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1.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4.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数学,她的抽象和严密,几乎让人感觉到,数学就是这么呆板吧。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培养学生的数学
期刊
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以被动接受式为主。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并发展自己,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是大量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数学日记、数学作文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
期刊
【摘要】目前,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社会更应该多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更多机会来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 角色 心理健康 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地激励学生。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见多识广,教师若还凭借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则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使得语文这一充满情趣的科目成了游离于学生需求之外的“自作多情”。阅读是什么?阅读本该是个体面对文本自我感悟为主的思维过程,教师怎可越俎代庖,好为人师?一切都应从学生需求出发,学生的求知需求、自我发展需求就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这些需求并非时刻显性地表现在外,面对具体的文本,这些需求是不自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文本为媒介激发他们处于不自觉状态的需求;从学生的发展来讲,需求不能总是停留在低
期刊
1.案例背景  1.1 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该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中的第二首诗歌。《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它写于“文革”这个疯狂的动乱的年代,这个思想禁锢个性压抑的年代,诗人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
期刊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是学好数学知识极其重要环节。不少学生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乃至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习题作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在练习题的解读上不到位,本文通过实例对几种练习题的解读方法进行介绍。  1.关联解读法  关联解读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习题读出相关的知识点、思想方法。一读知识点,考虑习题包含哪些知识点,主要考查什么,对以后学生学习哪
期刊
人们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笔者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1.理论和实践依据  1.1 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期就开始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里的一块“硬骨头”,一个“老大难”,我们倡导要让学生写出有思想、有个性的作文。但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出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作文,我认为这并不客观。我看过一篇文章,谈到教作文的难点,说作文有可教的地方:语法、修辞、逻辑,是可教的;还有半可教的:观察、想象、思考;还有不可教的,是什么呢?是才气、灵气、情感、思想等。而半可教和不可教的,又恰恰是写好作文应具备的素质。特别是情感和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他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教师担任。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
期刊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在教学中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精雕细琢,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引发趣味,创设情感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因此,在教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