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临床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10 mg/kg)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20 mg/kg),每组8只.采用子宫内注射苯酚胶浆剂建立CE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干预14 d后取大鼠子宫组织,经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IL-1β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生、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IL-1β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CE大鼠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1β和MMP-9的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尽管其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其死亡率仍高居不下.究其根本,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是肺癌预后差及生存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其中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包括了上皮间充质转化、新生血管或淋巴管、癌细胞存活、外渗并在远端部位增生等阶段,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尚未清晰明了.现总结近年来有关肺癌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现状并作一综述,以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文章以用户行为为切入点去驱动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并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这两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与流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明确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痛点和兴奋点,再对行为进行分析与设计来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以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文章基于此研究思路构建了多方法获取与分析行为因素的流程模型,用于驱动和优化用户体验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