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看大选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月初,应美国选举制度国际基金会邀请,我有机会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亲身感受了美国大选投票的全过程,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获得了一些以往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一、 投票方法和内容五花八门
  
  美国的总统选举居然没有统一的选票,而且选票的种类和内容五花八门。从选票种类上讲,大致可以分为纸制选票和电子选票两种。但不同地区的纸制选票又各不相同,选民有被要求在选票上打孔的、划线的、打勾的、涂黑框的;电子选票也不一样,光弗吉尼亚一个州就有4套不同的电子投票系统,而邻近的华盛顿市区和马里兰州又各自有一套系统。
  选票上要填的内容真是一大堆。以前我一直认为选票上就是共和、民主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副总统候选人的名字,选民二选一就行了。这次一看才明白,选票上除了这些外,还有联邦参议员、联邦众议员、州参议员、州众议员、郡委会委员、社区委员会委员、学区委员会委员等大大小小各种职位的候选人名字。此外,还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选民表态的。林林总总加起来得有二三十项,有个州此次的选票选项居然高达79项。笔者在华盛顿市区看到的纸制选票都是一大张,还是双面印刷。弗吉尼亚州的电子选票在屏幕上要显示好几页。难怪选民在投票时要花好些时间。
  
  二、没有统一的联邦选举组织机构
  
  造成投票方法和内容五花八门的原因就是美国没有统一的联邦选举组织机构。所有选举都是由市或者郡的政府来组织的。尽管美国有个联邦选举委员会,但这个机构只管监督竞选双方对竞选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对选举组织是不管的。
  由于选举由市、郡政府分别组织,每个地方便有了各自的土政策。有喜欢用电子选票的,有喜欢用纸制选票的。各种要选民做决定的问题都可以搭顺风车印在选票上。其实一些事在中国人看来跟总统选举这样的大事根本不沾边,比如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的选票上就要求选民表态,是否同意郡里发行7万美元的债券去建个公园。
  有些市、郡的财政比较吃紧,拿不出太多的钱来搞选举,结果投票站就不够多,选民投票得排长队、跑远路。而且投票日往往还是工作日,所以也会影响投票人的热情。
  
  三、选举制度挺松散
  
  笔者一直以为美国的选举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一定是非常严密的体系,过来一看发现其实挺松散。2000年以前美国人去投票居然都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只要提前登个记,到时签个名就可以投票。如果愿意的话把家里的阿猫阿狗的名字登记一下,然后替他们去投票也没人管。2000年那次总统选举出了问题,所以美国才通过了一个新法案,对一些漏洞进行了填补。现在投票一定要出示带照片的证件,替人投票还得把那人的身份证拿上。不过漏洞还是有,比如一个人登记成为选民后却没有任何凭证,而登记选民的人万一把登记表给弄丢了或者忘了输入电脑,那人就投不成票,他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确已经登记了。按照新法律他可以被允许投张临时票,不過临时票要等到正式票点完之后一个多星期后才能点完,那时选举结果早出来了,他投的票就没用。
  
  四、独立候选人受歧视
  
  美国是一个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总统历来是从共和党或民主党中选出来的。其实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别的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只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被选上,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列在选票上的机会都没有。今年有个绿党的候选人叫纳德,此人在选举前还不得不在15个州打官司,要求把他的名字列在选票上。不过他官司打赢了也没用,因为选票早就印好了,根本就没时间改。当年大富翁佩罗在大选中能拿到5%的选票真是太不容易了。
  美国的选举看着毛病不少,但总体上讲还是很成熟的,美国的老百姓也挺接受。选举复杂点没关系,有政党组织和民间机构给选民发小册子,教他们怎么一步步去投票。笔者见过一张民主党印的模拟选票,就像考试的标准答案,民主党的支持者只要照着抄就行了,选项内容看不看都无所谓。
  市和郡有个选举委员会负责选举组织,这些人一般一干就是好多年,所以经验比较丰富,美国人又有做义工的好传统,靠着义工的帮忙,选举也能搞得井井有条。美国人尽管珍惜时间,但排起队来挺有耐心,安安静静,一句怨言都没有。
  选举制度的漏洞肯定有人钻,但大部分美国人“诚信”二字还是很看重的。该投一张票就投一张票,不会往票箱里多塞几张。尽管有时美国人开玩笑说,阿猫阿狗的选择可能不比人的选择差。
  独立候选人出头的日子可能还比较远。美国人觉得共和党或者民主党的那些政策差不多反映了他们的要求,而且大多数美国人嘴上说开放创新,其实骨子里挺传统挺保守的,两百多年的两党制可不能说变就变。
  美国的选举很有趣,很独特,它是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部分,别的国家要照搬也搬不来,弄不好还会“东施效颦”。不过适当的借鉴学习也是应该的,毕竟人家已经搞了两百多年了。
其他文献
2004年9月7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亚欧会议人民论坛”上的发言(  我叫尼玛次仁,代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作专题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西藏的宗教文化在亚欧对话中的作用。  我是藏族,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的僧人,也是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的理事。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以一个藏族僧人的身份,与大家分享西藏的文化和宗教。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藏族人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藏
期刊
第三届中俄友好城市会晤2004年10月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晤的宗旨是总结和交流中俄友城交往的成就和经验,深化两国友好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俄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俄罗斯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派出以西伯利亚及远东城市联合会主席、哈巴罗夫斯克市市长索科洛夫为团长的代表团与会。我国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6个城市、俄罗斯4个联邦主体和14个城市的领导或代表以及经贸企业界人士共120人出席了会晤
期刊
2004年 10月19日,在奥地利国会大厦举行隆重仪式,奥地利联邦议会议长哈塞尔巴赫博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杜文棠教授 “罗斯托恩奖章”。奥地利国民议会第二议长普拉玛、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以及奥地利外交、文化等各界人士出席了颁奖仪式。  罗斯托恩是1900年奥匈帝国驻大清帝国的公使,是唯一一位公开反对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人民的外国使节。罗斯托恩回国后,致力于促进奥中了解和友谊事业。奥地利设立
期刊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1月2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共同举行了《法国铜章艺术展》开幕式暨中法文化年纪念币首发式。中法互办文化年混合组委会中方副主席、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对外友协副会长苏光,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权,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燕保罗,法国造币局代表、瑞盛德公司总裁诸葛文海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览开幕剪彩。法国造币局为中法文化年特别铸造的纪念银币
期刊
一个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生理上受着口腔内其他器官功能疾病的影响,心理上也由于容貌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往往孤立起自己不敢与别人交往,甚至不肯去学校上学,因而缺乏适当的教育,成为社会的负担。不少患儿还遭到社会的歧视与排斥,甚至家人亲友的遗弃。  晨光行动就是基于人类的善良和人间温情,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带来一次改变一生的机会,让他们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晨光行动是一个创立于1994年的国际性非盈利性医护组
期刊
由中國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2004年10月8日在北京举行。为了延伸以发扬斯诺精神为主旨的中美民间交流活动,将友谊扩展到共同关心的事业中去,中美双方商定,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和交流中美两国共同关心的生命科学诸方面的进展和成就。   中美双方对这次研讨会都很重视。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会长约翰·迪德威勒尔、堪萨斯城密苏里州大学校长玛莎
期刊
我退休以后到中国留学已经有5年了。这段时期虽然汉语水平没有什么提高,但我在中国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友好运动,并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与中日友好协会的朋友交往    1970年我作为议员盐谷一夫的秘书开始在众议院工作,这也成为我从事对华友好运动的开端。时光荏苒,一晃已经35年了。  1972年日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1975年承蒙中日友好协会的招待,我得以实现人生中的首次对华访问。这对我来说也
期刊
“文革”期间,我在对外友协工作。发生“天安门事件”和打倒“四人帮”前后,我正在接待外宾,在一种较特殊的情况下,经历了那段历史性的大悲大喜的时刻。现将我当时的经历记述如下。   事情要从我参加接待巴基斯坦文官学院代表团说起。巴文官学院是巴政府轮训高级文官的机构,类似我国的高级党校。1974年4月间,该学院第一次派团访华,全团20余人,由院长哈桑·哈比勃任团长。哈比勃院长对我热情友好,把中国当作学习的
期刊
我想这个遥远的国家——中国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我的父亲打开他那个放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带回的盛满中国物品的盒子时,我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会从盒子里拿出他在任主治大夫的那个部队的指挥官给他颁发的奖章;他会从盒子里拿出象牙筷子,并且给我们示范如何握着和使用筷子;他还会从盒子里拿出刻有他名字的狮型玉石图章,然后写给我们看如何用两个中国字“扬” 和“库”来写我们的姓。他会从盒子里拿出许许多多
期刊
2004年是陳毅同志开展“围棋外交”45周年,这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  1971年4月,中国首次邀请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访华,从而“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周恩来语)。“乒乓外交”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戏剧性效果,加快了实现中美高层接触的进程。从此,“乒乓外交”名闻遐迩。但是更早的“围棋外交”却较少为人所知。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很多外国元首和贵宾应邀来华。以日本自由民主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