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以课本为依托,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以课本为依托,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开展比较研究
学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他的另一篇小说《山地回忆》,课堂上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研究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的两篇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同为写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却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情,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课前发给学生苏辙《六国论》的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苏洵苏辙父子两人在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有何不同。当然苏洵的《六国论》也可以和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相比较,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比较点,为学生引好路。
适合做比较阅读的文章问题集中,体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但又出现了文章其他方面的学习被边缘化的问题。对文言文来说,不是基本的字、词、句落实不够,就是耗时过多,冲击了教学进度。如果能从教材本身寻求出理想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我觉得是上策。
二、开展专题研究
学完鲁迅的《阿Q正传》后,我为学生确立了一个专题——“从小说人物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鲁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其后,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课后备组参考小说集《呐喊》进行研究,两天后的课堂上再组织交流。
对于专题研究,我们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学生得出的结论或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研究的过程则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要为学生确定一些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
三、开展问题研究
我们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经过分析,认为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地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②“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③“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预习时。我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畅所欲言、言之有物,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开展拓展研究
学习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时,我尝试引入《曹操与杨修》校园专题网站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浏览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网站的“学海无涯”板块为学生准备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多部史书和小说中的相关记载。课堂提出问题:早在京剧剧本之前,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就已经家喻户晓了,那么请你参考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中的材料来回答,这些记载和剧本的记载有何异同呢?《曹操与杨修》是一个被重新讲述的故事,剧本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新意?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比较来领悟。学生对杨修的故事虽然已有耳闻,但哪些传统史书和小说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记载,具体细节如何表述等,学生往往似是而非,而比较中最重要的就是翔实和准确。专题网站中的“学海无涯”部分提供了丰富、方便和快捷的信息资源,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学生在比较资源和文本的同时,也培养了筛选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剧本塑造的是两个既伟大又卑微的灵魂。剧评家也指出,新编历史剧缔造了西方麦克白式的曹操。比较而言,传统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正如鲁迅所言,在写人方面,颇有缺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的鼓角争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可以在英雄悲歌中反观自我人生,并在论坛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老师也常常选择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互动交流都得到了保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以课本为依托,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开展比较研究
学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他的另一篇小说《山地回忆》,课堂上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研究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的两篇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同为写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却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情,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课前发给学生苏辙《六国论》的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苏洵苏辙父子两人在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有何不同。当然苏洵的《六国论》也可以和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相比较,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比较点,为学生引好路。
适合做比较阅读的文章问题集中,体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但又出现了文章其他方面的学习被边缘化的问题。对文言文来说,不是基本的字、词、句落实不够,就是耗时过多,冲击了教学进度。如果能从教材本身寻求出理想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我觉得是上策。
二、开展专题研究
学完鲁迅的《阿Q正传》后,我为学生确立了一个专题——“从小说人物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鲁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其后,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课后备组参考小说集《呐喊》进行研究,两天后的课堂上再组织交流。
对于专题研究,我们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学生得出的结论或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研究的过程则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要为学生确定一些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
三、开展问题研究
我们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经过分析,认为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地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②“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③“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预习时。我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畅所欲言、言之有物,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开展拓展研究
学习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时,我尝试引入《曹操与杨修》校园专题网站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浏览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网站的“学海无涯”板块为学生准备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多部史书和小说中的相关记载。课堂提出问题:早在京剧剧本之前,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就已经家喻户晓了,那么请你参考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中的材料来回答,这些记载和剧本的记载有何异同呢?《曹操与杨修》是一个被重新讲述的故事,剧本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新意?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比较来领悟。学生对杨修的故事虽然已有耳闻,但哪些传统史书和小说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记载,具体细节如何表述等,学生往往似是而非,而比较中最重要的就是翔实和准确。专题网站中的“学海无涯”部分提供了丰富、方便和快捷的信息资源,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学生在比较资源和文本的同时,也培养了筛选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剧本塑造的是两个既伟大又卑微的灵魂。剧评家也指出,新编历史剧缔造了西方麦克白式的曹操。比较而言,传统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正如鲁迅所言,在写人方面,颇有缺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的鼓角争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可以在英雄悲歌中反观自我人生,并在论坛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老师也常常选择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互动交流都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