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先秦说理散文探寻议论文写作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高中生在学作议论文时,多以授业者挑选的往年高考满分作文为学步之“邯郸”,可怜可叹:可怜学步者未得“善行者”之真传,可叹授步者未寻“善行者”之真功。授业者中对教材中精选的各朝历代之论说类文章只作句读之解、不探文法之妙者,往往而是。
  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达成目标早已沦落为对文句字义的“求实”翻译、对文本主旨的平面复写、对已有共识的静态义理的简单复述,不复探究如何让学生对作者的见识进行辩证认知、如何对论证逻辑进行剖析演绎、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斐然文采进行赏析内化。
  寻根式议论文写作教学,力图改变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买椟还珠的荒谬之举,希望在中国文学群星璀璨的古典论说类文本的日常教学中,探寻出一条适合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直行正道。本文着重例谈如何利用先秦说理散文进行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的实践。
  先秦说理散文乃中国论说类文学发展的童年期,陈桐生教授在《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中陈言:“先秦说理散文发轫于《尚书》的历史记言文,成型于七十子后学之手,最终在战国诸子百家学术争鸣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①无论是一言堂式的孔孟布道,浩气凛然的墨者力争,还是透着一种诡谲色彩的老庄譬喻,无不体现出思想火花的撞击。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才气纵横的说理散文激发学生碰撞思想、传授学生说理方法、提升学生论说语言的品位。
  一、始于有思考的主题对话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以“论士”开题,然后逐一论述“庸人”“士”“贤人”“君子”和“圣人”,文脉清楚,而论士主题一以贯之。它通过提问将论述引向深入。同类文章还有《礼记·礼运》《儒行》《孔子答季桓子》等。
  文胜质则史。在教授议论文写作方法之前,教师应传授的是一种辩证分析的思考方式。教师可以模拟这样一种主题贯通的对话形式,在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展开有思想、有碰撞的对话活动。例如在教授《荀子·劝学》篇时,笔者就“学而优则仕”为由头,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劝学”内涵进行讨论。
  课堂实录片段
  师:课前我们印发了严复译斯宾塞《劝学篇》节选和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劝学篇》节选,连同今日所学《荀子·劝学》,一共三篇。《论语·子张》篇有言:“学而优则仕。”比较阅读了这三部中外教育史上的劝学经典之后,你们对于“劝学”的目的有什么认识呢?
  生1:《荀子·劝学》提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认为通过学习最低目标是成为“士”,最高目标则是成 “圣”。所以我认为儒家所谓“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不仅仅是要把学习的目的定义为“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兼济天下”。
  师:其实,子夏在“学而优则仕”前还有一句话“仕而优则学”。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所以刚刚这位同学的理解可谓读出了荀子劝学的真正要义,即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
  生2:我以为儒家所谓的“出仕”还是在为“皇权”服务,而严复所译斯宾塞的《劝学篇》,旨在提倡“群学”,目的在于开启民智。这不仅是宣传“君权民赋”,还意味着将国家治理变成一门学科,号召所有人对其原理加以研习和探讨,等于是从根本上消解了“天赋君权”的神圣性,这其实是对儒家道统与治统的整体性挑战。
  师:学习者的主体身份改变了,学习的目的也斗转星移:自由的民权来自于高度的民智。嗅觉敏锐的张之洞迅速感受到了“启迪民智”的威胁:“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生3:张之洞虽不主张在这一时期劝学为民,但他的勸学也有历史进步意义。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守约”的主张,即“去芜存要”,此论点贯串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目的——“以致用当务为贵,不以殚见洽闻为贤”。先生还认为中学长于“治身心”而西学长于“应世事”,因此提出“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主张,其根本精神还是要在中西文化之间搭起一座连接的桥梁。通过中西结合而求得御侮的成功和中国的强盛。
  师:清代以降,学习的目的改变了,学习的视野也被打开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目的是在“不如夷”的背景下产生的,张之洞主张的学习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故章典籍,而是“政艺兼学”。
  李充《翰林论》曰:“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②主题贯通式的对话活动可以为学生日后在议论文写作时不游离主题作准备,为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做好准备,引导学生就一个论题,细切入、深挖掘。
  二、讲究有逻辑的说理方式
  逻辑意识的觉醒是先秦说理散文成熟的一个标志。《尚书》《国语》和七十子后学散文中虽不乏有条理的文章,但并未上升到形式逻辑的高度。墨子提出“类”(种类)、“故”(原因)、“悖”(矛盾)等逻辑概念,藏到“辟”(比喻)、“侔”(对照)、“援”(引用)、“推”(归纳)等论证方法。韩非子则提出了著名的自相矛盾说,诸子用这些逻辑思想审视论敌观点,也用它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可以说先秦诸子专题论文写作与发现逻辑原理是同步前进的。
  《公输》一文中,与楚王展开论辩时,墨子运用了“推”式反驳法和“譬”、“侔”等具体论式,让楚王承认攻宋是患有“窃疾”的不义之举。在对公输般进行反驳时,墨子运用归谬法指责公输般“不知类”。在与公输般的实战中,墨子运用了现代逻辑中称为蕴涵式的推理,论证了“正义”之名和军事实力都具备时,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更大。杨武金在评价墨家逻辑时说:“墨经逻辑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科学真理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③
  《公输》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并让学生分析论说文中的逻辑规律,提升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话题,引导学生对烛之武的谈判逻辑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将逻辑学运用到议论文写作的实践中去。   课堂实录片段
  师:对于一个小小的郑国,于“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竟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掩卷沉思,我们不得不叹服于烛之武逻辑严密的外交辞令。同学们能看出来这其中包含了哪些逻辑学原理吗?
  生1:我看出烛之武运用了逻辑学中的排中律。他站在“秦利”的高度上角度,入情入理地告诉秦王:灭亡郑国,秦获利远小于晋获利;灭亡郑国之后,对秦国而言,晋国变友为敌;攻郑与友郑,孰利孰弊,一目了然。
  师:不错。攻郑还是友郑,动机都在一个“利”字上。他首先运用逻辑同一律,喻之以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后再用矛盾律,说明秦晋联盟,各怀野心。
  ……
  生4:我们很钦佩烛之武老先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说秦师”之前,他先对郑伯发了一通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他不肯临危受命,似乎缺乏一点集体主义精神啊?
  师:也许烛之武年轻时不被重用的原因不是国君没有见识到他的才华,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当时的国君不能容忍一些意见相左的人在自己的统治集团内部。这样烛之武才被耽搁了这么久。这倒是让我想起了美国高考曾经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团体是否会比鼓励一致性的团体运作得更好?”同学们有何高见呢?
  生5:几乎每个团体都会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性。其成员必须在诸如决策如何制定、谁担任领袖、成员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这样的关键问题上保持一致。然而,当领导者鼓励成员之间的不一致和不同意见时,决策制定的质量反而会更高。文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11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外部的思想者在危机关头完全有能量帮助国家重新恢复安全。如果这个外部的思想者有朝一日成为了统治集团的一员,他还能不能保持独立思考,這就成为了集团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
  师:这位同学使用了“演绎推理”和“假设论证”,较为严密地论证了“鼓励不同意见的团体会运行得更好”这一主张。尽管有时候这样的不同意见会带来一些混乱和冲突,但不同意见的存在,能避免权力较大的强势群体犯错。
  萧统在《文选序》中有言:“论则析理精微。”④此言旨在说明议论性文体对于析理的要求很高。要想帮助高中学生在议论文中把道理讲清楚,老师就应该把逻辑学的知识武器交到他们的手中。
  三、欣赏有理趣的语言风格
  《战国策》创造了最煽情、最瑰丽、最奇诡的说理语言。纵横家最拿手的本领,就是揣摩天下大势,剖析错综矛盾,把握诸侯心理,然后运用铺张、夸饰、排比、譬喻等最富煽动性的手法,扺掌而谈。像 “苏秦始将连横章”“张仪说秦王章”等都是玮晔瑰奇的文章。纵横家为人行事多不可取,但他们却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第一流的说理美文。
  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先秦古文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纵横家的说理散文,赏析其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例如在讲解《〈离骚〉节选》的背景时,笔者介绍了著名纵横家张仪如何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的史实。并就“纵横家之纵横语”为话题,引导学生欣赏纵横家说理时所展现出来的瑰丽奇绝、敷张扬厉的语言风格。
  课堂实录片段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阅读了几则纵横家的论说片段:一则是陈轸为齐退楚的典故,一则是张仪说服秦昭襄王灭韩的说辞,一则是苏秦为赵合纵的说辞。请同学们例谈其语言风格。
  生1:在为齐退楚的过程中,陈轸只是跟昭阳讲了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就说服了对方,可谓四两拨千斤。纵横家主张“言有象”,他们擅长运用譬喻、引证寓言、使语言富有形象性。
  师:从现有资料看,“言有象”出自《鬼谷子》,这本书保存了许多对修饰言辞的认识。《鬼谷子·飞箝》中有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⑤ 纵横家主张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修辞策略。如《鬼谷子·权篇》所言:“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言;静言者,反而干胜。”⑥进退自如,纵横得宜。
  生2:张仪的说辞中有这样一段:“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他在这段话中运用了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宏,体现了纵横家敷张扬厉的语言特色。
  师:纵横家主观上崇尚“辩丽”,自然在游说实践中把“辩丽”作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张仪在揣情量权之后,着意修饰言辞,用充满诱惑力或慑服力的说辞,去打动对方。就《战国策》来看,纵横家的文采实在达到了战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生3: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苏秦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说服模式,一般是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分析利弊 ——以利导之。在肯定优势时,他喜欢运用夸张手法,渲染情境。在“苏秦为赵合从”这个语段中,苏秦以夸张的笔触对临淄进行了描写:“临溜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欧竿、鼓瑟,……家敦而富,志商而扬”,突出了齐都的繁华景象。
  师:这些“游士夸饰之词”,虽不尽属实,却体现出对语言艺术强烈的自觉追求,纵横家在修饰言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以语言艺术建造的文学大厦来说,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质胜文则野,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之前,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语言的欣赏品位。陆机在《文赋》中有言:“论精微而朗畅。”⑦先秦说理散文虽创作时期不同,但在艺术上有共通之处:内容上尽事理之精微.表达上则明朗而通畅。高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也要讲究这两点语言精神:精微者,不惟其难惟其是;朗畅者,不惟其易惟其达。
  结语
  用先秦说理散文作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典范,也要注意筛选。像《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虽将人物事件写得具体可感,但对推动说理文写作的意义不大。《礼记》之《曾子问》、《哀公问》以及被称为“孔子三朝记”的七篇文章,文中的论题也经常转换,像多主题的漫谈,也不能说是上乘的说理文。
  在文言经典文本的教学中如果缺少了多样学术能力的淬火和砥砺,也会间接导致学生的作文异化为语用面具下的 “人”、“文” 分离,并严重抑制着心智敏捷、思维缜密、擅长逻辑思辩的卓越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桐生:《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9页。
  ②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杨武金:《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1期第61页。
  ④[梁]萧统编, 李善注:《文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⑤⑥[战国]鬼谷子:《鬼谷子》,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⑦[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机动车行驶缓慢,以及由此造成的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状况这一现实,以北京为例,具体分析了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与道路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此外,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我国隐私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其原因除人们的认识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法律对此无完整的规范.隐私权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内容和
近年来,12k V固体绝缘环网柜在配电系统中得到了大力推广。为了实现可靠接地,在绝缘件的表面镀锌并可靠接地,发现绝缘件的电场分布发生较大改变。为了研究镀锌层对固体绝缘结
同志们: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地区公交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今天终于在温州如期举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
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收益,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社会公益性,创建良好的服务和品牌意识,
《礼乐记》云:"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的本意就是指音乐中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可使乐曲美妙动听,在文学艺术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昂立1号、盐水瓶、九鹿回、必原安神口服液中钾、钠、镁的含量.结果表明,昂立1号、盐水瓶、九鹿回、必原安神口服液中钾、钠、镁含量均较丰富
各位来宾、朋友们:今天,我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委托,向到会代表作<技术专业委员会2002年度工作报告>.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青岛公交集团属国有大型企业,现有员工13700余人,各类营运大公共汽、电车3100辆,出租汽车800辆,营运线路135条,线路总长度达2800余公里,年客运量达5.3亿人次,客运收入达5亿多元。集团公司共拥有21个营运生产及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高度概括的短文,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的作用是为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此外亦为制作二次文献提供了方便。因此,在写摘要时应注意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