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胀气的科学与自治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p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噗”的一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齐齐射来的眼光令你尴尬万分,这“气”从何来?为何要在此时不争气地“跑”出来?
  日常门诊中,因为多屁而就诊的病人并不多,但经常会遇到病人讲腹胀。腹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水、巨大囊肿或肿瘤的压迫和牵扯,甚至肥胖者腹壁脂肪的堆积……均可造成腹胀,但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胃肠道胀气,这胃肠道胀气就与多屁有关。研究表明,许多自述腹部胀气的病人,体内产气并不过多,胃肠道中的积气也不多于健康人,这很可能是一种胃肠道的异常感觉。
  “气”从何来
  胃肠道内的气体,主要有随吞咽动作咽下的气体、肠腔内产生的气体和从血液弥散到肠腔内的气体等三类。人在吞咽或讲话时,总会有一些气体从食管进入胃,积少成多,每天的总量可达数升。这部分气体是胃肠道内气体的主要来源,立位时易排出,卧位时则不易排出。肠腔内产生的气体是糖类和氨基酸受细菌分解后的产物;从血液弥散出来的气体种类则随局部压力差而定。
  从化学成分上看,氮气主要由吞咽和血液弥散而来,分布于全胃肠道;氧气在结肠中浓度极低,可被需氧菌迅速利用;氢气是由结肠中未被吸收的豆类、某些糖类经细菌分解所产生;约1/3的正常成年人肠道可产生甲烷,系由产甲烷的细菌利用氢气生成,与摄入食物种类无关;二氧化碳存在于全胃肠道,来源于胃酸(盐酸)与碳酸氢盐的中和反应,也可由某些糖类、豆类、脂肪酸经细菌作用后生成。可见人体胃肠道内的气体“五花八门”,以上5种气体占胃肠道内气体总量的99%。
  有来有往,胃肠道内的气体也是如此,否则积在体内,排不出去怎么办?一般认为,胃肠道内气体的出路,一是嗳气,二是放屁。
  一般来说,正常人胃内积气有20~80毫升,一次嗳气即可全部从口内排出。进入胃内气体过多,以及使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食物(如洋葱、西红柿、薄荷等)、药物(如阿托品、颠茄、654-2、心痛定等),均易引起嗳气。饭后轻度嗳气属正常现象,不要害怕。
  放屁在医学上称“排气”,国人文雅称之为“虚功”。健康人进食普通饮食后,每天平均放屁14次,每日放屁排出气体平均约600毫升(200~2 000毫升)。排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氢气、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等。一般来说,这些气体并不臭,加之每次放屁排出的气体量也不是很多,因而人们多不自知。屁的臭味,最新研究认为系来自甲烷硫醇和二甲基硫化物等微量气体。
  “气不顺”的种种表
  嗳气 前面讲了,饭后轻度嗳气属正常现象,是因为吃得太饱了引起的,过一会儿就会好转。但频繁的嗳气常因精神紧张、受刺激或过度焦虑而发生,属于不正常的情况。
  气痛综合征 可突发或缓慢发生。疼痛时间长短不一,与饮食关系不大。疼痛积气发生在左上腹的叫脾区综合征,发生在右上腹的称肝区综合征。有的病人会扪及“气包”,常于排气后消失。胃肠动力学研究表明,这类病人肠道中气体量并不比正常人多,胀气是由于肠道运动紊乱,干扰了气体的运行过程而致。但要注意有无乳糖酶缺乏,即腹胀与饮用牛奶及其制品有关。
  放屁过多 可能由于过多吃某些易产气食物,也可能与肠内产气与耗气细菌之间失去平衡有关。
  腹部胀气 严重是腹部敲之如鼓,多以肚脐为中心,排气后腹胀减轻或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病理情况,如肠粘连、腹腔炎症、结核、肠道肿瘤等,可以造成肠道梗阻,气体排出不畅,也可发生全腹部或某一部位胀气,而且不易缓解。此时要及时就诊,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如何自我治疗
  首先要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脏疾病、胰腺病、胃肠道肿瘤或炎症造成梗阻引起的腹胀(气)。应请医生诊断清楚,不要自己随便吃消胀药,免得耽误病情。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焦虑、烦躁、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道正常运动。必要时可服少量镇静剂。注意下述几方面有助于减轻腹胀。
  1.细嚼慢咽可以减少嗳气,不嚼口香糖、槟榔,戒烟。
  2.部分人因小肠乳糖酶缺乏,其特点是胀气与喝牛(羊)奶及乳制品有关。这类人可改服酸奶或包装上特别标明LTH技术的舒化奶。
  3.避免或减少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白菜、包心菜、椰子、无花果、桑椹、核桃、甘蔗等,因这类食物中含易产气的植物蜜糖或菜豆糖等。少饮产气饮料。增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可加速肠蠕动而有利于排气。纯燕麦片效果好,但过量可引起腹胀。
  4.可在餐前服用某些吸附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炭、思密达、二甲硅油等,可减低肠管内气体张力,使大气泡变小。也可服自主神经调节剂如谷维素。
  5.服用某些微生态制剂,如丽珠肠乐、整肠生等,增加肠道内有益细菌,抑制有害细菌,减轻腹胀效果明显。但勿与抗生素同用,以免影响疗效。
  6.停服各种抗生素,以恢复肠道内菌群平衡,有利于腹胀症状的改善。
  7.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如654-2、颠茄、阿托品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这些药物松弛肠道肌肉,可使腹胀加重。
  8.在腹部脐周用手掌作同心圆形的轻按摩,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持之以恒,必有好处。
其他文献
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胰岛素阻抗的问题,使得胰岛素的利用率下降。芬兰图库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糖尿病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女性患2型糖尿病,胰岛素就会产生阻抗性,进而容易产生语言障碍,这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警讯。不过,研究人员只在女性身上发现这样的关联性,而男性并没有这种现象。  研究人员对6 000名芬兰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的年龄介于30岁到97岁,平均年龄52.5岁。他们都接
2015年9月8日,世界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刊登科学论文,报道了中国疾病控制专家通过優化艾滋病诊断与治疗流程,使新诊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在诊断一年内的病死率下降62%。  同其他国家相类似,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面临着获得检测诊断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各种障碍,时间长、程序复杂,使一些感染时间长、发现较晚的感染者,在诊断后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抗病毒治疗
美国芝加哥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美国肾脏病学会》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可能更易受到睡眠质量差的影响。  慢性肾脏疾病的特征是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肾功能,并可能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导致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慢性肾脏疾病可由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早期检测和治疗通常可以使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减缓。  研究人員对431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网站读者诗萌留言说:春姑娘来了,又到了“发困”的季节,这很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啊!求“春困”正解!  答诗萌读者:  春天来临,很多人会感到疲乏,即所谓“春困”。冬天,为了能够抵御严寒,人身表面的末梢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以减少散热,使得内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充足,人感到精神饱满。入春后气温回升,但人体末梢血管一时还未调节适应过来,因而会出现“春困”现象。同时,春天人体代谢增强,耗氧增多,脑组织供氧相
人食五谷杂粮,免不了会生病,有病就需要吃药。俗话说,良药苦口。但有些人对苦味特别敏感,尤其是喂儿童吃药,为了缓和药物的苦味,习惯于用糖果等甜食来搭配着吃。这看起来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却对药物的作用发挥非常不利。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其成分都比较复杂,很容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甜食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和钙、铁等元素,它们很容易与药物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结合,不仅会造成一部分药物成分的丧失,还
网站读者柏某留言说:我今年63岁,3年前被查出糖尿病,半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前些日子,我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时发现有点偏高,就把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增加了2个单位。过了几天我又自查了一次,发现空腹血糖非但没降,反而比上次还要高。我以为是胰岛素用量不足,就又增加了2个单位。谁知夜里全身冒冷汗,还心慌气短,吓得老伴差点叫救护车。空腹血糖高,胰岛素加量不妥吗?  答柏某读者:  您算是幸
山东烟台读者王某来信说:最近带着近视的妹妹去眼科医院测视力、配眼镜,医生开了瓶药,先给妹妹散大瞳孔。虽然“散瞳”很常见,但我很困惑。为什么要给人们特别是小孩散大瞳孔?散大瞳孔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吗?散大瞳孔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为什么散大瞳孔后一段时间眼睛反而看不清了?  答王某读者:  瞳孔是位于眼球中央偏前部虹膜中央的一个小洞,如果将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机,那么瞳孔就是照相机的光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新疆和田读者樊某来信说:我今年52岁,半年前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近一个时期性生活中屡次出现阳痿,不知道这是否与我患有糖尿病有关?如果是的话,有何办法可治?  答樊某读者:  在糖尿病患者中,阳痿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据有关资料统计,5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50%~70%发生阳痿,20~30岁的青壮年糖尿病人阳痿发生率也高达25%~30%,是非糖尿病人的5~10倍。糖尿病人容易伴发阳痿,与以下几个原因有
痣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去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往往将痣与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眉中痣,贵一世”;“痣长人中,福星升空”;“嘴边生黑痣,主穷又主死”;等等。其实痣与人的命运毫不相关,也不会影响健康,只不过若生在裸露部位,会影响容貌和美观。  若想除痣,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整形外科治疗,不能随意找游医或用土法除痣,以免引发危险。俗语说“黑痣一点连性命”,并非危言耸听。据报道,一位姓杨的姑娘双眉间生了
5 3 2=151022  9 2 4=183652  8 6 3=482466  5 4 5=202541  7 2 5=?
期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