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指挥家郑小瑛:击溃绝症重上指挥台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小瑛,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如今,已经80岁的她作为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站在指挥台上依然是那样激情澎湃、光彩照人!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郑小瑛早在13年前就患上直肠癌,当时,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5年,但她却靠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丈夫在其背后的默默奉献,不仅逼退了死神,还创造出了更加壮美的人生篇章。
  
  心中却有那么多的牵挂
  
  1991年,郑小瑛从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她并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事业。1996年,由她一手创办的“爱乐女”室内乐团因为种种原因,无奈解散了,这使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掉进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之中。
  这时,厦门市向郑小瑛发出了邀请,请她南下厦门创建一个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她欣然地答应了,可却遭到了老伴刘恩禹的反对,但这一次,刘恩禹却怎么也说服不了郑小瑛放弃南下厦门“创业”的念头。最后,他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如果你真的要去,那就先去医院体检一下吧。”那段时间,郑小瑛的饭量明显减少,整个人也比以前消瘦了很多。
  11月初的一天,郑小瑛一个人去北京朝阳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的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你得了直肠癌!”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郑小瑛打入深渊。回到家,郑小瑛把诊断结果告诉了老伴,刘恩禹有些支撑不住。见老伴如此震惊、如此伤心,郑小瑛反倒安慰起他来:“没什么,人都有这么一天的,要来的迟早都会来的,但我一定要把手头的事办完……”
  当天下午和第二天,郑小瑛仍然按事先计划好的工作日程,分别给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开了两场音乐讲座。一周以后,郑小瑛住进了医院。她本不想告诉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手术前一天,她还是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听说妈妈得了直肠癌,女儿郑苏在电话那端一下子号啕大哭起来。女儿的哭声,把郑小瑛的心彻底搅乱了。直到此刻,她才知道自己原本也是脆弱的,才明白自己的心里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牵挂:音乐、亲人,她一样也放不下……郑小瑛在医院接受了手术。两天后,女儿郑苏从美国赶回北京,女儿在医院陪了郑小瑛整整两个星期。三口之家的团圆梦想竟是在病房里实现的,这让大半生都在走南闯北的郑小瑛分外感慨。
  
  让音乐增加生命的长度
  
  病床上,郑小瑛并没有停下厦门爱乐乐团的筹建工作,她一边审阅报考者的材料,一边听他们寄来的录音,对学员进行初选。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南赴厦门?郑小瑛心急如焚。
  为了安慰郑小瑛,让她安心配合医生治疗,一向不陪妻子出行的刘恩禹只好再次“妥协”:“把病治好了,你想去哪儿,我都陪你去!”“此话当真?”郑小瑛的眼睛一亮。当医生说她出院后一个月就可能重返指挥台时,她精神大振,立刻积极地开始术后的恢复锻炼。
  1998年4月,郑小瑛终于出院了。5月,她飞赴异国指挥了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化疗,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她戴着假发,站在指挥台上,就像是战士听到了冲锋号,激情顿时像火一样被点燃了。
  回国后,郑小瑛立即马不停蹄地去厦门,组织招聘演奏员的面试。老伴也不食言,陪妻南下。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厦门爱乐乐团正式成立了,郑小瑛出任了该团的艺术总监。乐团采取的是“民办公助”的模式,一家民营企业先期注入了300万元资金。没想到,厦门爱乐乐团才组建起来不到3个月,原先注资的那家企业就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等原因,财政上出现困难,乐团的经费一下子没了着落。这让郑小瑛傻了眼,只得去找相关部门“化缘”。
  1998年9月8日,一个国际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这天,厦门爱乐乐团举行了他们建团以来的首次正式演出。前来与会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的吴仪女士来到了演出现场,她还与郑小瑛共进了晚餐。
  厦门爱乐乐团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厦门的交响乐听众从无到有,在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厦门岛上,每周一场的“周末经典交响音乐会”的买票听众竟能达到平均每场200多位!
  2006年,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郑小瑛在网络上开了博客。那些清新自然、图文并茂的博文,得到众多音乐粉丝的追捧。
  时光飞逝如电,转眼间,郑小瑛来厦门已经11年了。有爱人支撑,有音乐的相伴,有朝气蓬勃的爱乐乐团相守,郑小瑛不仅健康状态良好,还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愿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为自己的故乡——闽西永定土楼上演了一曲震荡灵魂的寻根音乐《土楼回响》。这部获得了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的交响乐,是郑小瑛专门请作曲家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土楼量身定做的,它让全世界的客家人都为郑小瑛这名杰出的客家女感到自豪。
  摘自《家庭》201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