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情感分明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boy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在求学的路途中,有无数的同学与我们同行。或许在最初的接触中有过误解,有过矛盾;但在同行中,逐渐了解,发现对方的亮点,彼此相融。
   请选择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同学,写写你们之间的故事,自拟文题,不少于600字。
   1.确定写作对象。根据题目要求,写作对象必须是同学,若写其他人,如亲人、老师等,就跑题了。
   2.确定写作内容。天天与同学相处,能写的事情有很多,但符合要求的只有一类,就是与该同学有过误解,有过矛盾,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特别提醒,误解或矛盾是次要的,重点要突出相融的过程。
   3.确定作文立意。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出题者意在引导我们学会发现同学的亮点。所以,作文的立意重在突出同学情谊。特别提醒,对同学的情感态度要呈现出一个渐变的过程,最后的点题才能水到渠成。
  我们班的混血儿
   他,浅黄色的头发,肤色很白,酷似一个外国人,所以我们叫他混血儿。
   混血儿很可爱。有一次,英语老师安排我和混血儿站在一起,讓我帮助混血儿。我斜着眼睛瞟了瞟他的试卷,不看还好,一看我差点要笑出声音来。老师要我们写“谢谢你”的英文,混血儿竟然写了一个“thanks you”。我一边笑一边问他:“这是什么?”“谢谢你呀,你这个好学生,连这都不知道?”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改!”我皱着眉头厌弃地说。他立马二话不说改了起来。①
   笔还没有落下,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又回过头来问我,一副抓耳挠腮、不明所以的迷糊样儿,把周围的同学逗得哈哈大笑。我强憋住笑,耐心地给他讲解,他竟然一反常态,格外认真地听了起来,这样专注学习的混血儿的确更可爱了。②
   混血儿也很腼腆。还记得那次大扫除,他站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扫着地,我和朋友跑过去,小心地环视了一圈,确定没人偷听,便直截了当地问混血儿:“你为什么长得像外国人呢?”见他不回答,我又问:“是不是你父亲或母亲是外国人,是不是?”一大串问题像连环炮似的,炸得他措手不及,只见他满脸通红,嘴巴微张,一副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过了好一会儿才慢腾腾地回答:“我,我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别问这么无聊的问题……”说完,弓着腰迈着小碎步,一溜烟儿地跑了,留下了哈哈大笑的我们。③
   混血儿的存在,让我们的班级整天充满欢声笑语,为我们那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注入了一丝鲜活与生机。④
   ①这一段没有表现出混血儿的可爱,有的只是“我”对他的不屑。
   ②看到混血儿认真听讲,“我”对他的印象才稍有好转,“的确更可爱了”用在这里不妥。
   ③通过对混血儿言行的描写,突出了他的腼腆。但这是直观的印象,所以调到改错事件前更好,先写“我”对混血儿的直观印象,再写对他的深入了解,更符合认知规律。
   ④同学们将混血儿当作取乐的对象,但是,混血儿以此为乐了吗?这样的结尾一点儿也不温情,不能体现同学间的情谊。
  失误分析
   1.叙事顺序不当。认识一个人一般是由浅入深的,先观察其外貌,后熟悉其性格,最后了解其品行。所以,作文最好将问话事件与改错事件互换位置,先直观描写混血儿的外貌,再进一步了解他腼腆的性格,最后写他能虚心求教的品行。这样,混血儿的形象才能一步一步地丰满起来,而且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情感没有层次。混血儿是个差生,最初“我”是有些厌弃他的,但文中没有展现“我”对他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而是单纯去写他的可爱与腼腆,导致“我”对他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结尾,看似在写混血儿给大家带来快乐,但混血儿仿佛仅仅只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外的调味品,这样写无法表现出同学间的温情。
   3.作文立意浅。由于以上两个失误,导致了混血儿这个人物形象单薄。“我”对混血儿的情感渗透不够,同学间的情谊没有体现出来,作文立意自然就浅了。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叙述了他儿时看戏的一段往事,刻画了一群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及大人形象。聪明好客的小伙伴、纯朴的六一公公,想起来都让人感到温暖。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位或几位人物,回忆你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要求:所写的人物形象要鲜活;人物的言行须合情理;不少于600字。   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好像他们不是
期刊
作品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作者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人物小传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
期刊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七个“和尚”(男孩)约好去城郊的老林探险,据说那儿曾有野狼出没。早上八点整,我们准时在山下集合。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湿滑,再加上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循,只能在草丛树木间穿行,所以很不好走,不过大家兴致却很高。   “八戒”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不知是谁夸了他两句,他喜得眉开眼笑,为大家考虑得更周到了,每到一处难走的地段,他总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老蒋”看着路边挺拔的松树,不觉唱起
期刊
家风·中华  家,是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基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无数的“家”构筑成了唯一的“我的中国”;穷年累世的“家风”塑成了如今泱泱中华的“国风”。《谢谢了,我的家》这档节目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推出的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围绕每位嘉宾的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出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介绍,
期刊
他,浅黄色的头发,肤色很白,酷似外国人,所以我们总叫他“混血儿”。   混血儿刚进班时成绩不怎么好,平时又喜欢在班里大呼小叫,一看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以,我总是对他敬而远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他的印象有了改变。   那是一次大扫除,混血儿被分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扫地。在那个角落里,混血儿的黄发白肤格外显眼。橙子看到了,对我说:“走,我们去逗逗混血儿。”说着就强拉着我走到了混血儿身边:“混血
期刊
《马说》中,韩愈托物寓意、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虽文字简约,但构思巧妙。尤其是作者一反常规,在文中慷慨淋漓地使用了11个“不”字。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在文中运用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请看下面的解读。  一、传递作者的呼告,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个“不”字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曾经,我也像你们一样,背着双肩包,留着马尾辫,穿着校服,迎着清晨的曙光求学,披着漫天的星辰回家。而后又是几个小时的深夜苦读,伴着柔和的台灯灯光,母亲温热的牛奶,父亲期待的目光,伏案疾书。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不再是当初稚气未脱的少年,我换了身份,换了身边的朋友,但不变的是我对梦想的执着。  如今的你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纯粹的理由去追逐梦想。无论之前有多少不足,
期刊
磨炼意志  那次体验,那份收获  ◎纪江涵  蓦然回首,那个激情似火的夏天,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那声响彻天空的口号,似乎还在心里流淌。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我收获了心灵的蜕变。  小升初的那年暑假,我心血来潮参加了“超越西点军事夏令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初来军营,心里便生出几分感慨,简易的宿舍、宽敞的操场、空旷的草坪,看来这将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啊!铺好床铺,我来到水泥地训练。“同学们好!”
期刊
绍兴,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绍兴,一座文化底蕴浓郁的城市;绍兴,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这里有陆游与唐琬泣血的爱情,有鲁迅天真烂漫的童年,更有那石巷、小桥、流水,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画,让人闻尽花香,看尽春色,尽享时光里的故事。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这些都是绍兴的文化名片。  绍兴乌篷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
期刊
一、基础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筋斗( ) 家眷( ) 絮叨( )   弥散( ) 凫水( ) 屹立(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锣鼓 怠漫 迟疑 底细   B.朦胧 踊跃 依稀 船蓬   C.悠扬 惹眼 家眷 呵欠   D.振作 喝彩 纠割 好歹   3.填空。   (1)本文的体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