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期班主任都要召开2~3次家长会,过程和程序简单而呆板,家长和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或躁动不安。而什么样的家长会才能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是什么能让家长会焕发活力呢?
一、提升家长会的内涵
很多家长会的目的并不是立足于以育人为本,而是把家长会局限于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班主任讲学生成绩多,给家长提要求多;而对学生鼓励少,对学生客观公正分析少。班主任必须厘清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合作中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并让家长明了,学校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和协作,只能是一种教育理想。对一些需要家长参与和支持的工作,必须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应立足于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需与所求,立足于学生健康发展需求,有选择性地确定家长会的内容,切实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家长会可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或研究人员做有关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告,还应就学生某个阶段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以提供更恰当更合理的教育方法。这种形式的家长会,可以使家长们获得一些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家长教育素养,让他们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真正使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学生上形成合力。还可以利用家长会,让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共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共同关注学生身心的变化与发展,共同找寻有效的因材施教方法,以实现共同促进孩子成长发展之教育目的。当然,也可以是把班主任为培养学生而安排的,需要在家长支持或参与下才能完成的,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问题,提出来与家长研讨可行性或解决的办法。这样把家长会的所有活动都落脚于促进学生发展,让班主任与家长双方能够坦诚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对策和方法。
二、拓展家长会的形式
班主任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常表现出高于家长和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致使双方相互交流研究问题的机会太少,偶尔的沟通也往往是围绕学习成绩。家长会的主角应是家长,而不应被班主任生硬独占。不能让本应相互协调沟通的家长会变成了班主任的“一家言”,家长不应是班主任对学生发泄不满的听众,从而忽视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效拓展家长会的形式。开家长会时,可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及较敏感的教育现象等,放到家长会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大限度地引起家长们的“观点碰撞交锋”;也可以是召开联欢会的形式,用表演联欢等形式,营造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了解,增强感情;还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的形式,通过双方的亲身体验,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学生的问题或家长的需求出发,会引起教育的兴趣、共鸣和共振。在交流互动中,通过家长会可将家长的看法和建议及时传递给班主任,以便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或打开全新的教育思路。由于形式新颖,不仅使家长乐于参与,使活动深入,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新家长会的内容
当前家长会都存在主题模糊的问题。好的主题要靠好的内容来表现。内容的选择至少要注意四点:一是切合主题。二是主次结合,最能表现主题、直接展开主题的内容要显得充分、突出,起烘托作用的次要内容也必不可少。三是要有多种角度,有利于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而且显示内容的丰富性。四是要力求新颖,符合时代精神,给家长和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宣布:“下面颁发学习行为进步奖。”当学生从自己父母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和奖品笔记本时,两代人眼中都饱含着泪花。我们知道,每次考试结束,家长们都希望能与老师共聚一堂,交流孩子在前一段时间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家长会如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们“胆战心惊”的发考试成绩通知单或试卷签字的方式,而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鼓励或展示,让每个家长都享受孩子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或邀请优秀学生家长颁奖等,这种特殊内容的家长会,会使家长既为自己孩子的进步而幸喜,也为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家长将会同学校一道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每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都可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优生家长常常滔滔不绝,问得多,说得也多;学困生家长出于自卑心理,往往很少说话,几乎不与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交流。这时班主任需要创新家长会内容,分层式家长会可以突破“重点不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一位班主任每学期总要召开这样两次家长会——给学生找优点的学困生家长会和抓好学生品德习惯养成的学优生家长会。对学困生家长,我们要解决“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失去信心,不管不问,这样势必会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势必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的问题。在召开学困生家长会时,也许因为没有了学优生家长无形中施加的压力,这些家长热烈地交谈起来。对学优生家长,我们要解决“作为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任其发展,这样将可能导致孩子畸形发展”的问题。分层式家长会使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家长聚到一起,相互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便于交流和沟通,真正起到了家校合作教育孩子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南漳县第二中学)
一、提升家长会的内涵
很多家长会的目的并不是立足于以育人为本,而是把家长会局限于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班主任讲学生成绩多,给家长提要求多;而对学生鼓励少,对学生客观公正分析少。班主任必须厘清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合作中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并让家长明了,学校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和协作,只能是一种教育理想。对一些需要家长参与和支持的工作,必须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应立足于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需与所求,立足于学生健康发展需求,有选择性地确定家长会的内容,切实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家长会可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或研究人员做有关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告,还应就学生某个阶段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以提供更恰当更合理的教育方法。这种形式的家长会,可以使家长们获得一些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家长教育素养,让他们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真正使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学生上形成合力。还可以利用家长会,让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共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共同关注学生身心的变化与发展,共同找寻有效的因材施教方法,以实现共同促进孩子成长发展之教育目的。当然,也可以是把班主任为培养学生而安排的,需要在家长支持或参与下才能完成的,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问题,提出来与家长研讨可行性或解决的办法。这样把家长会的所有活动都落脚于促进学生发展,让班主任与家长双方能够坦诚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对策和方法。
二、拓展家长会的形式
班主任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常表现出高于家长和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致使双方相互交流研究问题的机会太少,偶尔的沟通也往往是围绕学习成绩。家长会的主角应是家长,而不应被班主任生硬独占。不能让本应相互协调沟通的家长会变成了班主任的“一家言”,家长不应是班主任对学生发泄不满的听众,从而忽视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效拓展家长会的形式。开家长会时,可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及较敏感的教育现象等,放到家长会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大限度地引起家长们的“观点碰撞交锋”;也可以是召开联欢会的形式,用表演联欢等形式,营造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了解,增强感情;还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的形式,通过双方的亲身体验,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学生的问题或家长的需求出发,会引起教育的兴趣、共鸣和共振。在交流互动中,通过家长会可将家长的看法和建议及时传递给班主任,以便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或打开全新的教育思路。由于形式新颖,不仅使家长乐于参与,使活动深入,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新家长会的内容
当前家长会都存在主题模糊的问题。好的主题要靠好的内容来表现。内容的选择至少要注意四点:一是切合主题。二是主次结合,最能表现主题、直接展开主题的内容要显得充分、突出,起烘托作用的次要内容也必不可少。三是要有多种角度,有利于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而且显示内容的丰富性。四是要力求新颖,符合时代精神,给家长和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宣布:“下面颁发学习行为进步奖。”当学生从自己父母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和奖品笔记本时,两代人眼中都饱含着泪花。我们知道,每次考试结束,家长们都希望能与老师共聚一堂,交流孩子在前一段时间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家长会如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们“胆战心惊”的发考试成绩通知单或试卷签字的方式,而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鼓励或展示,让每个家长都享受孩子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或邀请优秀学生家长颁奖等,这种特殊内容的家长会,会使家长既为自己孩子的进步而幸喜,也为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家长将会同学校一道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每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都可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优生家长常常滔滔不绝,问得多,说得也多;学困生家长出于自卑心理,往往很少说话,几乎不与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交流。这时班主任需要创新家长会内容,分层式家长会可以突破“重点不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一位班主任每学期总要召开这样两次家长会——给学生找优点的学困生家长会和抓好学生品德习惯养成的学优生家长会。对学困生家长,我们要解决“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失去信心,不管不问,这样势必会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势必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的问题。在召开学困生家长会时,也许因为没有了学优生家长无形中施加的压力,这些家长热烈地交谈起来。对学优生家长,我们要解决“作为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任其发展,这样将可能导致孩子畸形发展”的问题。分层式家长会使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家长聚到一起,相互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便于交流和沟通,真正起到了家校合作教育孩子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南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