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是一种收获5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xim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什么永远比说什么重要。”相应的,走过去,经历过,永远比原地徘徊,纸上空谈来得真实。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正经历过?而那些经历过的,无一不获得了成功。
  众人都知道吴承恩的著名小说《西游记》,这个故事取材于玄奘的一本《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玄奘从大唐到天竺一路的见闻,成了研究古印度佛教和中国唐代风土人情的重要典籍之一。而这本佛学经典,便源于玄奘的经历。他敢于从长安走出来,独自带了一行人奔赴遥远的古印度。若是他一开始就泯于世俗,不愿去经历那一切,那么不只是《大唐西域记》的湮灭,《西游记》也无从谈起,更是中华文明的损失。
  再谈及一位相似的人物,著名的女作家,一生流浪不羁的三毛。这个传奇的女子,只身一人独闯撒哈拉沙漠,写成了一本本独特的著作。这也是经历所给予她的,无论是沙漠壮阔的景象,还是她心境的蜕变与成长,都美得惊心动魄。
  上述两位大家的经历自然是我们常人目前所不能及的,但这不代表经历就必须走得很远,做一些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即使是常人,也能经历不一样的生活,收获生命中的美丽。
  阿娟是我搬家前的邻居,高考考得不尽如人意,她就放弃了复读,提出要外出打工。再后来,听别人说阿娟去了南方,做过洗菜工,刷碟子,发传单。她是个能干的女孩,在南方经历了诸多困难也不曾放弃,最终,凭借自己丰富的市场经验,阿娟当上了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
  再拿阿娟比前些年出现的连打鸡蛋、切黄瓜都不会的“高材生”们,我也就只能感叹一声:“经历还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啊!”
  只读了万卷书,却不会行一里路,这不是中华学子的悲哀吗?学习,固然是收获的快捷方式,却也不要忘记了经历也是一种收获。
  点 评
  这是一篇难得的议论形式的好文章。文章论点即是“经历是一种收获”。文章首段就肯定了经历的重要性,紧接着列举了“玄奘”和“三毛”的事例,阐述了他们的奇特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的意义,也就是收获,第三步是列举了身边人“阿娟”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是会有所收获的,第四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拿“阿娟”和“高材生”们进行对比,告诉读者:只会读万卷书,不能行万里路是不行的。最后,得出论点“经历是一种收获”。文章由名人写到普通人,由个人写到了中华学子,环环相扣,结构缜密。
  作为一名初中生,能在考场上选择议论文去写,这本身需要一种勇气。但作为议论文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深邃独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董云)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用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是江苏、浙江一带农民典型的穿戴特征,淳朴善良、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安守本分是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群像,意味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来探讨小说主题的
佳作出炉  五月的槐花格外香。  门前的大排洋槐和着清晨碧蓝的天,清澈的小河,还有树下饱满的油菜籽,雪白的萝卜花,真是城镇里难得的一片风景!  槐树下,我与妈妈站成了画中人——妈妈拿起长长的竹竿,轻轻一钩槐树枝,那一穗一穗的槐花便乖巧地俯身到妈妈的怀中。一阵微风吹来,几滴水珠从树叶上滑入衣襟,我不禁打了个激灵。不知是露珠还是汗珠,一股细细水流顺着妈妈的脸庞流向脖颈。可她却似浑然不知,长长的手指一挑
一、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位署名为“烦恼的女孩”的同学在给一位心理专家的信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发觉自己对“性”这个字眼越来越敏感。每当看到有关“性”的书籍时,我总是退避三舍,在与男同学分组的活动中,我也离得远远的,甚至在走廊里见到男老师,我的脸也会像火烧云一样烫得通红。每当别的男生多看我几眼时,我就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喜欢上我了?现在,我的成绩还算可以,在班里排前十名,可由于我整天胡思乱想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
一名初三的学生琳琳给笔者来信,诉说最近学习压力特别大。临近中考,她很想利用最后几个月的时间做好备考冲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记过没多久就忘记大部分了。她很着急,父母和老师也没有好办法。她很困惑:难道自己的记忆力真的不如人吗?这里,我想对琳琳以及与琳琳有类似问题的同学说几句:  最重要的是你千万别灰心,你遇到的麻烦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这种困惑,而且越是着急,记忆
作为教师,我曾不止一次地教过比尔博姆的《送行》,每次都中规中矩,按照“教参”上的提示传授“课文分析”;作为读者,我也不止一次重读《送行》,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面前,我常常迷惑于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谁的送行更真实?勒罗,还是“我”?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理由:  第一种,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比“我”的送行更真实;  第二种,勒罗的眼泪是虚假做作的,无法同“我
读到丁立梅的散文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原还打算悠着点,一篇一篇地,慢慢地读,结果,双休日两天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是细品慢嚼地精读,不是走马观花地粗读,两天时间,我几乎没有做其他事。她的散文很美,有一种让人抑制不住地读下去的冲动。就算是一些之前在报刊上读过的文字,也忍不住还要再读一遍。她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如饮佳醪、欲罢不能的快感。她的文字,是纯美到极致的一种美。丁立梅,她的文字成熟了。 
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嗅一缕扑面的芬芳。我倾听着大地的脉搏,崇敬之情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原来,对那田野的爱啊,我不但可以拥有,而且一直拥有。  夕阳的光将河面妆成淡雅的薄媚,我踏着树影来回于这条乡间小径。正值农忙,田间的喧闹之声不绝于耳,细碎的稻粒于黝黑的土地中迸裂而出,一捆捆整齐的稻穗把田野染成一片金黄。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多大关系。我所了解的它们,也不过是剥去粗糙的外壳,在透明的瓷碗里晶莹闪亮;也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作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大量的汉语实践活动,能够直接接触汉语材料,掌握汉语使用规律,因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非常适合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在作文教學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积极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贴近课堂,使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这片大地,我或许是最平凡而渺小的生灵了,但这里也是我的舞台。谁说草,没有属于自己的光彩呢?  风毕竟不会留情,雨亦是纷繁落下,但这恶劣天气,压不住我的从容。我轻摆叶片,顺着雨迎风而舞。我的确弱小,但我拥有智慧,每当雨裹挟凶猛的气势朝我当头砸下,我虽无法直面迎上,但我可以俯下身姿,而后缓缓挺起身子,昂起头来。随着风雨,我可以摆动腰肢,一展我的娉婷身姿,一场风雨是一首曲,我优雅而从容地舞动,不为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