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效率、公平与社会主义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社会群体差距以及经济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效率与公平,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效率;公平;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211-0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社会劳动生产率比改革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财富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效率与公平,效率、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的议论也多起来。如何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和统一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所谓效率,一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二是指保持合理的个人收入差距,使之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所谓公平,一是指给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优胜劣汰;二是指每个人的收入同他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相适应,使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内。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极不相同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三百年中,优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率。正如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E•米德在《效率•公平与主权》一书中对效率的解释,“所谓有效,也就是说,让资源的作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人要使自己处境更佳,必须以使其它人处境更差为前提”。[1]因此,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以后,其经济的高效率增长,使人们感到出乎意外。但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利,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为资本家榨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在基本决策上重“效率”而轻“公平”,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劳动者的公平权利被金钱所侵吞,造成效率与公平的尖锐对立。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达就为消社会的种种不公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总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物质条件日益雄厚,因而两者的统一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但这种统一并不意味着效率与公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均衡地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两者分别处在主要的或次要的地位上。比如,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受压迫和剥削,处于无权地位,根本没有公平可言。为了求得公平与平等,在建国初期,党在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之后,立即看手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解决地主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社会不公,使人民享有日益广泛的民主与平等。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是把“公平”放在优先考虑地位的。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已享有广泛的民主与平等,但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为尽快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优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提高经济效率问题。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基础的日益雄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会逐步走向完善的最终目标,但在某一具体发展阶段上,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说两者相矛盾,是因为:(1)要提高经济效率,必须做到“机会均等”即竞争起点的同时性。“机会均等”要求消除作为生产过程前提条件的生产资料占有、劳动力占有和市场机会的差异和不均。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性可以通过财产制度的改革来实现,但要有个过程,目前这种差距还比较大。劳动者素质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其差异部分是由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所以,劳动力占有的差异性通过普及教育和科技,也只能部分地得到解决。市场机会的差异既是由人的能力带来的,也是商品经济中市场分权所造成。这种把各个对生产资料占有、劳动力占有和市场机会等有差异的不同经济主体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能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其本身又包含着不公平的成份。而且,只要存在这种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公平,由这种不公平造成的结果的不公平(产品占有)还会不断地再生产出来。(2)“公平”还包含社会产品的占有和享受的合理性。在起点相同的竞争中,一方面促进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分配制度是在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建立起来的。在调整过程中,暂时的分配不公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实行某些偏斜政策而造成的城乡居民之间,一些地区、行业和产业之间、全民企业和“三资”企业之间、全民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为了公平而不进行社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必然牺牲经济效率的提高。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几乎所有的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很难找到期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性。只有以阶段必珠暂时的不公平换取高层次的公平,才能不断缩短通向最终公平目标的道路。说两者统一,是因为:(1)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主体都在机会均等条件下,以社会价值为共同尺度参与竞争,优胜劣汰,无一例外。这是一种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的经济运行模式,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效率要以相应的社会公平为前提,只有经济政治公平合理,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提高经济效率。在一个缺乏社会公平,怨声载道的社会里,是没有高效率可言的。同时,增进社会公平也必须以相应的经济效率为基础。效率为改善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只有随着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和丰富。真正的社会公平关系才能建立直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短缺的社会中,“增进社会公平”只能是一句空话。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说明,虽然我们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总体决策中,对“效率”与“公平”不能厚此薄彼,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阶段上,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在“效率”和“公平”的两方面中,确定一个方面作为考虑的重点,不一定使两者齐头并进。两者的矛盾性则要求我们力图把两者兼顾起来,即使在以“效率”为重点时,不能放弃对“公平”的努力。在以“公平”为重点时,也不能放弃对“效率”的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必然的、本质的对立和冲突,不可能从根本上排除。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两者的矛盾不仅不必然导致本质性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为两者的协调和统一提供了保证。
  
  2 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
  
  2.1 公平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是观察社会的基础。衡量一个社会是否优越,要从两点上看,一是看其生产力发展快不快;二是看消费品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公平又是一切革命阶级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历史上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为了建立社会公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一个人民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享受民主、自由和公平的社会。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兜售所谓的“民主”与“平等”。这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与平等,只供少数剥削者享受,为剥削者利益服务,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来说则是不公平的。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生产过程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产品分配权的决定者。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体现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平等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平等的本质区别。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社会公平,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本身。
  2.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共产党人从来就是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要求和根本目标。
  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4]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阶级对立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因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病症。而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这就为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循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道路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尽快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充许人们收入的适度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发展经济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在人们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国家应通过再分配(如税收)进行调节,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征归国家支配,转化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等形式,用于资助社会成员中的低收入者。如果让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并无限扩大下去,出现两极分化,那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倒退和质变。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3 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经济效率,必须允许劳动者在收入上有差距,但差距必须合理、适度。如果差距过分地悬殊到社会难以容忍的程度,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社会,当其不公发展到社会难以容忍的程度时,就会发生动乱,以至动摇其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它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是,如果忽视了社会公平,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通常以人均总产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作为人们消费水平增长的标志,但人均总产值或人均国民收入并不能反映收入的实际分配状况,也难以反映不同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社会平均数的收入水平掩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也掩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文化生活差距。在一定的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额是一个定量,一部分人占多了,另一部分人所得必然减少。这种差距如果过于悬殊,必然导致一部分人难以维持生活,形成生存权的不公,产生不满情绪,并不断起来抗争社会不公,引起社会动乱。
  纯粹的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两极分化如果不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加以干预、调节和控制,就会走向动物界的“弱肉强食”。这不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走向。因此,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市场经济规律需要国家从宏观加强干预,用社会公正来补充。
  
  3 没有效率就没有社会主义
  
  3.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的和任务互为前提,任务以目的为方向,目的以任务为基础。两者共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的规定,以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两者的统一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完成和平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剥削制度已被废除,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的最大愿望和要求是早日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状况,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要靠革命和改革,而发展生产力则要靠经济效率的提高。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提高经济效率,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即使把社会主义的口号提得再高,也只能是“假、大、空”,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2 提高经济效率是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基础。首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是很快的,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增长十分迅速,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也呈现加快的势头。广大人民是热爱社会主义的,这种热爱不是建立在宗教式的虚无缥缈的信仰上,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惠的基础上。因此,如果不提高经济效率,加快经济发展,迎头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就很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甚至会使广大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主权》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4] 《在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列宁全集》第27卷,第385页
  [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页
  收稿日期:2008-5-24
其他文献
德育,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
现阶段我国已经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中,涌现了很多企业,导致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想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好企业的政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就要有效地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校长应该始终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和科学严谨的头脑,激情洋溢地带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与学校建设,努力创造出民主
期刊
舞蹈教育是文艺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美育培养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儒家乐舞美学思想在功能上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个人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
从小学阶段开始关注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打造口语交际训练的良好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口语交际意识均有积极意义.在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下,说话的能力和技巧的
1879年,《朝日新闻》创刊于日本当时的经济中心城市大阪。目前的发行量早刊830余万份、晚刊400余万份,早刊在日本全国的普及率为17%,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北海道5个
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表面看起来老师讲的很多,老师也很认真负责,实际上,学生早已麻木了,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此下去,学生怎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大量系统性知识的情况下存在许多局限,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方法以提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情感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也是一门
优秀班主任除了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还应具备博学的知识结构、准确的教育观察能力、深刻灵活的教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教育爱心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