护理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曾经离开了编辑岗位有一段岁月。而重新回到编辑岗位的时候,感觉应该再多一些有生气的栏目。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年,各路媒体无不在渲染这个命题。我随即开设了“我这三十年”的栏目,并且到医院走访那些30年护龄的护士。
在座谈的过程中,很多人热泪盈眶。说面临离开岗位的她们,从来没有这样感到自己被尊重过、没有这样诗意地回忆过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岁月,她们由此非常感激杂志给予她们的情感满足。自此,稿源猛增,不仅仅大大地提升了杂志的亲和力,受到读者的拥戴,也成就了我在她们心目中杂志化身的形象,成为了她们心中的亲善大使。
综上所述,有魅力的编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作者心中具备了“偶像效应”:无需阅读其内容,只需要一看责任编辑是谁,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内容一定耐读,一定有意义;只需要知道是谁在约稿,就会想我应该努力地去写稿,不要辜负这位编辑对我的期望;只需要知道是哪位编辑在编辑自己的稿件,就觉得是一份幸运,甚至是一份荣耀;只需要听到这位编辑或者看到这位编辑的意见或建议,就会想与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于是,就成为了永远的朋友。
无论是一份报纸、一本杂志,还是一个栏目、一个网页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其实是编辑的魅力。为此,要求编辑人做一个有魅力的编辑,较之“优秀的编辑”这个词看起来虽然没有职场上所要求的严谨与全面,但似乎可以这样说,如果成为了一个有魅力的编辑,他的优秀应该可圈可点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更让人感到职业带上了诗化般的美好。
其实“一个有魅力的编辑”来自于一个读者对本人的评价,本人深为自豪。本人只是一个护理综合期刊——《当代护士》的编辑,但犹如契科夫所说:“大狗有大狗叫的权利,小狗也有小狗叫的权利,让大狗叫去吧,小狗们尽管放心大胆地叫,关键是要叫出自己的声音来。”于是,就立志把做“一个有魅力的编辑”作为自己编辑生涯的职业铭言。
时至今天,我在编辑这个行当已经做了接近20年,回首过往,觉得应该把这个铭言奉献出来,由此来谈谈“一个有魅力的编辑”的编辑魅力。
魅力,在词条里解释为“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但本人认为这个词条“主要定格于人”,有着不完善的一面。应该说是“通过人的表现而展示的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注意,“表现”与“展示”这两个词汇,说明的是如果没有通过事物,没有具象的状态与动作,人的魅力难以展现。
在此,我也无意论证魅力为什么充满着如此的变量,那应该是美学范畴研讨的论题,只是就编辑的魅力展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怎么样拥有编辑的魅力展开探讨。
永远充满激情
有魅力的编辑永远把充满激情排列在第一,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没有激情的人,一个连自己都勃发不了情绪的人,怎么能够去感染或者去渲染别人的情绪呢?
看到一篇稿子、一个标题或者是一个策划选题,“好!”、“不错!”这样的评价通过一个编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脱口而出,这就是激情。激情是号角、是鼓点,展示着即将开始的行动。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接下来将是编辑自身潜在的编辑才能的爆发,而由此编辑出来的作品,肯定带有浓烈的感染力。
曾经收到一篇出自于一个小护士的小稿件,说的是一个怀孕多次而未成功的妇女,为了成为母亲提前住在医院里保胎。十月怀胎,这位准母亲必须有半年多的时间躺在病床上,这的确没有什么意思,但这位母亲却一边抚摸着腹中的孩子一边对小护士说:一天一点希望。
稿件的文字很稚嫩,而且语句并不流畅,但我在那一刻起,突然一激灵,“一天一点希望”,好句子,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一篇题为《一天一点希望》的卷首语。其后,这篇卷首语还被转载到一本文摘刊物上去了。
一个有魅力的编辑,必须充满激情,但激情不能如灵感的闪光那样只一瞬爆发,而需要坚持与延续。
我曾经在一篇来稿里发现了一个护士与法官在打一场官司,起因在于法官执行任务的时候喝醉酒了到医院治疗,霸道的行为导致了一个不信邪的护士与之较量。本人在那一刻,也觉得这是一篇能够产生许多思考的文章:不正之风,医疗纠纷,民告官,法律的公正等等。于是在编辑的同时,做出了后续报道的准备。
后来此文章被几家报纸转载,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在伸张正义之中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其实在后续报道之中,有着种种的艰辛,为这个报道,为这场官司,我一直坚持了整整8个年头。
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如果不是激情的力量,一个人不会有这样的坚持。
有着伯乐的眼力
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的,编辑的第一角色应是“搜猎者”。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是第一功能。
对事物有着职业的敏感,是一个编辑最基础的素质,但有眼力,一眼就能够在一大堆的稿子里准确判断出一篇稿件的价值,这绝非等闲之辈。敏锐的眼力与教育背景、思想素质、学识积累、生活修养、工作习惯等因素有关。我甚至认为,有眼力,甚至可以上升到“编辑的天赋”这样的高度。
我认识一个资深编辑,在他未做编辑之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改作文,其他的老师尤其是年龄大的老师,一个钟头能够改6到8本就很不错了,可他一个钟头改20本以上,且都点出了错别字句,作了眉批、尾批,还做了批改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评点。这就是眼力,一目十行之时就能够发现文章的优劣之处。为此,我认为这个资深编辑有着编辑天赋,先天就是当编辑的料。
眼力的功夫,即你能先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这可以粗略地概括为:眼力,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判断力对做新闻的编辑尤其重要,是非不明,往往会颠倒黑白、误导读者;新闻价值判断不准,则会错失报道良机。洞察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且要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好眼力才会催生好选题、好策划,才能引领读者。
除了发现好文章、好的选题需要眼力外,发现作者更是需要好的眼力,拥有一批好的作者,编辑便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自己的编辑任务。
黑龙江有一个叫燕茹的作者,最初的几次来稿都被忽略了,但我却发现,作为一个护士,她在描述护士生活时构架故事的能力比较强,且富有有生活经验,只是文字是略显青涩,于是开始着力培养她。迄今她已经连续几年在我们杂志做长篇小说连载,她的名字让广大护士读者耳熟能详,其作品已经成为了读者急切地盼望读到下一期的内容,不仅如此,她还成为了黑龙江的签约作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是在呼唤一种眼力。作者、编辑、读者是一个三元关系,有魅力的编辑热情、真诚,具有发现和扶持新作者的眼光之外,还需要有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的善良之心。许多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编辑在其荣誉的背后真诚地为其祝福,且默守着其无私奉献的操行,这样的编辑魅力更让作者生发出感激与尊敬的内涵。
如同孩子一样纯真、好奇
无论你是初出茅庐,还是阅人无数的编辑,保持一份孩童一般的好奇,既是敏感的来源,也是激情的显现。一个对事物没有孩童一般好奇、纯真的人,怎么能够发现各种事物存在的美好或者缺陷的意义呢?
所有的人都喜欢新鲜的事物,你所编辑的文章、你所策划的选题有着新鲜度,无疑,能够首先吸引到读者的眼球。无疑,这些新鲜的东西来源就是在编辑好奇的目光中得以甄别,得以推广。
早在1999年,我看到了网络化生存对当今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再造,于是就提议开设了“天使在线”的栏目,公开编辑的QQ、MSN与读者进行网络对接。这样为那些下班后在互联网里漫游的小护士们提供了一份自由自在谈天说地的栖息地,也使得我们的杂志更加贴近了社会、贴近了读者。
有魅力的编辑会力求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想全知道。所以,具有孩子那样的纯真无邪,才能永远充满欣喜、永远充满激情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丰沛的文化底蕴
所谓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岁月与经历的产物,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与研读、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底气的产物。
充沛的人生阅历是有魅力的编辑的必然条件,一个初出茅庐的编辑或许会发现一些好的选题,但是深度与大气必须是岁月的历练,从而进一步彰显其魅力:对事业执著、对工作投入、对人生淡定和宽容,言谈举止才会透着知识与学问。
有人把编辑称为“杂家”,的确,做好编辑,知识面必须要宽。作者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专长,但在他的本行以外,往往可能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面对学科越分越细的今天,编辑的这种知识广博的职业修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编辑发现和改正原稿中种种常识性、知识性的错误,以及辨别是否把过时的、常见的东西当成某种新发现、新观点等。
编辑的功能除选择性,就是加工性。所以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误人子弟,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是不道德的。
要知识面宽广除平时的积累,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撷取新的、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
我曾经收到过一篇一个美籍中国护士谈中国护理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因为在中国做过护士,对中国与美国的护理状况比较得很充分,但是由于本人在护理临床具体操作知识上比较生疏,不敢轻易做这个选题。
于是我便深入到医院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与调查了解,二者的孰优孰劣,了然于胸,从而产生了出了策划做《中国护理怎么了?》的专题讨论。科学就是科学,而科学就是在思辨中发展的。结果是这场讨论延续了一年之久,触动了一些高层管理者的神经,使风平浪静、墨守陈规的护理界产生了一些波澜,为中国护理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曾经离开了编辑岗位有一段岁月。而重新回到编辑岗位的时候,感觉应该再多一些有生气的栏目。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年,各路媒体无不在渲染这个命题。我随即开设了“我这三十年”的栏目,并且到医院走访那些30年护龄的护士。
在座谈的过程中,很多人热泪盈眶。说面临离开岗位的她们,从来没有这样感到自己被尊重过、没有这样诗意地回忆过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岁月,她们由此非常感激杂志给予她们的情感满足。自此,稿源猛增,不仅仅大大地提升了杂志的亲和力,受到读者的拥戴,也成就了我在她们心目中杂志化身的形象,成为了她们心中的亲善大使。
综上所述,有魅力的编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作者心中具备了“偶像效应”:无需阅读其内容,只需要一看责任编辑是谁,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内容一定耐读,一定有意义;只需要知道是谁在约稿,就会想我应该努力地去写稿,不要辜负这位编辑对我的期望;只需要知道是哪位编辑在编辑自己的稿件,就觉得是一份幸运,甚至是一份荣耀;只需要听到这位编辑或者看到这位编辑的意见或建议,就会想与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于是,就成为了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