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要讲“理”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管理的界定是“管”学校,将建章立制、从严治校奉为管理的法宝,追求的是严格、周密、精确、具体、规范的制度,教师只需按照制度执行即可。这种做法,虽说在短期内可以促使学校走向正轨,但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师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激情,导致教师提早进入职业衰竭期。管理学校,就是学校领导人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和制度,采用有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种工作关系和因素进行决策、组织、指导和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与目的。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关注“管”学校,还要注意到学校管理的另一面——理,邓小平同志说过:“所谓‘管’得好,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而管,注重的是物化;理,强调的是人本。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管理中的“理”呢?
  
  一、 讲条理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轻重缓急,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学校的很多工作,开始时就要制定好工作计划,然后考虑具体的实施,最后还要根据计划以及有关的目标加以考评、检查和反馈,以便改进,提高效益。学校工作的阶段性、系统性要求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条理。作为校长不可能将学校内的大小事务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抓重点。作为一任校长,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对学校进行三年规划,列出每年的工作重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也要求教师写好三至五年的规划,列出每年的工作目标。每学期根据这些重点与目标,写好学期工作计划,安排好每月的工作任务,每周再细化成具体的措施。同时,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合理分工到位,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做到定人、定点、定事,这样,每年有工作重点,每月有工作任务,每周有跟进措施,每人有工作目标,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 讲法理
  
  即依法办事、按章办事,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阳奉阴违行为。近年来,社会与学校间的司法纠纷明显增加,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法制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暴露出学校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教育法令的行为。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进步,这更需要学校管理真正地 “讲法理”,真正将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因而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系统而且认真地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只有懂法,才能守法,才能使国家的法令在学校中得以有效实施。其次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做爱法护法的先行者,对外界发生的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要敢于斗争,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学校管理者还要谨防自身的行为违法,一旦本校教职工(包括学校管理者本身)发生违法行为,就必须从维护国家法令威严的角度,予以纠正,甚至承担行政或法律上的责任。
  
  三、 讲道理
  
  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相关部门还会出台一些新的制度与措施,但许多时候会出现“费力不讨好”、“好心没好报”的现象。这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对这些制度、措施的解释不到位、讲理不充分。事实上学校管理是一件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活动,它最怕的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同时学校管理也是一件讲“道理”的事,不能一意孤行、以势压人。因而学校各项制度与措施的出台,必须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制定的各项制度要符合绝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比如在开学前将学校的各种制度列出,分发到每个老师手中,让他们逐条研究、讨论、修改,在得到绝大多数老师认可之后,再在学校实施,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师不理解的地方,还要努力做好解释与宣传工作,争取老师的支持,尽量杜绝行政命令。
  
  四、 讲情理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个性,再完善、再严格的制度,还需要老师去执行。有研究表明,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职工对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上的需求,比其他行业更为强烈。这就使得“讲情理”在学校较之其他群体更有价值。因而学校管理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执行“弹性化”管理,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给予教师解释、补救的机会,这样既让教师感到制度的威严,又不至于使教师感到压抑。“讲情理”的另一面是体贴下情。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因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学校管理者要深入教师群体,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对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阶段的需求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尽力解决。试想这样的学校,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总之,不能一味地自上而下用制度来“管”学校,学校领导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是“活”的,管理也应当是“活”的。学校管理要想获得被管理对象的认可,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就必须将管理的中心转移到对“理”的追求上来,做到人性制度,人文管理;宽严有度,科学管理;立足需求,发展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理有据,良性开展,这样学校管理才能“管”出生机,“管”出成效。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天鹅的故事》是宣传动物保护的极佳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作为传统名篇,其文本的意义有逐渐被历史凝固的危险。由于参考书的传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统一部署,近3年来,襄樊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扎扎实实地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专
本文对南京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几大参与主体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农民工在主观上有较强的培训参与意愿。但在目前的培训供给条件下,实际需求量并不大:市场上培训的几大供给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要积极地进行合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在家校合作中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家校合作内容狭窄  家校
近日,笔者与几位师范同学小聚,聊起了当下学校所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一位在本市一所知名的省级实验小学工作的同学向我大倒苦水:这学期他们学校所开展的教研活动特别频繁,如:学校教务处要求每周每个备课组都要推出一节公开课,即周一放学后留下来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备课必须要经过“一备、再备、三备”的过程,周三上午上课,下午放学后留下来集体评课,评课结束后评课人还要交上一份不少于1200字的评课材料,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农业、农村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把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本文从分析中国城市农民工群体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入手,阐释了农民工群体的作用和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并分析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以及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现实的和潜在的
充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时期.要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加大人才资本投资收益率.构筑和完善有
提起考试,大多数人的眼前一定会闪现这样一个画面:静悄悄的教室里空气好像凝固了,孩子们要么眉头紧锁,要么奋笔疾书,满脸的严肃与紧张,满脸的不悦与无奈。殊不知,考试也是孩子们学习的一部分。如何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以往只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突出考试诊断功能的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喜欢考试的同时享受考试,我们在考试命题的方式、命题内容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本文立足于江西省实际.在对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多方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