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来源 :时代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并根据其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找到适合语感培养的途径:生活体验,引发语感;情感朗读,培养语感;鼓励联想,诱发语感;听说读写,养成习惯。以此来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语感培养; 心理特征; 培养途径
  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1 语感的心理特征
  1.1 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所谓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指对言语的顿悟。如有些人能“一听就懂”、“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这其实就是语感直觉性的表现。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往往凭“感悟”。
  1.2 整体性。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言、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如夏丏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里的感受和意味,都不是具体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而是对意境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可见,语感是在瞬间内对言语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1.3 联想性。语言描述的景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和联想,也就没有语感。语感的联想是瞬间完成的,侧重在语义的领悟,实现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如当人们读到《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诗句时,就会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夜,勇士们与敌人拼死战斗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震耳发愦的嘶杀声,这是怎样一幅铁马金戈的战斗画图啊!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想象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联想中孕育着创造性。
  1.4 情感性。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语感不仅仅是为判断语文知识正误而服务的,更重要的是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感应相融;反之,则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
  分析语感的性质和特性使我们发现: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并非神秘莫测的“魔力”。语感对语言感性认识的内容带有规律,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语感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
  2 培养语感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提及“语感”:“培养语感”(见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良好的语感”(见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见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三、教学建议”);“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见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四、评价建议”)。可见新课标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语感”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新观念的标志性的概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来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来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于听,写的文章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是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 “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原文字原辞十分贴合”。如前面提到的夏丏尊先生的“落叶”、“新绿”在字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们的语感解释的。
  为此,叶圣陶强调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还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字,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由此可见,语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对语文教学而言,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 培养语感的途径
  3.1 生活体验,引发语感: 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如“动物”的词义,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生物中的一类,这些生物总以有机物为食物,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而对于一个生物学家和一个小学生,他们对“动物”的感受就会不尽相同。对于小学生,一见到“动物”这个词,便能迅速地与猫、狗、老虎等活生生的实物联系起来,这就是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即使课文中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全站立起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师可以提出“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火车站接亲人,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火车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3.2 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常被忽视。即使被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多数也是为读而读,乍听起来,读得整齐,细听之下,并未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时,若能有感情地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听这样的朗读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观潮》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故人远去,斯人独自伫立着凝望天际的长江水,以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深深眷恋。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于是,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地学习,自读自悟。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成了教练、导演,他们引导学生学习,随时给学生指点,却又决不越俎代庖。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要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
  3.3 励联想,诱发语感: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该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而其中形象感又是基础。形象再现即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画面。心游万仞的联想与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家乡的秋白梨》里将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比作“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又将它拟人化,是“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这样传神的描绘就是借助于由想象与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弥补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的蕴意和情感。有位老师上杜甫的《绝句》时,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释词译句后,是这样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
  ①结合诗中词语,说说这首诗表现的季节和地点。
  ②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说说他们的色彩若拍成电影,哪些景物是静的,哪些景物是动的?用自己的话把动态景物描绘一下。
  ③“千秋”、“万里”把我们引到画面之外,使你想到了什么?
  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入情入境,浮想联翩,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行白鹭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凭窗远眺西山雪岭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门外停泊着远航东吴的船只。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心情。这样,学生会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3.4 说读写,养成习惯:
  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必将终生受益。作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地学习,也就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叶圣陶所说“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必将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就会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无论要养成什么习惯,我认为必须要有恒心。叶圣陶指出,“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的习惯。”因此,我们对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要有严格的要求。读,在前面我已经讲了很多,这里我着重讲讲听、说和写。
  学生总是喜欢听故事的,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每每讲完一则故事,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我要学生说完整的话,也许因为故事有情节,比较容易记,所以学生往往都能把故事讲清楚。但光靠讲故事还是不够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项目叫“听说训练”,虽然里面的文章都比较短小,但故事性不强,相对难记。如果你随意听过去,到头来脑子里只能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做这类训练是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比如记文章中的关键词;记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要求不能一下子和盘托出,提要求也得讲究艺术,遵循从易到难的梯度原则。第一遍听时你可以让学生自测一下能记住多少;第二遍听时要求学生记住关键词;第三遍听时就要求学生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留意别人怎样表达意思,怎样把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这样一步步下来,短文的内容学生已掌握了七八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听到的东西讲出来,当然学生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求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做“把下面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这类习题时,仅凭感觉命中率就可以达到90%以上。我想这是语感在起作用了。
  至于写,要养成“想清楚再写的习惯”,而且写完了要念几遍,动手改一改。写作,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用文字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语感强,那么他们笔下的人、事、物就会鲜明、具体。在习作中培养语感,我认为看图作文是基础。怎样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生活呢?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抓事物的特征。当然谴词造句、锤炼语言和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勤写来达到。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周记,要他们写下身边的人、事、物或记下自己的所闻、所想。想象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写作指导中,我会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少给一些限制,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作兴趣。如看到树,学生产生这里的树真多的念头,自然会想到树多的表现: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粗的、细的……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想树叶形状有:长的、短的、宽的、窄的、圆的、扁的。再想其色彩,有深绿、浅绿、翠绿、绿油油、亮闪闪。再想象到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再从果实上想:青色、黄色、紫色……大小、形状……这样一想,可写的就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兴奋起来,就会有话可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感是学习语文的必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培养语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它需要按一定的方法不断地积累,学习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方裴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岳强:《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终身学习,而自主学习则是一个人适应时代的必备能力。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授“鱼”者,而应该是授“渔”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新任务,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
期刊
【摘要】浅谈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受到较好的效果 。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的教学; 艺术的感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的作用中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
期刊
【摘要】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能力等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是第一素质。  【关键词】心理素质;赏识教育;竞争意识  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因为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提倡的教育教学模式,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本地区的道路模式,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民族素质。我校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大纲要求,积极探索改革路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本地区特点的道路模式,即“51035”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新课改的模式教学,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课让学生真正登上“历史”舞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是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让他们在阅读中多想想几个为什么;要加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的指导,让质疑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1 重视课前预习,抓住课题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
期刊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动作,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探究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转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增强,让学生学得轻轻愉快,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激励起来后,学生才会自愿地轻松的学习。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从学生练习蹲距式跳远来看,:九
期刊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至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死记硬背、单调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我们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成为现实政治的载体。网络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调节功能,为政务公开、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平台,成为民主决策的有效渠道,发挥着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党要创新对网络民主的引导方式,有效引导网络民意。  【关键词】网络民主;调节;监督;引导  Network democracy and Chinese style democracy  Cheng 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