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厉以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把脉者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倡导者。有人说,没有他的股份制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股份制改革;也有人说,他的一席话,可以震动中国证券市场,影响“熊”“牛”的大决斗,动摇股市涨跌。
  他,从1978年思想解放开始,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中的每一次前进与彷徨,每一次探索和成功。
  他,就是厉以宁!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过去四十年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始终是争论的焦点。体制的力量也无法准确把握住这里的边界和尺度。于是,就有了经济学家在一旁把脉,帮助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而厉以宁是把脉准确的那一位——主张常被高层采用,从而改变历史轨迹。

同学代填志愿改变其一生


  1930年11月22日深夜,在中国历史名城南京,一个可爱的男婴降临世间,家里人为之取名为——厉以宁。“以”是排行,“宁”指出生于南京。他4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1年,厉以宁考上竞争激烈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名校雅礼中学。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爱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长期的读书生活陶冶了厉以宁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扩大了他的胸怀,催使他的思想人格日趋成熟。他将心中的情感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每当他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这里拥有一流的数理化师资,在他们的影响下,可塑性极强的厉以宁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老师让厉以宁担任学习委员兼化学科代表,他能将化学元素周期表倒背如流。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全体同学去一家大型化工厂参观,沸腾的机器,庞大的厂房,林立的烟囱,严肃的化学工程师,忙而不乱的工人,给厉以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毕业时厉以宁以品学兼优、总分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深造,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1949年2月,厉以宁以优等生资格接到了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通知书。同年4月,南京解放。12月,厉以宁到湖南沅陵参加工作,在一个消费合作社担任了会计。此后,已参加工作两年的厉以宁又参加了高考。为方便起见,他就委托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是厉以宁在湖南雅礼中学的同学,他是厉以宁最好的朋友之一。从厉以宁做过会计的工作经历和文理兼优的文化基础以及社会需要等几个方面考虑,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学经济系最为适合,就替老同学作主,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一往情深地回忆道:“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当年7月,厉以宁在长沙应试,8月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


  自古以来,改革的道路从未一帆风顺。

  从反右到“文革”,20年的动荡中,作为北京大学的教职人员,厉以宁虽然坐了20年的冷板凳,但记了大量读书笔记,写了颇有见地的文章。改革开放后,正是凭借“文革”期间积蓄的这些“家底”,他担起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曾有人笑言,厉以宁出名太容易了,把过去压在床底下的稿子拿出来发表就够了。一句玩笑,几多辛酸。
  这20年的坎坷让厉以宁的经济观点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是在他下放门头沟西斋堂村、两度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江西农场劳动期间,厉以宁受到很大触动。他说,他研究的方向之所以从早期的计划经济学转到后来的市场经济和“股份制”,是因为在农村下放时,才发现中国农村竟然这么穷。“过去以为农村很穷,是因为农村基层干部领导不力,后来觉得不对,肯定是体制不对”。于是他下定决心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道路。
  1980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的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
  对他的观点,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极端者认为该理论意在搞私有化。很长一段时间,厉以宁和北大一些教授压力很大,但并没有止步。“一个人受些磨难是有意义的,能锻炼人。回首过去,无论什么境遇下,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厉以宁说。   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宣传股份制,强调股份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厉以宁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和国企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他也因此被冠以“厉股份”的称号。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被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1997年9月,股份制正式写入十五大报告,“股份制”得到承认。
  30年后,2009年11月22日,厉以宁因提出“股份制”获得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评价他的理论:“股份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那一天,正是厉以宁80岁的生日。
  除了提出“股份制”理论影响中国经济决策,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厉以宁也功不可没。

  2003年,厉以宁的工作从全国人大转移到全国政协,他同时也更加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当时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不公平的地位。比如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间发生了债务纠纷,如果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钱没有还,这是商业纠纷;如果是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钱没有还,这是侵吞国家资产,是有罪的。这就不公平了。”厉以宁说。
  不久,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厉以宁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并形成一份长达17页的调查报告递交国务院。
  2005年,“非公36条”正式对外公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金融等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迎来发展的春天,被国内外经济学界称为“中国民营经济之春”。这一次,厉以宁又赢得“厉民营”的称呼。
  此外,他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对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厉以宁还关注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就业问题、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和城乡问题等,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扶贫也是厉以宁一直关注的领域。2013年,厉以宁出任贵州毕节试验区总顾问。
  毕节是贵州有名的贫困地区,七万多人口,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每年,厉以宁都会多次前往毕节调研,每一次走不同的线路,考察不同的企业与村庄。
  厉以宁曾拿出“亚洲文化奖”全部奖金建成“毕节宗琳希望小学”;他第一次来到毕节学院,就与院方签署了“毕节学院北大光华管理讲座”的协定,他要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每一名教授,都要以不同的方式到毕节传授知识,考察项目。
  从“厉股份”“厉民营”到“厉土地”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等。

  时至今日,八十多岁的厉以宁仍在积极奔走。
  厉以宁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一直都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学生眼中的厉老师


  厉以宁有很多头衔,在专业领域他是著名经济学家、权威、泰斗,在学校,他是院长、博导、教授,在政治领域,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不过,当我们走进北大,会发现这里的老师学生不论年龄资力,面对厉以宁都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厉老师”。学生们私下里还亲切地称他为“厉老爷子”。
  1955年25岁的厉以宁从北大毕业留校,先是坐了许多年资料室的冷板凳,又经历了农场下放战天斗地的岁月。谁也想不到,改革开放伊始,学校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便因他的经济学课程就迅速闻名北大。
  “印象中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别古典、老式,但厉老师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学生单忠东说,厉以宁讲课没有废话,会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很多小故事。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
  “只要是厉老师办讲座,我们就都溜过去听,很多时候一般不可能有位子,站着,那是上学的时候,最享受的一件事兒。”
  “可能只剩厉老师的座位那地方能坐下人,其他所有都是人,在他那个话筒的下面,都是坐的人,基本上就坐好几层人,走道根本就不要想动。”学生们回忆。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厉以宁的课仍是极受欢迎的。

文学造诣深厚的经济学家


  退休多年的厉以宁在北大仍是一个传奇。
  在学生们眼中,与其说他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
  厉以宁从读中学时就开始作诗填词,迄今笔耕不止。
  据单忠东回忆,有一次他在飞机上恰逢《亚洲周刊》对金庸采访,金庸也有提到厉老师深厚文学造诣的地方。“金庸说现在的大陆教授和以前的那种全才不一样,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都忘尽了。但他说,北大的厉以宁老师还不错。”
  诗词记载着厉以宁所见闻的多姿山河多艰民生、所经历的寒窗生涯斗室岁月,也充溢着他的志向操守、情爱胸襟、治学原则、经世理念。诗词写作占据了他不少宝贵时光,亦陶冶了他坚韧的性格、敏捷的思维,陪伴他度过那极其艰难的环境、乐观开朗地接纳生活。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这首《相见欢》作于1947年。当时厉以宁还只是17岁的少年,刚结束流离颠沛回到故乡,就以如此清新的格调和准确的格律,勾画出仪征乡村的清新景致,寄寓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首《十六字令》是青年厉以宁在北京初次写给远在鞍山的妻子何玉春的“尺牍情深”。短短十六字,谐音借景、倾吐相思,难怪有论者将之称为“或许是世间最短最精彩的情书”。
  1959年正当“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的年代。厉以宁途经河北农村,将所见撰就一首《七绝》:
  “高炉馀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勾勒出了当时政治运动对中国城乡生活造成的混乱和凄苦。
  “文革”把厉以宁推到了人生最低落的时段。他以一介羸弱之身,随北大千余教职员工一起“下放”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此时,不少同事对未来一片渺茫。但厉以宁却写下了“青莲自信身无染,银杏何愁鬓有丝”“江风吹尽三秋雾,笑待来年绿满枝”等诗词,表达了蕴藏在自己心底的理想和希望。果然,不久“四人帮”被粉碎了,再接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厉以宁作了多首诗词,抒发自己的思虑和兴奋:“十年乱,世道换,路迷迷,谁有韬谋接手下残棋?”“是谁再激南湖水,今日春风惠九州!”
  中国改革大潮汹涌而起,厉以宁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旗手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厉先生义无反顾、率前冲锋。一首《七绝》形象地显示了他的这种凛然气概:“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而他对改革的成果,则充满了热望与欣喜:“但求遍野花齐放,不信青山不聚财”“青鸟有缘重到此,当惊处处是瑶池”“古村往昔近荒滩,今日眼前绿满山;红了樱桃黄了杏,春风悄悄过蓝关”“原上野花细草,天际青山夕照。纵马赶牛羊,放牧归来小道。欢笑,欢笑,又是丰年预兆!”
  玑珠华章,激扬文字。这一切,大都被选刊入《厉以宁词一百首》《厲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厉以宁词选》。
  而厉以宁先生自己,则以一首《破阵子·七十感怀》对自己的诗意人生作了精彩概括:
  “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着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生活中的另一面


  厉以宁的家庭生活,是千万个“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缩影和写照。

  对厉以宁家庭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夫人何玉春。何玉春不仅是厉以宁的“另一半”,而且在家事方面比厉先生有更繁重的负担、更铭心的体会。
  厉家在抗战期间曾避祸湖南沅陵,正好租住何家老房子。厉以宁与何玉春的哥哥曾是初中同学。何玉春学成后分配在辽宁鞍山,有一次到北京探望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哥哥,再次邂逅厉以宁。从此,邮局绿衣人,就开始担负起为他们鸿雁传情的任务。
  他们在1958年结为连理,13年夫妻分居,“反右”、牛棚批斗、干校锻炼、下放农村,双低两高(低工资、低营养、高付出、高要求),诸如此类一代老知识分子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厉以宁、何玉春无一遗漏。
  每当夫人谈起坎坷往事,厉以宁总是在一旁沉思,间或来几句豁达的点评:家事国事分不开。人常道“国运衰、百姓苦,国运旺、家运兴”,不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正是由于家事积久艰辛,激发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厉以宁,以自己的毕生精力体恤民生、研究国计、教育学生、启迪后人,他经常直率地建言富民强国之道,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方式,影响、引导大众以辛勤劳动来追求富裕、培育文明,以臻国运昌盛、长治久安。
  退休后的厉以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时间写书,再给老伴做早饭。有时候会散散步,看看电视,和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处理点公务。
  “老爷子饭做得可好了!”这是厉以宁的学生和儿子一致的感慨。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厉以宁始终在植入一种公共精神。
  “有一次父亲在我家里,他在客厅叫我,当时我正在厨房,听到他喊我就立马跑过去,连水龙头都没关,他要我先去关了水龙头再来和他说话。我随口说,这也没几个钱。当时父亲很生气,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水是公共资源,你没有权利浪费。”儿子厉伟说,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始终灌输的就是公共价值的观念。
  这个由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组成的大家庭并不谈论艰深的经济问题,只是偶尔厉以宁会让子女们就宏观经济发展谈点看法。
  如今,耄耄之年的厉以宁,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关注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坚持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企业改革等领域深入研究。他说:“中国经济在继续前进,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其他文献
“佛系”一词出于日本,原指那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年轻男子为“佛系青年”,引入我国后其内涵延伸到整个人生态度,意指那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词语迅速引爆网络。有人对其点头,赞“佛系”的流行体现了年轻人对锱銖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钟情知足常乐。也有人对其摇头,称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
陕西黄陵县,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黄帝陵位于黄陵县桥山之巅,世称“中华第一陵”。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昭示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民族盛典。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陵人,今年47岁的苏峰对儿时祭祀黄帝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小时候每逢清明、重阳,父母都会带我来祭祖,当时最高兴的就是能在活动结束后,分到一两口祭祀用的花馍,感觉特别吉利。”苏峰笑称,这种当
01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当我们谈论年味变淡的时候,说的其实是过年的仪式感,没有以前那么隆重。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现在的小孩,上幼儿园就开始打王者,吃鸡,童谣都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年味变淡,生产力提高是一个
自叹身处最好的时代  方洪波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那一年他16岁。他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年龄最小的学生。他读历史系,这或许带给方洪波更多不同的东西。他考上了研究生,中美关系和二战史专业,最终却远赴湖北十堰的二汽,成为一个庞大国企中的一滴水。历史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方洪波在总厂工作。每个月拿280多元钱,日常吃用几乎不用花自己的钱。如果他待下去,应该也能够把握命运在那个空间里的机会。  但
他95岁,她94岁  年少时,一见钟情  6天闪婚  相恋73年  共同做出一个决定  让所有人心中,涌起一阵暖意  真正的爱情  轻易不许诺,许诺则一生  1944年  乔治还是一名海军士兵  年轻英俊,浪漫多情  异性缘颇佳(左二为乔治)  她叫雪丽  明艳动人  在空军部队服役  期待着爱情的到来  乔治的妈妈要介绍雪丽给他认识  他不屑地说  “我可没时间见她  我有好几个妹子要约呢”  
初入敦煌,情陷其中  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樊锦诗第一次来大漠之边的敦煌莫高窟实习。“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那是一种怎样的大美啊,满壁风动,天衣飞扬,身姿柔美的飞天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还有洞窟里庄严肃穆的佛像,雄浑博大,无不彰显着古代高超的技艺水平。哎呀,好像进入了一个艺术的宫殿,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实习结束,樊锦
纺织女工的华丽转身  张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于北京,父母是旅居缅甸的中国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译,她母亲曾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缅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1980年,14岁的张欣跟着母亲来到香港,栖身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她分别在服装厂、电子制造厂等地方做最低级的工作。  “什么时候我一个月能赚到1400块钱多好啊。”张欣对妈妈说。为了实现目标,她每天下了班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张欣在信
姜立夫1890年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属苍南县)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家庭的影响,他自幼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0年,姜立夫在杭州高等学堂尚未毕业,便考取了难度极高的第二期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同榜之中,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等日后都成为学术界极富盛名的大师。在美国期间,姜立夫的学术之路走得顺风顺水,他先后在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数学,1916年便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的现代科学
早在春节前一个月,母亲就开始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说赶不上除夕,初二一定回,弟弟妹妹们都要回家过年吧。  兄弟姐妹10人,我是他们中的老大。其实对于我辈这样的现代人来说,过年的那一套流程和习俗早就所剩无几。哪怕回到故乡小镇,鞭炮可能还是禁买禁放禁售的,衣服也多年不在新年添置了,最多就是从收压岁钱的变成发压岁钱的,也都没有什么新鲜劲了。这些年,初五兄弟姐妹10人大聚會才是我家同辈人过年的重头戏。但是这
“干部要大气,不要气大。”  “生活就像这水,是先苦后甜。”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记得入党时说的话。我还能为群众做一点事,一定不辜负党,不辜负人民。”  说这番话的人已经83岁了,满头白发,但眼不花、耳不聋,说话铿锵有力,腰杆挺得笔直,能流利背出当年的入党誓词。每天,他的胸前佩戴着闪亮的党徽,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  他叫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