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矩形瘢痕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8%-90%TBSA,年龄3—54岁。双手虎口瘢痕挛缩畸形者12例,总计42只手。烧伤至整形修复间隔时间最长8年,最短4个月,平均1.6年。

其他文献
临床上常因局部组织压力大推注药物困难(如瘢痕内注射),而常用的注射器均不能完成此类操作。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高压注射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101236121.6),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cm×10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创面换药及对症治疗,伤后27d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转移术。沿左侧腘窝后正中线纵向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将小隐静脉及腓总神经牵向外侧进行保护。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脂肪线自上而下将内侧头肌肉钝性分离,并用手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h内入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年龄18~59(37±15)岁,烧伤总面积11%~30%[(17±6)%]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41例,热液烫伤35例,化学烧伤4例。
1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10%~60%TBSA,深Ⅱ~Ⅲ度。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于伤后3—7d行深度创面切削痂植皮术。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瘢痕疙瘩由于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其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难题。2003--2006年,笔者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2例,术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辅助治疗,效果满意。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
耳廓烧伤临床较常见,8.1%的患者并发耳软骨炎,治疗较棘手。1994--2006年,笔者单位采用脓肿切开辅以中药马钱子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目的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
目的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