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江经济带,湘江新区吹响“集结号”

来源 :金融经济·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ezhang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十二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5月24日,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湘江新区授牌,标志新区建设正式全面启动。
  七年磨一剑,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华丽嬗变为今天的中部首个“国字号”新区,湘江新区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上升国家战略的湘江新区究竟“新”在哪里?新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又在哪?
  7月8日,记者来到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进行采访,探寻这一系列的奥秘。
  生态型新区崛起湘江西岸
  湖南湘江新区的前身是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6月,作为“两型”建设“试验田”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横空出世。2014年6月,经湖南省委研究同意、省政府批复,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正式更名为湘江新区,并开启了申报国家级新区的征程。
  从科学决策到起步壮大,从规划申报到正式获批,湘江新区走过一条不寻常的探索实践、跨越式发展之路。
  七年来,新区抢抓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坚持规模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迅速补齐了城市发展滞后、发展载体不强的短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产业支撑不断夯实,对外影响力明显扩大。
  来看一组数据: 2008年以来,湘江新区(规划范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8000亿元,保持了年均13%和27%的增幅,经济总量占长沙市的三分之一,湖南省的8%。
  2014年,新区(490平方公里范围)地区生产总值970亿元,同比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同比增长20.3%;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工业总产值2110亿元。
  这些数据就是综合实力增强的实证。
  这七年来,湘江新区城市承载功能极大提升,投资500多亿元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水电气讯和教科文卫等项目300多个,拉开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框架,形成了180万人口的城市承载能力,具备了大规模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基础条件。
  高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思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迅速跟进,共引进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60余个总投资800亿元,拉长了长沙湘江西岸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余个,总投资1200余亿元。
  “打造两型社会标杆、建设高端品质新城”,重点推进的核心片区建设,让湘江西岸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之前“无梅无溪无湖”的梅溪湖,是一片低洼的滩涂地,如今已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生态宜居国际新城,3000亩的湖面让这块32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了水的灵动,2012年11月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1月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
  之前“灰头土脸”的老工业区滨江,如今已是宜业宜居宜游的金融商务新城,6.7平方公里的辖内已聚集10个金融机构总部、3个大型城市综合体、3个滨水特色商业街区、2家五星级酒店、11个高端住宅项目。
  曾经“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沼泽地洋湖,如今已是“绿水青山带笑颜”的低碳生态新城;曾经让蓝天蒙尘的坪塘老工业区正在蝶变为世界一流的大王山旅游度假区……
  七年的筚路蓝缕,七年的砥砺前行,“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战略意图正在实现,“再造一座长沙城”的纸上蓝图步步变为现实。如今,新区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35万,推进长沙形成了“一江两岸、东提西拓”的城市新格局。
  在一片片黛山碧水中,一个生态型新区崛起在长沙湘江西岸。七年来,湘江新区先后实行了生态环境资源补偿、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土地整治、污染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财税七大政策,相继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机制。
  经过七年的两型探索、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湘江西岸这片昔日的沉寂、荒凉之地,已逐渐蜕变为 “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发展热土。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正是对长沙城市格局变化的生动写照。
  一座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创新之城、品质之城,正在崛起。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核心增长极,就在这里!
  核心在一个“新”字
  5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湖南湘江新区总体方案》,明确湘江新区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为新区建设发展绘制了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两走廊、五基地”的总体格局,六大重点任务,十年发展目标,这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新的起点上,国家级新区该如何发展?
  既为“新”区,切忌新瓶装旧酒,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湘江新区,核心就在一个“新”字!
  新区是一块肩负发展转型、业态升级、理念升华重任的“试验田”、“示范区”,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来推进,体现新的特色优势,发挥新的更大作用,探索新的改革经验。
  打造“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宜居宜业的新家园”,这就是“新”之所在。
  “三年有模样,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在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好做足做实“新”字文章,充分彰显规划建设的新理念、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新突破、精心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形态、着力打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全面展示干事创业的新作为。
  湘江新区的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到着力点、打开突破口。这个着力点和突破口就在湘江西岸。从资源禀赋来看,这里有45公里长,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宝贵岸线资源;从经验借鉴来看,依水而居的城市都有其靓丽的滨江特色,比如莱茵河、塞纳河及上海黄浦江,滨江景观富有魅力;从发展现状看来,湘江两岸的规划建设虽然逐年在提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完善空间很大。   国家授予了湘江新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这既是国家赋予新区的重大任务,也是提速新区发展的原动力。未来三年,湘江新区在行政管理、国土管理、多规合一、产城融合、投融资、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示范等十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依次铺开。
  创新融资模式,夯实资金保障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往往是最重要的要素。湘江新区的建设发展,也面临这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融资中心介绍,新区通过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扩大了政府平台投融资功能,成功破解了资金筹措这个难题,保证了建设资金需求,防范了债务风险。数据为证:截至2015年5月,累计取得动态融资880亿元,累计偿还贷款本息650亿元,融资余额280亿元;管委会系统资产总额680亿元,整体负债率41%,实现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庞大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做到债务风险可控?新区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其一,创新融资体制。在融资方面,湘江新区管委会采取“大法人制”,管委会的直属公司统一由融资管理中心负责融资,融资管理中心与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合署办公,既保证了资金需求又实现任何负债有资产支撑、有收益来源。通过统一土地收储出让管理、统一融资牵头人、统一资金调度整合、统一板块规划产业布局这“四个统一”,对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统一管理,有效化解防范了债务风险,增强了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二,创新融资操作。2011年面向国内外公开招募引入方兴金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推进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的建设,这种本质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丰富了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的需求。2012年以来,新区融资方式积极转型为“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积极对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基金市场、信托公司等机构,用好间接融资、政策融资的政策渠道,多元拓展创新直接融资手段,有效改善了融资机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三,拓展融资新渠道。设立了城市发展基金,2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合作方在6月底已确定;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多种金融产品,形成“小基金+大信贷”的形式;运用产业项目与社会资本进行PPP合作。
  其四,战略布局金融产业。长沙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先后参股先导农村商业银行,成为该农商行第一大股东;初步布局证券行业,为方正证券第十大股东;开始涉足保险行业,是湖南第一家法人保险机构——“吉祥人寿”保险公司第二大发起人股东。目前,已初步完成银行、证券、保险联动等金融平台战略布局,完成金融产业投资10亿元,为打造金融控股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根据《湘江新区总体方案》要求,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开展综合金融试点、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南湘江新区这艘“国”字号的大船,正承载着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集聚新平台,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培育沿江开发开放新支点,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扬帆远航!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的结合,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政府是城市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因此土地财政对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东西部城市比较为重点,对土地财政和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关系提出四点理论假说:第一,土地出让面积的增加会提高城市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第二,土地出让面积的增加会降低城市非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第三,西部地区土地出让面积对城
期刊
摘要:中小企业是乌海市经济的主体,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 从中小企业自身、金融机构、体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目前乌海市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融资问题, 最后提出了详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乌海市  一、融资对乌海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乌海市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三千多户,成为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保持社会安定的“稳定器”。随着乌海地市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来研究西部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后产生的问题,运用可行性分析和马克思地租理论原理来分析土地经营流转状况,根据在渭南市大荔县的具体调查及研究,对当地所产生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的分析。结论:得出研究土地流转的意义:为更好的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解决当前土地流转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促进现在农业蓬勃发展,解决土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  关键词: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
期刊
摘要:本文以“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依据创新能力的差异将内地九省划分为两类地区,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高、低创新能力地区溢出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就三种不同层次的专利申请量而言,对于高创新能力地区,FDI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对于低创新能力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晋商创造了“汇通天下”的商业奇迹。其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其辉煌业绩的基础,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是晋商自创的身股制度。它是晋商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晋商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展现身股制的产生与成熟,并将系统分析其激励绩效,希望可以为现代企业的激励模式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晋商;身股制;制度变迁;激励  一、晋商身股
期刊
摘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商业银行在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提高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和巩固银政关系等方面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显性及隐形的风险。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督、采用银团贷款方式、优化贷款结构、证券化市场化平台贷款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等相关控制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一、地方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广东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然而,由于政策、市场及企业多方面的原因, 资金短缺是番禺区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本文剖析了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番禺区;融资  一、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
期刊
一、娄底市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风险特征  娄底为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以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重化工业城市。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下,娄底市中小微型企业既有公司治理缺陷、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共性风险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娄底市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风险共性  一是公司治理缺陷。以家族企业或者家庭作坊模式存在,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银行贷款的偿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实际
期刊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是湘西北通往鄂、渝、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全县辖32个乡镇,总面积2107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农户21万户,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澧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农业在GDP中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农业发展空间很大。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加上银农信息不对称,农民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至20
期刊
摘要:KMV模型在商业银行度量上市公司信用质量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由于KMV模型是根据美国市场情况开发的,更适合一些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国家,我国在引进KMV模型时,将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本文认为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不同,会影响到其违约点的选择,从而通过对ICB行业划分中的基础材料、工业、消费业进行样本验证,当违约点依次为流动负债加40%、70%、10%的长期负债时,KMV对上市公司的信用质量甄别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