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重修复法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200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免疫组化;双重修复法;恶性淋巴瘤分型
  
  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分型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目前,在临床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方法主要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进行。在组织固定、包埋等处理过程中很多抗原被封闭。部分抗原需要按照抗体使用指南中的方法来做抗原暴露修复,组织中的部分抗原仍然不能完全暴露,由此造成假阴性,从而影响正确诊断。笔者在临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将部分组织切片采用抗原双次修复的办法[1],让仅一次抗原修复,封闭抗原未能充分暴露的组织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降低了假阴性和假弱阳性,提高了淋巴瘤诊断与分型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 2007~2009年淋巴瘤病例37例,其中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共有23例,套细胞淋巴瘤的共有9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共有5例,性别:男20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将石蜡组织标本切片后分2组 A组:热修复组;B组:热修复联合胰酶修复组。
  UItraSenSitire Tm S P免疫组化试剂盒(A:内源性过氧化酶阻断剂;B:动物非疫血清;C:生物素标记的二抗;D: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Trypsin 胰蛋白酶修复液 、PBS冲洗液pH7.4。0.01%柠檬酸中性缓冲修复液、日本产家用微波沪、DAB显色剂。鼠抗人单抗CD3、鼠抗人单抗CD45RO、鼠抗人单抗CD20、鼠抗人单抗CD79a、鼠抗人单抗CyclinD1、鼠抗人单抗CD5、鼠抗人单抗CD56。(以上试剂均购自福建迈新试剂公司)
  1.2 方法 ①组织常规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脱蜡至蒸馏水冲洗 PBS冲洗3 min×3次;
  ②滴加内源性过氧化酶阻断剂15 minPBS冲洗3 min×3次;
  ③A组:切片放入柠檬酸修复液盒中置微波沪里修复。100℃微波1~2 min、40℃微波3 min修复,取出修复盒、室温下自然冷却。PBS冲洗3 min×3次;
  B组:切片在A组修复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复:滴加0.1%胰酶修复液15 min,PBS冲洗3 min×3次;
  ④甩去PBS冲洗液,切片同时分别滴加血清15 min;
  ⑤甩去血清,滴加相应抗体,湿盒置37℃温箱中,孵育2~3 h,取出室温下PBS冲洗3 min×3次;
  ⑥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15 min,PBS 3 min×3次;
  ⑦滴加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15 min,PBS冲洗3 min×3次;
  ⑧滴加DAB显色剂,显色(约5 min)后将切片用水冲洗、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2 结果
  光镜下观察两组中每一例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以大于10%的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出现清晰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标准,结果如下:
  ①2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CD20用A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34.78%,B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100%;CD79a用A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30.43%,B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91.30%;CD3及CD45RO为T细胞标记,肿瘤细胞不表达。
  表1
  CD20及CD79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
  阳性表达率
  分组A方法B方法
  CD20※8/23(34.78%)23/23(100%)
  CD79a※※7/23(30.43%)21/23(91.30%)
  注:※P值<0.0001,※※P值<0.0001
  ②9例套区淋巴瘤组中,CD5用A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33.33%,B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88.89%;CyclinD1用A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22.22%,B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88.89%;CD3及CD45RO为T细胞标记,肿瘤细胞不表达。
  表2
  CD5及CyclinD1在套区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
  分组A方法B方法
  CD5*3/9(33.33%)8/9(88.89%)
  CyclinD1**2/9(22.22%)8/9(88.89%)
  注:*p值<0.0498,**P值<0.0152
  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B细胞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套区淋巴瘤的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使用双次抗原修复法修复CD20、CD79a及CD5、CyclinD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一次抗原修复法,同时做T细胞标记,两种修复方法均不易产生假阳性。
  笔者还对本科室的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病例进行同样比对,发现CD56用A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60%,B方法修复的阳性率为100%;由于CD45RO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不稳定,所以用方法修复对比没有差异性;CD20及CD79a为B细胞标记,肿瘤细胞不表达。由于样本数小,不适宜做统计学分析,陈列在此仅供参考!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临床病理诊断中最困难的领域,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不仅在诊断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在具体分型及指导用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淋巴结本身的结构特点及在石蜡标本制作过程中,组织中的一些抗原容易被封闭,导致免疫标记表达不理想或阴性表达,从而混淆诊断医师的思路,延长诊断时间,甚至误诊!笔者在学习了免疫组化染色中抗原双重暴露法后[1],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长期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修复的时间与方法不到位时,组织中抗原无法完全暴露。常规应用高温微波修复,设定温度100℃修复10~15 min,组织中部分抗原能够暴露,但薄切的组织切片会破碎、脱落,影响观察诊断。经反复、设定多个修复时间段实验(15、10、5、3、1 min),发现高温100℃修复1~2 min,组织切片形态完整,此时继续再用40℃温度,保持3 min修复,组织中抗原能达到一定限度的暴露。部分淋巴瘤肿瘤标记表达较困难,我们用(温度100℃时间1~2 min;温度40℃时间3 min)在微波炉中进行热修复后,再用0.1%胰酶修复15 min。通过两次修复后,组织中抗原与抗体结合点位增多,免疫标记敏感性进一步加强,组织中抗原充分暴露。同时又没有破坏免疫标记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组织染色后,假阴性表达减少,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辅助诊断信息,确保淋巴瘤诊断与分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祝亚锰,等.抗原双重暴露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诊断病理学杂志,2009,2(16):145.
  
其他文献
我科从2005—2008年间就诊的患者11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 为了了解孵育时间对抗HCV S/CO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 孵育时间延长可使阳性标本抗HCV S/CO值增高.结论 为了确保检验质量,在采用ELISA法
目的 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实行急诊PCI(≤1 2h)的患者30例(其中女性1
目的 观察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的变化,探讨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
为了对我国专题学习网站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从网站的类型、内容结构、建设情况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专题学习网站类型多样、内容完整、建设完善
本文通过结合汽修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特点,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汽修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不管是哪一位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的作业不完成,当课代表交作业时告诉你某某没有交作业时,你肯定有肺被气炸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本人就十几年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交通以及绿化逐渐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并且找到合理优化方案.
目的通过点眼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探讨该药的这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普通白色家兔50只,取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