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l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制剂能补充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与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在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
  1.胰岛素制剂应置于避光阴凉处保存,最理想的方法是放在冰箱内在2℃~8℃之间保存,切忌冰冻或过热。应在注射前半小时由冰箱取出;达室温状态后注射。冷的胰岛素将影响吸收,引起局部反应,并有导致注射部位脂肪萎缩的可能。
  2.胰岛素有多种制剂,注射前应注意药品质量、有效期、效价。抽取胰岛素的量要准确无误,每天按规定时间注射。要注意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的配合。
  3.胰岛素注射抽取药液前,应将药瓶反复颠倒几次,使悬浊液混匀;但严禁强力振摇,以致产生泡沫造成抽取药量不准。
  4.胰岛素注射时刺入皮下组织,推药前应回抽针栓,无回血时方可推注,以防误入静脉内引起低血糖反应。注完药液后,压迫针眼2~3秒,但不可按摩。
  5.人们通常在三个部位注射胰岛素,即上臂、大腿及腹部。其中在腹部注射吸收最均衡,其吸收迅速。在注射时可多个部位循环使用,不应短时间内在同一注射点多次注射,尽量减少组织损伤、肿胀和皮下脂肪萎缩。
  6.胰岛素给药时,注射部位可能有红肿、痒或发热等局部过敏反应,通常数周后可消失,不必惊慌。
  7.使用胰岛素治疗期内不应随意中断治疗,调整胰岛素用量、更换胰岛素的剂型和品种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病情失控或发生低血糖反应。
  8.胰岛素治疗期内,注意监护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观察低血糖反应。一旦出现疲乏、思睡、软弱、出汗等即给予食物,可饮糖水、果汁等,如30分钟内未缓解或加重时,应与医生联系。患者外出时应准备些糖果、饼干,并随身携带疾病卡,以便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
  9.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10.要经常检查血糖、尿糖、酮体,以确定与调整胰岛素剂量,注意剂量个体化。教会患者验血糖方法等治疗常识。
  除了胰岛素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血糖水平,不能把血糖的波动仅仅归咎于胰岛素的注射剂量不当。影响血糖的因素有: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进食的数量及种类,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等。因此,要按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要求,定时、定量进餐和运动,额外增加运动量时应加餐。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借鉴古今中外刑事立法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规定,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与我国的实际,着眼于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提出了自
<正>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藏地方,逼签不平等条约,强行在我西藏亚东等地设置商务机构,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并以“商务”为由,进行侵略活动。1936年,英人又在拉萨强设“代表团”,加紧侵略扩张,并挑唆西藏地方少数人叫嚷“西藏独立”。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势力才被最后驱逐出去。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英国在藏机构及其活动作一论述。
<正> 当我们阅读古藏文文献时,常常会遇到不少文字障碍,一般人笼统地称之为“古词语”,但细分起来,它们的情况不一。一部分是古今语音演变造成的歧异,但有规律可寻。如:当时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k、t、t、p、ts、与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k、t、t、p、ts在有些文书中,可以互换,即
580 m长钢筋混凝拱桥需爆破拆除。大桥是钢筋混凝土建造,拱肋采用箱型截面的砼箱形拱桥,经多次加固,桥墩最大体积1200 m3,桥面到墩角最高33 m,拱箱壁为薄壁结构。因传统钻爆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日服食小量枸杞,有助于降低老年退化性黄斑发生的机会。
小儿肥胖分两种,一种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代谢性肥胖,需要明确诊断,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另一种是营养过剩引起的单纯性肥胖,亦称为肥胖病,属于"现代文明病"或"富贵病"的范畴.世
文章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的特点,阐述了构建体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学习的涵义、定义,对模式的架构、产生的心理问题等
去宁波探亲,在江东区结识一位郑阿婆,今年91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爱说爱笑,胃□也很好,走起路来步履轻盈,顶多70多岁的样子,街坊邻居都称她"长寿阿婆".郑阿婆的身体与精神之棒
<正>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化革命的任务,已经发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为了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寻找新的市场。象中国这样的广阔市场,便自然地成为他们觊觎的目标之一。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把他们在印度生产的鸦片,畅通无阻地输入中国。当时英国议会在辩论是否出兵中国时,尽管有许多议员认为这是“恶
体育课程“物化”现象的出现源于鲜明的物质、经济利益交换的社会根源,也源于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教育根源。彻底消除体育课程中的“物化”现象所需要的是“人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