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容量越大,吃得越多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王治军
  作为地球上的物种之一,人类一直对自己的大脑充满信心,大多数人并不会质疑我们的大脑是否有缺陷,也不会去探究我们的大脑在认知方面有什么优势。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吉姆伯雷·萨克厄姆说:“我们可以想象,大脑容量大能够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脑组织‘昂贵’得惊人,大脑容量增大的同时会附加高昂代价。”
  萨克厄姆的导师,该院生物学教授布鲁斯·卡尔森称,要进化出一个更大的大脑,要么减少其他器官对能量的需求,要么就要增加总体能量的摄入。
  以往对灵长类动物、青蛙和蟾蜍、鸟类和鱼类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说,但容量更大的脑究竟是如何进化出来的,目前尚无定论。
  卡尔森实验室对来自非洲的鹳嘴长颌鱼进行了研究,发现鹳嘴长颌鱼通过弱放电来定位猎物,并与其他同类进行交流。
  长颌鱼因其大脑容量大而闻名,这种鱼的某些种群大脑重量占其全身重量的比例可达3%, 甚至超过了人类——人类大脑占全身重量的2%到2.5%。长颌鱼家族内种群数量超过200种,科学家从中选取了30种进行研究,发现这30种长颌鱼的大脑容量各不相同。
  薩克厄姆说:“我们意识到,这种鱼为我们研究大脑新陈代谢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科学家用氧气消耗和耐受缺氧能力(代替能量使用和能量需求)作为指标,对长颌鱼进行了实验。结果不出所料,他们发现脑容量最大的种群对氧气的需求量最高,脑容量最小的种群需氧量则最低。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12月21日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与2016年5月19日发表于《自然》上的一篇文章可相互参照,后者发现脑容量相对较大的人类的代谢速率比脑容量相对较小的类人猿要高得多。
  有别的方法减少能量消耗吗?
  首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要维持一个容量较大的脑必须要多吃食物。然而,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如果“节省”体内其他器官或活动的能量消耗,身体就能容纳一个更大的脑。
  发表于2016年9月《美国博物学家》上的一篇文章,对30种青蛙和蟾蜍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动物的脑越大,肠道器官(也是一个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器官)就越小。
  对人类的早期研究也表明,人类肠道较小但同样能维持容量较大的脑,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基础代谢速率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大致相当。一个较小的肠道是如何在自身耗能较少的同时提供更多能量的呢?答案是,较小肠道必然要求食物更具营养,要多摄入肉类、块茎类食物和熟食等。
  研究人员不仅观察了普通灵长类动物,也观察了类人猿,即与人类最接近的进化亲属。研究者发现,基础代谢速度和总能量消耗规模与大脑的大小存在一定关系。


长颌鱼

  卡尔森表示,通过节省其他器官和行为的能量消耗,使得大脑容量适度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容量非常大的大脑则需要增加总能量的摄入。
  这并不是件好事,对长颌鱼和人类来说,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摄入更多食物是一种极具风险的做法。
  卡尔森和萨克厄姆指出,长颌鱼通过“放电定位”感测其所处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它们更有效地觅食。那些脑容量较大的长颌鱼同时进化出了实用的附肢(如特殊的口鼻器官或管状鼻子)来帮助其从裂缝中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
  尽管发生了这些适应性变化,脑容量较大的长颌鱼对能量的过度需要依然把它们限制在了氧气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如水流湍急的大型河流。然而,脑容量较小的长颌鱼可以在更多的环境中生存,包括含氧量低的沼泽。
  人类在食物供应中断时,同样表现得十分脆弱,因为我们的大脑容量较大,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人类可以通过高效的直立行走、烹饪和共享食物来减轻这种风险,也可以通过储存脂肪来减轻风险。
其他文献
译/彭举云  乘“阿波罗”号登月的宇航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采集回若干月球岩石样品,对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分析发现,约39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此时太阳系内环境已归于平静很久了),月球表面曾被若干小行星撞击过。这个神秘的事件最初被称为“月球灾难”,如今被称为“晚期重大撞击事件”,它已经成为我们理解早期太阳系状况的基石。  但最近,部分科学家质疑晚期重大撞击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并向NASA提
期刊
在这张照片里,细致的太阳影像是透过特定的红光滤镜拍摄的,然后转成黑白影像,再做色泽反转。在处理完太阳影像后,叠加了同样经过色泽反轉的背景星场。影像中,可以看到太阳表面长长的暗条、黝黑的活跃区域、镶在日盘边缘的日珥以及形似移动地毯的炽热气体。
期刊
3 2017年1月15日,刚刚升空不久的“静止环境观测卫星”拍下了这幅高对比度的地球与凸月的合照。这个观测卫星能在16个光谱通道上每15分钟拍摄一批高分辨率全地球影像,能提供更高清与细致的地球天氣系统的动态影像,用以增进天气预报的精确度。
期刊
译/张弨  目前,有大约100万个微生物栖居在火星上。它们覆盖在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着陆器和探测车的表面,并充满其内部。这些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但随时可以被唤醒。如果火星气温升高,火星的地表水开始重新流动,这些微生物将可以复活并进行繁殖。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人类已经有能力实现这些条件。  外星环境地球化,即将一个荒芜的世界改造成适宜生存的地方,这一概念盛行于科幻小说中。这个词在1942年出版的科幻故事
期刊
译/ 陈生梅 惠英英  1967年,迈克尔·卡泽夫率领一支由考古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潜入了波流涌动的爱琴海海底。大约两年前,一位采海绵的潜水员称,在离塞浦路斯凯里尼亚港约1.6千米处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一些堆叠成山、覆满绒毛状沉积物的陶器。    最终,卡泽夫的团队发现了一艘远古时期的货船,船长约14.5米,70%左右的船体完好无损。这艘货船名为“凯里尼亚”号,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希臘沉船,而世界
期刊
影像拍自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山顶。照片中的落日在觸及地平线之前看上去像是千层糕。因为视线方向的低层大气在温度与密度上有鲜明的层理,使得阳光在穿过时发生折射的光强度也有差别,因此产生了这种层状的落日蜃影。
期刊
当NGC2936(上方)靠近庞大的椭圆星系NGC2937(下方)时,近距离的引力作用迫使其发生转向,而且它的外观也出现变形:星系右方爆发性形成的年轻蓝色恒星像是一只企鹅的鼻子,而星系的核心则成为企鹅的眼睛。这幅由哈勃空间望远鏡拍摄的主题影像,呈现了“企鹅”向左下方伸展的、形状错综复杂的尘埃带和恒星流。
期刊
译/姜德杰  苏格兰境内有不少石阵,石头形状各异,常常呈环形排列。其中位于奥克尼和刘易斯岛上的两个石圈——斯丹尼斯和卡兰尼什——被认为是英国最古老的石圈,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此外,还有众多的石圈散布在苏格兰的乡村间。  这些石圈的立石有的单块重达10吨以上,搬运它们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开凿这些石头的真正原因,以及为什么把它们放置在这些地方,一直是一个谜。最近,一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找到了答
期刊
译/王坤云  布莱恩·托马斯和他堪萨斯大学的同事们认为伽马射线暴可能导致了奥陶纪生物灭绝。这次灭绝是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发生在4.4亿年前,彻底摧毁了2/3的物种。  科学家把这次灭绝归罪于在奥陶纪晚期突然而至的冰河时代。托马斯赞同这一观点,也认为冰期明显地导致了这次灭绝。但是,他认为,伽马射线暴可以解释冰期的开始,可能还造成了其他导致生物灭绝的因素,例如臭氧损耗。托马斯和同事在一篇网络
期刊
时空涟漪  这就是全世界都听到的黑洞融合。2016年2月,研究人员宣布他们首次直接观察到引力波。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处女座合作研究项目认为,这个信号源自两个黑洞的融合,如果把这两个黑洞的死亡旋涡转化为音波,就是“啁”的一声响。2016年6月,这两个研究团队公布了第二个融合的声响,所涉及的两个黑洞的质量相对要小一些。之后,LIGO的探测仪因为要升级而关闭,并于当年11月重新启动,开展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