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23岁的大学生男孩,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丝毫的退却,在单亲妈妈的关爱和离婚父亲的支持下,勇“闯”生命极地——换心又换肺。在此前的全国4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中,病人已经全部死亡,最长的存活记录也不过87天,而他不仅闯过了生命的难关,而且还通过了2004年9月的全国司法考试,参加了被称为“器官移植奥运会”的全国首届器官移植患者运动会。
他的名字叫李博。2004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以《换心换肺》为题报道了这一举世震惊的奇迹故事。
今天,李博仍健康地生活着,延续着自己的奇迹……
骄子被判“死刑”单亲妈妈用爱支撑
1980年7月12日,李博出生于武汉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他12岁时,母亲尹芬芬与父亲离婚。因房子是父亲单位的,李博和母亲只好搬到了外公家一间14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里。在这个简陋寒酸的小屋里,尹芬芬尽力为儿子营造出一片母爱的天空。她不愿再婚,也是为了使儿子能健康地成长。1999年9月,成绩优异的李博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成了该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三年多过去了,再有半年,李博就将大学毕业了。已有两家金融单位和跨国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可是,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灾难猝然降临到李博的身上。
2003年大年初五上午,尹芬芬准备带李博到一位亲戚家拜年,可是老不见李博起床。尹芬芬爬上她自搭的阁楼,催促睡在阁楼上的李博赶紧起来。李博说头晕,几次抬了抬头,又睡了。尹芬芬以为是他晚上玩得太晚累的,说你别娇气了。李博拗不过母亲,只好起床,可是他却突然惊呼道:“妈妈,不对劲,我怎么感觉坐不起来啊?”尹芬芬动手去拉李博,李博努力了几次也没能坐起来。尹芬芬发现李博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同时不停地喘气,不由得大惊失色,拉着李博的手,颤着声问:“你这是怎么了?”
尹芬芬不敢大意,打电话叫来李博的舅舅,将他送到附近一家有名的医院。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告诉尹芬芬和李博的舅舅:李博已到了心脏病晚期,心肺全部坏死,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尹芬芬感觉天塌下来了,一下子晕倒在医院里。
清醒过来的尹芬芬,忽然记起了一件久远的事:李博很小的时候,一次,生病到医院就诊,医生说他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脏病,因为缺损面较小,可以对缺损的心脏进行修补,也有可能随着他的身体发育会慢慢长好。此后李博从没有发生过什么症状,后来她又连遭离婚和下岗的打击,这些都让她心力交瘁,她也就慢慢遗忘了这件事。没想到现在这病一下子来了,而且来得这么猛烈,竟然连一点治疗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她的这一疏忽,让儿子的心脏失去了修补的机会。
尹芬芬痛悔得泣不成声,恳求医生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救她儿子。
医院还是让李博暂时住了下来,李博对此大惑不解:“妈妈,大过年的,总要图个吉利。我有什么大不了的病,要赶在大过年的时候跑来住院啊?”
尹芬芬强忍眼泪,强颜欢笑:“儿子,过了春节,你就要上学了,要忙着毕业找工作,还有时间来看病吗?不如现在把这点小毛病给治好了,接下来你好精神抖擞地去为你的理想拼搏!”

尹芬芬微笑地出现在医院里,但还是难掩脸上的泪痕。聪明的李博已意识到自己的病非同一般,他悄悄地找到医生,恳求医生告诉他实情。“我是一个男人,什么都能够承受。我只想知道我的生命还剩下多长时间?我还有没有机会工作?”医生见实在瞒不过这位坦诚而又勇敢的大学生,只好实言相告。
李博从一个医生那里知道,这个病还有个洋名“艾森曼格综合征”。他问:“我以后会怎样?”“心脏功能会越来越差,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然后肺会渐渐衰竭,走路会喘;再往后,说话也会喘,最后只能躺在床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最长能维持多长时间?”“最好的话十年吧。”
正月十四,李博要求出院,理由是过完寒假快开学了。这时尹芬芬也花光了1万多元积蓄,她只好挽着儿子的胳膊,一起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第二天,尹芬芬买来一大堆汤圆,在小屋里和儿子过了元宵节。李博伸出手,替母亲掠了一下额前散乱的头发,说:“妈妈养了儿子23年,太累了。”尹芬芬挡开儿子的手,说:“妈妈养儿子天经地义,要你说这些漂亮话干吗?”“可是,妈妈老了怎么办?儿子为母亲养老送终也是天经地义,要是儿子没有了这样的机会,妈妈会怪我吗?”
尹芬芬闻听,顿时悲从中来。她从李博那大颗大颗掉下的泪珠中判断,儿子已经知道了一切。她克制了很久的悲痛,在儿子面前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她站起身,将1.80米高的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儿子,别怕,妈妈会想办法的。天塌下来有妈妈顶着呢!”
手术生死未卜,无偿母爱撼天动地
元宵节过后,李博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但他每走几步,都会气喘,再后来一步也不能动了,不得不休学。
李博的同学一拨拨地来家里看望他。尹芬芬看着他们一个个健康的样子,心里暗下决心:绝不能让儿子就这样在家里等死。他就快读完大学四年级了,还有那么多的梦想等着他去实现,她一定要救活儿子,让他像常人一样去外面拼搏!
几经展转,尹芬芬找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孙宗全教授。孙教授是国内有名的心脏病专家,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看了李博的病历后,孙教授让他先住下来,这对于李博母子来说不啻是天外福音。躺在床上写完自己的毕业论文《论合同自由原则》后,李博住进了协和的特护病房。
李博的身体情况开始迅速地恶化。体力一点点地衰退,仅仅上到二楼就喘得如同爬了六层楼,嘴唇、手指发紫,脸色煞白,让人不忍卒看。“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只能被搀扶着走几步。说话只能发一个字的单音节。”李博笑谈当时的状况。他心里很清楚,医生可怕的预言开始实现了。
“有没有感到死亡逼近的恐惧?”
“怎么会没有?但是死不是最可怕,我最怕的是虽然活着,却是个‘废人’。”
经过各种检查和论证后,孙教授认为要找到一线生机,惟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心肺联合移植。这项手术当时在国内仅做过4例,但病人已全部死亡,最“长寿”的一位也不过只活了87天!
虽尚无成功的先例,尹芬芬却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可是有几大难题摆在面前:一是如何说服李博,因为这项手术很有可能是在加速儿子的死亡;二是昂贵的手术费,虽然作为特例,医院会减免一部分费用,但仍需要十万元;三是孩子的父母必须同时签字同意,她的前夫会答应吗?

李博的病情在一天天地加重,总是大口大口地喘气,她似乎已经听到了死亡逼近的脚步声。尹芬芬只有背水一战,与时间争夺儿子的生命。
尹芬芬给李博做了一顿他最爱吃的糊汤面。看着他吃力的样子,她心如刀绞。她抓着李博的手,说:“儿子,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你每天躺在床上,靠器械维持几年的生命,要么就是接受这生死未卜的手术,去向接近零的生存概率挑战。”尹芬芬伏在李博的手臂上,几欲哭倒。
李博的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可是他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他知道此时母亲最需要他的安慰和鼓励,他必须像一个男子汉一样,跟母亲一起迎接命运的挑战。他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妈妈,如果靠着器械‘苟延残喘’,那跟死又有什么区别,就拿儿子的生命做个试验吧。不管出现什么意外,儿子都不会怪你。假如我赢得了生存的机会,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好好孝敬你的!”
前夫李宪在武汉一家职业中学当老师,和尹芬芬离婚不久就另组了家庭。李博得病后,李宪也来看过儿子,给些钱,除此之外也是爱莫能助。
尹芬芬找到李宪,哭着说:“这样活着对李博有什么意义?现在,我和儿子都已下定决心,无论他是死是活,这个手术都非做不可。希望你最后再尽一次做父亲的义务,按医院的要求在这个手术单上签字。”

最后,连儿子也打电话求他:“爸爸,我知道你的想法是为我好。你还有其他的孩子,而妈妈只有我一个儿子,她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比你更需要勇气。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一次挑战生存和超越生命的机会。无论日后发生什么,我都会永远感激爸爸妈妈为我做出的选择!”
李博的话让李宪为之动容。李宪决定为儿子签字。
手术即将开始时,李博的治疗账户上突然打进了6万元钱。原来,李宪低价卖掉了那幢原本属于他、尹芬芬和儿子的房子,全部用来给李博做手术。
闯过生命极地 奇迹在苦痛中产生
2003年6月25日上午,李博被推进了手术室。妈妈一再笑着鼓励医生:“你们大胆做吧,没有什么万一!绝对不可能失败的!”李博却说:“如果手术失败,就当我是为医学作贡献好了。”当手术车沿着医院长长的走廊消失在那扇生命之门的时候,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悲壮的意味。
下午6点多钟的时候,手术室的门终于被推开了,孙宗全教授和他的助手们依次走出手术室。尹芬芬和李宪焦急地迎了上去。孙教授微笑着冲他们点点头。“儿子平安无事了!”尹芬芬读懂了孙教授脸上的微笑,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那颗不久前还属于别人的鲜红心脏和肺已经在李博的胸腔里跳动。手术的成功,似乎只用“幸运”二字便可总结,然而,最难过的,是手术后的恢复关。就如术前医生告诉李博的:“手术的事我们负责,术后就全靠你自己了。能不能闯过几道‘鬼门关’,全看你自己的意志。”最可怕的就是排异和感染,以前的几例心肺移植病人,都是因为感染而死亡的。
李博住进了特护病房,母子仍然不能相见,尹芬芬每天只能透过特护病房的玻璃门,向儿子传递着微笑和鼓励。
李博的胸壁上被打了三个孔,插上用于排胸腔和肺内的积水以及杂物的导管,机器产生的负压一次次地吸着他创伤累累的胸腔,李博疼得浑身青筋暴突,汗如雨下。最令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20多天后,李博新移植的肺部突然发生大面积的霉菌感染,各种抗菌素均无效,医生不得不考虑用“二性霉素”——一种毒性和疗效同样强力,令所有病人都闻之色变的药物。为了生的希望,李博却并未觉得这药有多可怕。每打一针,李博都不停地打冷战,仿佛一下子被人丢进了寒彻骨髓的冰窖;然后是高烧,体温“刷”地升到40摄氏度,好像又被人猛然扔进了火炉。而这样的针,李博打了足足20针。
不知多少次的积水、感染、高烧,死神一次次地前来侵袭和骚扰……然而,每当李博看到母亲贴在玻璃门上的那张苍白的脸,体味着她那颗鲜活跳动的心,他就获得了一种非凡的力量!“让冰与火的考验都来吧,有妈妈的爱支撑和护佑着我,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把我打败!”李博终于闯过了一个个死亡的关口!
2003年8月20日,被禁锢在病房里有些闷得慌的李博终于走出特护病房。灿烂的阳光下,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朝他微笑的母亲!母子俩不约而同地伸开双臂,欣慰的泪水流在一起。“妈妈,我又回来了!”尹芬芬拥抱着儿子,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说:“儿子,妈妈知道你会回来的!”
2004年春节过后,为李博的健康着想,医院又特批了一间专门用于恢复的无尘病房,免费供李博做巩固性治疗,尹芬芬也和儿子搬到了一起。
此时,病房外已经是春暖花开,而李博也早已超越了心肺联合移植病人最长的存活记录——87天,他的心也开始随着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起萌动。他重新拾起了课本,他要在病房里继续完成他的学业。
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11点睡觉。吃饭、锻炼、看书……李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小小的病室气氛如同一间大学自习室。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头真是疼得要炸开,“那是真的‘头疼’啊,”李博说,“不过一周后就好了,跟手术的疼比起来,真算不了什么。”民法、刑法、国际法、经济法……一堆小山似的参考书,李博硬是啃完了。
2004年6月25日,协和医院为李博举行了术后存活一周年的庆祝仪式,国内以及从美国、日本等国特地赶来参加的十多位知名心脏病专家,无不对李博不仅活了下来还恢复得如此之快表示惊讶。第二天,李博还作为惟一存活的心肺移植者,参加了在同济医院举行的、被称为“器官移植奥运会”的全国首届器官移植患者运动会,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被各国的专家视为生命史上的奇迹。
但李博的心愿不仅仅是活着,顺利毕业后的他又被新的理想激荡着那颗越来越鲜活的心。他又于2004年9月参加并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他说他还要考研究生,考博士,也还要工作,既然已从死神手中顽强地夺回了生命,就要让生命开始新的起飞!
移植的生命可以灿烂多远
23岁的年纪,正是李博青春蓬勃的时候,他说;“人总是要有一点儿信心的,没有信心什么都做不成,然后就是坚持。”
李博的新生命已在2005年行驶了半年了,走过了700多个日子,但我们在为他祝福的同时,也不得不担心:他孱弱的身体能够支撑他激情的梦想走多远呢?协和医院的孙教授说:“李博是个充满理想和孝心的孩子,他时时刻刻都想出去工作,想报答母亲的爱。职场上激烈的竞争环境毕竟不同于小小而又宁静的病室,他大病初愈的孱弱之躯,时刻充满了潜在的危险与不可预知的变故,他的生命之路仍然相当脆弱。但现在医学在不断地发展,在他通向理想之路上始终有母爱相伴,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因为这场手术焕然一新,有这么多的有利因素,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李博,这第二次获得的生命将会是一片坦途。因为在这个青春男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韧的光芒。
健康链接
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心肺疾病患者,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高难度、特大型手术。由于心脏和肺两大器官的排斥反应可能不同步发生,监测和对症治疗难度大。而肺部又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惟一重要脏器,术后易感染,给术后患者长期生存带来极大难度。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提供的资料记载:临床上成功的心肺联合移植是在1981年由Stanford医学中心完成的,国际上心肺联合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70%~78%,术后患者最长可生存十多年。根据国际器官移植学会有关文件,存活时间超过一年,即为长期存活。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开展心肺移植,至今已完成十多例手术,存活的仅有5例,前4例已全部死亡,目前只有李博还健康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